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是青花椒收获的时节,看样子今年又是个丰收年!”初夏时节,通江县三溪镇桅杆坪村村民蒲均志正在青花椒地里劳作。因为青花椒产业,蒲均志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变成了当地有名的致富带头人。

在桅杆坪村,不少村民家里都种有青花椒树。正值采摘期的一片片青花椒树生机勃勃,一颗颗清幽碧绿、结实饱满的花椒粒热热闹闹地挤在一起。而这些散发着清香麻味的“致富椒”,正是当地村民心中的“大宝贝”。

青花椒,是通江群众脱贫致富离不开的产业,更是通江推动乡村振兴与开展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中具有优势与潜力的支柱产业。下一步,通江县委、县政府将集聚土地、资本、科技、人才等要素,实施龙头带动、科技驱动、品牌推动,加快构建以青花椒等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区,用通江青花椒这一“金字招牌”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贫困户蹚出产业发展路

羊子岩,是通江县铁佛镇白马村的一座小山包,在羊子岩坡上,青青嫩嫩的青花椒漫山遍野,向着金色的阳光茁壮成长。十年前,羊子岩杂草丛生、乱石堆积,是一片无人问津的地方;十年后的今天,这里一排排青花椒顺着山势而生,一条条盘山公路蜿蜒盘旋,生态扶贫在这里开花结果。

憨厚朴实的农村汉子,这是朱彪给人的第一印象,黝黑的皮肤配上厚厚的老茧,映衬着他致富路上的艰辛。2014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朱彪带着迫切的心情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白马村,望着家中破旧的老房子,他思考着未来的路。

从养猪到种植青花椒,这是朱彪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青花椒属灌木植物,适合生长在海拔800米左右的山地,能长两米多高,大的花椒树一株能收入一两百元,适合青花椒生长的地形条件和不菲的经济收益让朱彪动了心。

然而,发展规模产业需要大量资金、成本和技术。但天生不服输的朱彪在确定发展青花椒产业后,专门到县林业局办公室寻求技术人员帮助,学习青花椒种植、管理技术。

经过朱彪的不懈努力,他用东拼西凑的20多万元流转了400余亩土地,政府又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替他解决了种苗款,种下的一株株花椒苗,承载着朱彪的致富梦想。如今,望着硕果累累的青花椒树,他算了一笔账:如果以初产亩产花椒500斤计算,每斤6元,一年的销售额可达120余万元,除去成本、人工等开支,每年收入有40余万元。

“通过发展青花椒产业,不仅使我自身摆脱了贫困,更带动了村民种植青花椒增收致富。”朱彪笑着说。实际上,不止是铁佛镇白马寺村,三溪、铁佛、涪阳等20多个乡镇都发展了青花椒产业。

自2018年以来,利用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气候条件,通江在全县种植花椒6.18万亩(覆盖20多个乡镇174个村3.6万农户),其中,176个新型经营主体拓展种植花椒面积达2.54万亩,106个村集体种植1.78万亩,辐射带动农户种植1.81万亩,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6722户18940余人。依靠种植青花椒,贫困户收入从2018年的600元增加到现在的2000元,青花椒收入占椒农可支配收入的85%以上。

集体经济助农致富增收

下枝、采摘、称重、装车……6月8日,三溪镇桅杆坪村青花椒种植示范基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这样的场景在如今的桅杆坪村不难见到。但就在几年前,桅杆坪村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不便的交通和独特的地势成为制约该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改变现状,在桅杆坪村“两委”的带领下,根据气候、土壤、水质等实际情况,经过多次组织村组干部和部分群众代表讨论,认定通过发展青花椒产业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刚开始,许多村民很犹豫:“青花椒种好后,要是卖不出去怎么办?还是种粮食更稳当。”一时间,种植青花椒受到不小的阻力。针对群众顾虑,桅杆坪村党支部书记蒲建军率先栽种青花椒,为村民作出示范,他种植的青花椒有了效益,村民们也纷纷购买椒苗进行种植。

“为了带动更多村民种植青花椒,2018年,我们村组织成立了再跃青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入社群众提供种植、采收、销售等服务。”蒲建军说,今年,合作社种植的300亩青花椒已经初挂果,按一亩700斤的产量来算,产值超120万元,利润60万元左右;等到青花椒达到盛产期后,一亩可产青花椒1500-2000斤,产值约300万元,利润130余万元。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青花椒产业,无论是田间管理还是采摘都需要大量劳动力,这就为当地留守老人和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每到花椒采摘期,我们就到合作社的青花椒种植园帮忙,每天能拿100多元的工资,再加上自己家里种的青花椒收益,日子是越过越好。”村民蒲勇说。

通过“专合社+农户”“村集体经济+农户”等组织模式,桅杆坪村建立了村集体经济“532”利益联结机制(即村集体占青花椒产业园净收益的50%、流转土地的农户占青花椒产业园净收益的30%、全村村民占青花椒产业园净收益的20%),农户以流转土地、基地务工等方式,形成了“政策性收入+土地流转+务工收入+利益分红”的稳定增收模式,构建了经营主体和农户产业发展共同体。

得益于集体经济的收益+分红模式,桅杆坪村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日子有奔头了,许多家庭盖起了砖混结构的小洋楼,全村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新农村画卷。

产业是经济发展之本。近年来,通江县按照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的原则,综合分析产业发展形势,全力做大做强青花椒产业,如今,青花椒已成为通江县助农增收的重要产业。

技术创新推动融合发展

进入青花椒采摘期后,位于通江工业园区附近的巴山麻王花椒有限公司也变得热闹了起来,来自全县各个地区的青花椒被运送到公司的加工厂进行再加工。

现代农业产业从来都不是就产品卖产品。这些年,通江在发展青花椒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力求快人一步,除了不断扩大种植规模,还不断推动产业链延伸、探索增加产品附加值,坚持做大做强品牌、探索接二连三融合做文章。

目前,巴山麻王花椒有限公司在杨柏镇双凤垭村建立了1000亩青花椒科技示范种植基地,在春在镇建立了46亩青花椒精深加工厂并建成保鲜花椒、干花椒、花椒芳香油等6条生产线,年产值约7000余万元。同时,公司还以青花椒为原料,研发出火锅底料、美蛙鱼头、麻辣小龙虾、酸菜鱼等系列调味产品12种,研发产出的保鲜花椒、干花椒、花椒油、火锅调味料、花椒精油、花椒保健品、护肤品等系列产品10余种,远销上海、广州、韩国、日本等国内外市场。

品牌就是产品的生命力。为了立好“通江青花椒”这块牌子,当地通过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构建完备的质量检测体系,并在花椒良种选育、种苗培育、病虫害防治、新产品研发等方面提供了强劲的技术支撑和系统丰富的推广经验。

“今年,我们将在构建‘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的基础上,探索发展延链产业,投入2000余万元建设‘巴山渝味’调味品生产线,力争在2025年做到产值5亿元。”巴山麻王花椒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伟信心满满地说。

2020年,“巴山麻王”品牌产品获批“国家扶贫产品”称号。奖牌见证足迹,数字诉说巨变。一串串闪亮的数据和一项项荣誉的背后,烙印着“通江青花椒”砥砺奋进、发展壮大的坚实足迹,折射出“通江青花椒”是通江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农旅融合描绘振兴蓝图

近年来,通江县立足山区立体气候特征及青花椒产地、主产区优势,围绕“加快建成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发展理念,以“种养循环、农旅融合、产村一体”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梯级递进培育的创建体系,为青花椒产业高效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早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这是“两山”理念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表现,于通江而言,也是实现青花椒产业培育振兴的最大优势。

初夏时节,铁佛镇大佛寺农家乐已经开始忙碌起来,游客在池塘钓台钓鱼、在农家乐包房里唱歌、在遮阳棚下小憩……这是近来年大佛寺村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的结果。2019年,为了摆脱单一的产业模式,大佛寺村“两委”在去往重庆考察后,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优势和产业优势,在青花椒产业园内建起了农家乐。

“现在我们可以提供住宿、餐饮、棋牌、垂钓、采摘等服务,一个月大约能有3万多元的收入。接下来,我们将抓住乡村振兴这个机遇,建设彩虹桥、索道、停车场等配套休闲娱乐设施,进一步加深农旅融合力度。”大佛寺村村文书石厂林说。

绿色花椒果,万家致富梦。如今,青花椒不仅是大佛寺村的支柱产业,精准脱贫的利器,村民增收的新引擎,也成为通江县产业发展的重头戏。目前,通江正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绿色农业、标准农业、全域农业为导向,以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着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重点,推进现代青花椒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智能化发展。

善弈者谋事,善谋者致远。近年来,在通江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青花椒产业围绕“一区两园三片”总体布局,坚持集中连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龙头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格局。

此外,通江还出台了《通江县发展青花椒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实施办法》,整合财政专项资金532.5万元,对成片规模种植50亩以上的大户及时兑现200元/亩的奖补资金,同时按龙头企业巴山麻王花椒有限公司的花椒收购量给予椒农0.30元/斤的奖补支持。截至今年3月,通江已累计兑现奖补资金和工作经费500余万元,有力激发了乡镇、大户和企业发展青花椒产业的积极性。

目前,青花椒产业已逐步发展成为通江老百姓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接下来,通江县还将根据土壤、气候条件以及花椒的特性,进一步探索花椒高效、高产、优质栽培的技术路子,紧紧依托巴山麻王花椒有限公司等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连接基地和市场的桥梁作用,持续大力发展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让青花椒产业真正成为当地振兴发展的“摇钱树”。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