东北地区中国林蛙综合利用效益分析
摘要:1养殖概况东北地区的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蛤士蟆、蛤蟆,以下简称林蛙)[1]不仅数量多,个体大,而且提炼的蛤士蟆油质量好,驰名中外。长久以来由于人为过量捕捉和自然环境恶化,野生
1 养殖概况
东北地区的中国林蛙 Rana chensinensis(蛤士蟆、蛤蟆,以下简称林蛙)[1]不仅数量多,个体大,而且提炼的蛤士蟆油质量好,驰名中外。长久以来由于人为过量捕捉和自然环境恶化,野生中国林蛙资源日益减少,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为易危(V)物种[2],野生产品已经供不应求,促使林蛙养殖业引起人们充分重视。目前林蛙养殖已在东北三省形成较大的规模,成为林蛙的主要产区之一。
随着林蛙的野生资源越捕越少,越捕越小,而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市场价格逐年上涨,供需矛盾日益加剧,迫使人们寻求人工养殖林蛙之路。1980年,吉林省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马常夫先生的带领下开始对林蛙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总结出一套封沟养殖林蛙的技术,回捕率达到3%,此项成果获 1989 年吉林省“星火科技成果”四等奖。
1986-1989 年,吉林省农科院姚和元等人对人工养殖林蛙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完成了应用农业工程方法养殖中国林蛙的研究项目,完善了林蛙繁殖期的技术环节,使林蛙孵化率达到95%,蝌蚪变态率达85%,变态幼蛙体重增加到0.82 g,越冬蛙日死亡率降低到0.4%左右,封沟养殖回捕率高达10.5%,比生态养殖提高5%~7%,投入产出比达1:6[3],为人工养殖林蛙提供更科学的依据,极大地提高了人工养殖林蛙的经济效益。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林蛙的全人工养殖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而且国内林蛙养殖80%集中在吉林、黑龙江、辽宁3省[4].吉林省林蛙年养殖量达几十亿只,年回捕商品量 3 亿只左右,生产林蛙油160 t左右,2010 年产值达到 15 亿元。林蛙主产区充分利用林业资源发展林蛙养殖,目前,封沟养蛙约 4 000 条,养蛙面积 50多万hm2,养殖户达到 6 000 多户,林蛙养殖业已初具规模,养蛙现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之一。舒兰市被国家科委确定为“中国林蛙种苗示范基地”;桦甸市被吉林省林业厅确定为“中国林蛙科技示范基地”和“林蛙产业化示范基地”[5].
2 综合利用概况
随着林蛙人工养殖业和食品加工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吉林农业大学在完成吉林省科技厅“长白山林蛙综合利用的研究”科研课题,并获得吉林省2003年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国家科技部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长白山林蛙综合利用成果中试及转化”,为林蛙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林蛙综合利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1 林蛙骨、肉的综合利用
吉林黄松甸站双山经济开发区森工集团森蛙宝有限公司以林蛙肉等为原料,发明了一种儿童的膨化小食品,具有风味独特,香脆可口,老少皆宜,特别适于儿童食用,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刘学军等以林蛙肉、林蛙骨泥等为原料,研究了林蛙肉火腿肠的加工工艺,得出了林蛙肉火腿肠的最佳配方,同时也以林蛙为原料经去皮、去头、采肉、磨骨泥、斩拌(加入林蛙骨泥及其他配料)、铺盘、蒸汽炊熟、切丁、烘烤后制成风味独特的林蛙骨肉泥丁;张学义等也研制出了林蛙肉松,肉松纤维细短,鲜香味美,色泽棕黄色,容易消化,易被吸收,适应于老年人和婴幼儿补充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需要,还可将林蛙制成五香蛙肉罐头、清蒸蛙肉罐头等;辽宁新宾县致力于开发无污染、高营养长白山林蛙绿色食物,现已研制出香酥林蛙排、香酥林蛙蹼和速冻林蛙精肉等食品[6].
2.2 林蛙油的综合利用
《中草药手册》、《中国药物学》、《中药大词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都记载林蛙油具有“补肾益精、润肺养阴之功效,用于身体虚弱、产后失调、精神不足、心悸失眠、益汗不止、肺痨咳血”等症。因此对林蛙油的开发是极为广泛的,主要是保健药品和食品。
林蛙油软胶囊是目前开发的主要产品之一,为黄棕色油状液体,具体的产品有吉蛙雪蛤娇颜胶囊、吉蛙雪蛤活力胶囊、吉蛙雪蛤康富胶囊、林蛙卵油胶囊等;黑龙江的一家企业把林蛙油做成了片剂和林蛙油粉胶囊(硬胶囊),主要是采用长白山林蛙油,经干燥灭菌而制成的特殊营养食品;北京同仁堂生物制品开发有限公司生产出了同仁堂牌长白山中国林蛙油颗粒(卫食健字(2002)第0060号),主要用于免疫调节[6];崔敬爱等以林蛙油为主要原料,添加由大枣、生姜、冰糖、蜂蜜调配的汤汁,经装罐、杀菌等工艺制成林蛙油罐头;黄微薇研制成功口感好、营养型、保健型的林蛙油固体饮料,林蛙油固体饮料为泡腾片状固体饮料;蓝晶晶等以林蛙油作为底物,制备林蛙油小分子抗氧化肽;辽宁省岫岩县长白山林蛙开发有限公司,用林蛙浸出液与蜂蜜、枸杞子、甘草等配伍研制成长白山林蛙酒王、酒神、酒霸系列产品,并获得国家专利[6].
2.3 林蛙皮的综合利用
现已从长白山林蛙皮中提取、分离出具有抗菌活性的蛋白及多肽的混合物,其抗菌效果明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康瑞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已研制成功林蛙抗菌肽消毒系列产品,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对于常引起皮肤伤口感染等疾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多数耐药细菌的有效杀灭率达 99%以上,对白色念珠菌、酵母菌等致病真菌的有效杀灭率达90%以上,林蛙抗菌肽还具有耐酸碱、耐高温、不易产生耐药性、作用快速、无残留、对于人体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等优点;田晓乐等也进行了林蛙抗菌肽喷雾剂、凝胶剂的研制;吉林大学也申请了专利产品--含林蛙抗菌肽的洗剂;于淼等对林蛙抗菌肽进行了改造,对抗癌活性进行了筛选,主要以Temporin-1CEa为模板,对其阳离子进行了改造,设计了4种类似物进行了筛选。通化康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生产了林蛙抗菌肽软膏,主要对引起烧烫伤及顽固性皮肤溃疡的化脓菌、真菌等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7].
2.4 林蛙其他组织的综合利用
吉林农业大学的研究表明,以林蛙的蛙头为原料,经匀浆、脱脂、碱解、酶解、乙醇沉淀、DEAE -纤维素柱层析,得到林蛙多糖(TCPS)。TCPS经琼脂糖电泳分析,证明均一性良好,抗凝试验表明TCPS具有抗凝血作用,可以开发为新一代的抗凝剂。蛙脑中还含有丰富的磷脂、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通过深加工可制成营养强化剂,可单独或与其它食物混合食用。有关专家正在从蛙脑中提取休眠因子,制取脑白金。林蛙的骨密度非常好,含有丰富天然纯正的有机钙和氨基酸,这比加入VD活化的钙要好,这种钙天然活性,纯正均衡,有利于人体消化和吸收。利用林蛙骨可加工制成骨泥、骨酱和骨粉。林蛙内脏物质经过生物发酵,可提取一种被称为“激活酶”的物质,它能激活细胞、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并具有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具有抗癌、抗血栓形成等强效功能[8-9].
3 效益分析
3.1 生态环境效益
据统计,1只林蛙1年能捕食害虫3万多只。它专食活动的昆虫、活蠕虫,蛙胃中出现的食物种类达6纲13目近60种,主要为鞘翅目、直翅目、同翅目、双翅目、半翅目,其次为蛛形纲蜘蛛目,软体类的田螺和蜗牛。林蛙主要生活在天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林区害虫可满足其生长所需的大量食物。林蛙几乎不加选择地捕获力所能及的所有昆虫,有“森林卫士”之称,对于林区森林虫害的防治,尤其是落叶松松毛虫的防治来说,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同时林蛙的大量繁殖又给蛇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对动物生态链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繁育林蛙对森林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物种多样性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林蛙生活的环境严禁人为和畜禽破坏,理想的保护措施必须进行围栏防护。
3.2 社会经济效益
东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是林蛙的天然分布区,东北的林蛙是蛤士蟆中最优质的品种,尤其是林蛙油,更是纯天然的名贵药材。目前,东北丰富的森林资源适宜林蛙养殖的林分就有50%以上。
在林蛙资源日益锐减、林蛙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大力培养、扶持林蛙养殖业,不仅使很多农户有了可靠的致富项目,同时繁荣了林区经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人员分流渠道,解决林区禁伐后职工就业问题等,例如辽宁省的新宾县,全县共有小流域3 000多条,其中千亩以上的林蛙养殖小流域就有1 386条,养殖户2 800多户。林蛙养殖流域每年能够为当地提供繁育、保护劳务岗位9 000 多个,减轻了当地农民的就业压力。同时,全县成年林蛙最大存载量可达3~5亿只。正常年份产商品蛙500万只左右,年均销售收入5 000万元左右。丰产年份产商品蛙5 000万只左右,年均销售收入3亿元左右。
4 存在问题
4.1 产业经营不规范,科技含量低
4.1.1 半人工养殖
林蛙半人工养殖虽然规模很大,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①半人工养殖技术推广力度不够,真正经过权威机构培训、熟练掌握半人工养殖技术的养殖人员并不多[6-9],存在孵化率低、蝌蚪变态率低、成蛙回捕率低、商品蛙质量低下等问题[7-9].②目前,还没有系统的东北林蛙半人工养殖技术标准[9].③产量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不同年份的产量甚至相差可达数倍。④养殖户由于不了解东北林蛙的生物学特性,养殖池没有建在最合理的位置。⑤少数的标准化生态沟其特色也不鲜明,未能达到科学规划、精心养殖管理标准,如林蛙的“三池、一房”、拦水坝建设都非常原始、简陋。⑥生产经营基本上是“靠天吃饭”,长期一贯制维持现状经营的多,持续投入建设的少,经营管理上档次、上规模的寥寥无几。
4.1.2 全人工养殖
虽然小规模养殖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但是大规模养殖技术还不成熟。许多养殖环节没有科学的方法可以参考,更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养殖场采取的方法不尽相同。全人工养殖的科研远远落后于生产实践。①没有科学的疾病预防方法可以遵循,严重阻碍了全人工养殖向前发展[7-9].如何用药、用什么药、怎样用药都是困扰广大养殖者的最直接的问题(例如一旦患上红腿病或其他传染性强的疾病死亡率在90%以上)。②林蛙越冬出蛰后就要进行抱对、产卵和生殖休眠,而生殖休眠的成活率低是亟待攻关的一个难题。据调查有的全人工养殖场林蛙的生殖休眠成活率可达50%,但绝大多数养殖户的林蛙生殖休眠成活率都很低,甚至达不到10%.
另外越冬设施的建设方式也不尽相同,越冬效果差别较大。有的养殖场林蛙越冬成活率可达85%,而有的养殖场越冬时林蛙甚至全部死亡[9].③国内全人工养殖所采用的主要有黄粉虫、蝇蛆和蚯蚓这3种活体饵料[1-9],3者在养殖实践中各有利弊。黄粉虫养殖成本高,蝇蛆存在饵料污染的问题,而蚯蚓养殖周期长。目前,养殖者普遍只采用1种或2种活体饵料饲喂林蛙,致使饵料过于单一,林蛙缺乏营养,对疾病的抵抗力低,生长缓慢,2年内很难长成商品蛙。另外,饵料中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添加剂的添加方法和用量也没有参考可循。④全人工养殖林蛙,雌蛙要在2年内达到出栏标准(25 g以上)才会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而绝大多数养殖户在2年达不到这一标准,若再经过l年的养殖,不仅要面临生殖休眠时林蛙大量死亡的危险,而且养殖成本也会大大增加,投入大于产出,养殖者很难获得经济效益[13].
4.2 自然与人类的干扰问题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干旱缺水,造成林蛙的蛙卵或蝌蚪春季缺水死亡,冬季林蛙无法正常越冬;森林的过量砍伐和农田的大量开垦,造成植被简单化,致使适宜林蛙繁衍生息的场所大幅度缩减;林蛙分布区内广泛使用化学除草剂、杀虫剂、化学肥料等,以及山区、半山区的工厂、矿山长期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使林蛙的生存环境变得十分恶劣,蝌蚪难以成活,繁殖受阻,活动空间变小[4];林区人口增加,入林活动日益频繁(抚育、拣柴、林副业等),危及了林蛙的生息;超强电磁波的干扰,对雌蛙卵细胞的形成产生了不良影响,降低了林蛙的生殖繁育能力。这一切都限制了林蛙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
4.3 资金投入不足
林蛙养殖相对传统养殖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特色产业,建设一个标准化的林蛙养殖场需要承包费、基础设施建设费和引种费等资金20万元以上[7],这对于分散养殖的农户来说靠自身难以解决;而金融部门对林蛙养殖缺乏了解,无抵押又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虽然各省已将林蛙等野生动物养殖产业列入林业产业扶持范围之内,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林蛙养殖户得到扶持较少。政府部门对中国林蛙养殖关键技术研究和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研发等方面缺少必要的资金扶持[8].林蛙深加工领域没有得到有效开发,林蛙产品至今仍以卖肉食蛙和蛙油为主,高科技含量的林蛙油系列下游产品很少,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链条。
4.4 社会化服务体系缺乏
林蛙养殖是新兴产业,起步较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养殖户所需的信息咨询、技术指导、良种提供、饲料供应、疾病防治和产品加工、销售等方面服务,基本由本单位自行解决。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不仅给开展养殖造成了许多困难,而且难以形成合力,不利于集约化、产业化经营。
4.5 个别林蛙养殖户存在违法违规和资源浪费的行为
辽宁绝大多数养殖农户都能按照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开展养殖和经营活动,但也有个别农户存在违法行为。主要表现以下3个方面:①有的养殖单位利用包山、封沟之名,实施非法捕捉行为;②有的养殖单位存在短期行为,采取竭泽而渔的经营方式,掠夺性生产;③有的养殖单位技术严重缺乏,造成林蛙在蝌蚪孵化期和种蛙、幼蛙越冬期大量死亡[6].
4.6 法律法规不健全
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驯养繁殖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需要办理驯养的繁殖许可证,并在种源来源、场地设施、技术力量、资金保障、销售、运输和收费等方面都做出了严格要求,这对保护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对养殖技术成熟、种群数量较大的林蛙养殖限制较大,与目前养殖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给养殖户带来了很多麻烦。国家林业局2004年就开始制定分类指导管理措施,建立不同的市场准入机制,但一直没有出台相关政策[6].也没有制定林蛙养殖场标准和林蛙养殖业管理办法,导致不同地区的林蛙管理政策不同、办法不同。从省、市林业主管部门到基层林场,都有各自的管理办法和收费标准,实际操作比较混乱。
5 发展对策
5.1 做好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
各级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林蛙养殖与开发利用现状,积极引导与教育林农合理育林和造林;控制采伐,严厉打击滥砍盗伐;禁止在林蛙分布区内使用化学除草剂、杀虫剂、化学肥料等污染环境的有毒有害物质。保证养殖区域始终具有茂密的、适于林蛙生存的、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根据沟系特点、管辖权属、水资源分布及近几年开发状况,组织有关专家和科技人员做出更科学、更合理的开发规划并以法规形式加以实施,实现林蛙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5.2 加大科研力度
制约林蛙养殖持续健康发展的技术难点主要有变态期管理、饲料单一、病虫害防治、越冬期管理、死亡率高等。各科研单位要对上述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尽早为林蛙养殖提供简便、实用的技术。
5.3 建立林蛙养殖专业合作社
建立林蛙养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驯养繁殖单位、加工销售单位连接在一起,在信息咨询、技术指导、良种提供、饲料供应、疾病防治和产品加工销售等方面形成共同体,减少矛盾纠纷,实行行业自律,开展产业化经营,提高知名度,减少市场风险。政府有关部门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服务,促进林蛙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刘明玉,解玉浩,季达明。中国脊椎动物大全[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4.
[2] 王闯,佟庆,崔立勇,等。环境因子对东北林蛙影响的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2,(2):190-192.
[3] 夏远峰。中国林蛙的生产发展、科研成就及其展望[J].吉林农业科学,1997,(3):93-95.
[4] 邓际华,张俊臣,姚丽丽,等。我国林蛙养殖现状及可持续对策[J].科学养鱼,2012,(12):4-6.
[5] 王义山。吉林省林蛙产业发展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50-52.
[6] 赵立香,李荣权,肖振晶。东北林蛙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现状[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4,(4):4-5.
[7] 王兵。辽宁省中国林蛙驯养繁殖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辽宁林业科技,2012,(3):52-53.
[8] 李俊峰。中国林蛙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3):159-160.
[9] 田秀华,赵文阁,柏永明。东北林蛙人工养殖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野生动物杂志,2009,30(4):214-216.
请微信扫码浏览全部文章
点击这里浏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