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珲 通讯员 顾大鹏

“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在传统的农业县迁西,板栗、水果、食用菌种植是这里的“老戏码”,不过,乘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东风,这些传统项目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谱写出不一样的新篇章。规模化、优质化、品牌化,迁西现代特色农业渐入佳境。

小板栗 撬动大产业链

初秋时节,从水流潺潺的滦河畔,到燕山的郁郁浓阴下,一串串栗蓬张开了“笑脸”,微风掠过,纷纷掉落,承载着栗农的喜悦和希望。提起迁西板栗,如果你只知道传统的糖炒栗子,那就有些落伍了,在迁西,板栗早已超越了食用的内涵而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不仅能吃,还能住、能玩、能制作手伴礼品,在勤劳智慧的迁西人手中,板栗的产业链条还在不断延伸。

环境最佳、品质最优、技术最强、出口最早、市场最广、品牌最响、链条最长、效益最好,8个“迁西板栗之最”,让板栗产业成为迁西县当仁不让的县域特色经济,2020年“迁西板栗”品牌产值超26亿元。

“算下来,迁西人均占有板栗树100多棵,全县以板栗为生的农民有20万人,栗农因栗人均直接收入4000多元。”说起这些烂熟于胸的数字,迁西县板栗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刘磊很自豪。当地人曾经用以果腹和维持生计的小板栗,成就了这一独具特色、优势鲜明、动力十足的产业,燕山深处“东方珍珠”走向世界的路越来越宽广。

又到一年丰收时,迁西家家户户忙着收栗子。“加入合作社后,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和有机肥料,板栗收购价格比别处每斤还高出两元,一年能增收两万多块钱。”喜峰口板栗专业合作社社员刘国红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成立于2006年的喜峰口板栗专业合作社,是全国第一家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户3万余人,用现在时髦的话说算是“众筹”。

近年来,迁西县不断健全“板栗龙头企业+板栗专业合作社+板栗基地+栗农”的组织体系,目前,全县已建成万亩板栗标准示范园区3 个、千亩板栗标准示范园区20个、板栗专业村320个、板栗农6 万户20万人,在全县形成了板栗基地建设品种化、生产技术规范化、生产过程无害化、采收储藏科学化的标准化生产格局和辐射带动网络。全县板栗栽培面积和数量达到75万亩5000万株,常年产量8 万吨,已成为京东板栗的核心产区。

板栗深加工生产线。李少华 摄

刘磊介绍,他们实施了百城迁西板栗直营店工程,在全国13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800多个迁西板栗实体专营店,其中直营店91家。迁西板栗成功打入了沃尔玛、台资企业好又多、盒马鲜生供应链,并进入了国铁物资、中石化易捷便利店销售系统,产品外销日本、东南亚、欧洲及北美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迁西板栗香飘四海。目前全县有市级以上板栗龙头企业12家(规上企业7家),其中省级6家;有省级板栗产业化联合体1家;组建板栗、栗蘑合作社325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6家。板栗龙头企业冷库储藏能力达到了12万吨,板栗深加工能力达到3万吨。

“板栗不愁卖,每年栗花刚开,果子就被订购一空。”刘磊说,但每年生板栗的销售时间毕竟只有短短一季,必须依靠延伸产业链,才能提高附加值。

栗树浑身都是宝,以栗花为例,迁西县板栗产业研发中心联合沈阳药科大学、化妆品公司等,以栗花为原料,调试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板栗香水、花露水等,这在世界范围内尚属首例,从此栗花香飘四季;利用栗花内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药理作用,研发的从栗花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技术,满足了食品、医药、畜牧养殖等领域对这一化合物的需求,目前,可年产总黄酮产品200吨;栗花的应用还激活了板栗疏雄增产技术,在雄花盛花期及时采摘,能减少营养消耗促进板栗增产,每亩栗园可采摘200公斤雄花,栗花增收1200元,板栗增收1000元,相当于把栗园收入翻了一番!

栗蘑,学名灰树花,是世界上新近人工驯化的一种优良的珍稀食药两用真菌。迁西县是中国栗蘑之乡、全国首批食用菌特色小镇,目前,全县以栗蘑为主的食用菌厂有40家,食用菌栽培面积1万亩,生产总量达到1亿袋,鲜菇产量2万吨,实现产值近4亿元,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栗蘑生产基地。

迁西县板栗研发中心还引导合作社、龙头企业研发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在板栗(栗蘑)深加工方面,除传统的糖炒板栗外,开发出了充氮小包装板栗仁、冷冻保鲜板栗仁、板栗罐头、栗粉、栗糕、板栗月饼等初级加工产品20余种,以及板栗露饮料、板栗粥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近3年,迁西累计投入科研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研发出板栗保健酒、栗花面膜、栗蓬茶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延伸产品,推动了板栗剩余物循环利用、全值利用。

来到被誉为“中国板栗第一村”的迁西汉儿庄乡杨家峪村,被满眼的栗树震惊,村内100—200年生大栗树随处可见,300—500年的老栗树至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这里家家户户种板栗,不仅数量多,品质也最优,早在1910年就出口日本,是中国出口的第一船板栗,有百年以上出口历史。

而就在杨家峪郁郁葱葱的栗树间,一个栗精灵乐园横空出世,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各种无动力游乐设施收集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10余幢树屋掩映其中,住在百年栗树上,伸手可摘栗花,夜晚可观星辰;树下走独一无二的“栗子路”,品香气四溢的以栗子、栗蘑为原料的农家美食,跟“古栗爸爸”一起在栗乡体验“以栗为食、择树建屋”的有巢氏生活。这里,就是被很多有着乡村情怀和田园梦想的人喜欢的归巢部落。“最美森林民宿”全国仅有5家,而归巢部落是北方唯一一处,其独特的体验越来越受到年轻人和亲子家庭的追捧。

这里的当家人贾春雷就是杨家峪村人,对于栗乡的热土有着深厚的感情。“亲眼看到父辈的努力,让迁西板栗誉满天下,我们更要努力,让板栗事业在我们这辈人手中发展壮大!”贾春雷通过对地域文化和板栗产业要素的挖掘与融合,提炼出个性化IP,不断开发出丰富的文创活动产品和内容;和专业平台机构合作,开发针对不同人群的亲子教育、科普研学体验产品。

归巢部落板栗树屋。王爱军 摄

以板栗产业为核心,打造全国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知名强县,这也是迁西县在板栗产业发展上提出的新目标。迁西县出台了《迁西板栗产业集群示范建设方案》,巩固迁西作为全国板栗产业的优质板栗生产中心、加工仓储中心、技术研发推广中心、文化引领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的地位。预计到2025年,实现板栗常年产量10万吨,板栗产业综合产值30亿元,栗农人均板栗年纯收入5000元以上。到2030年,实现板栗常年产量达到12万吨,板栗产业综合产值突破45亿元,栗农人均板栗年纯收入8000元。

新型水果 打开大市场

日前,位于迁西花乡果巷田园综合体核心区的五海猕猴桃庄园盛大开园。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农庄里,不仅可以采摘品尝难得一见的软枣猕猴桃新品种,还能住网红玻璃屋、吃农家饭、逛花果人间温室,体验惬意的休闲时光。

五海猕猴桃庄园。记者 闫军 摄

很多游客为这里的软枣猕猴桃慕名前来。作为我国北方单体最大的软枣猕猴桃种植基地,这里栽植猕猴桃1050亩65000株。山坡上连片的猕猴桃种植区一眼望不到边,十分壮观。亲手摘下一颗冬枣般大小的青绿色猕猴桃放入口中,软糯鲜香,沁人心脾的甜味久久不散。庄园办公室主任刘新丰介绍,一般的软枣猕猴桃含糖量在14%—15%,而我们这里的含糖量能达到24%—25%,品质特别好。

软枣猕猴桃是一种近些年才开始出现在市场上的新型水果,虽然名字听起来像枣又像桃,可实际上它比枣子更有营养,比普通猕猴桃更甜,口感更棒。它表皮光滑,没有果毛,也无需吐核,吃起来十分方便。软枣猕猴桃中含有多种人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特别是维生素C含量要高出普通水果几十倍,吃一个软枣猕猴桃可以顶好几个橘子。

挂满枝头的软枣猕猴桃。记者 闫军摄

迁西作为传统的水果种植地,安梨、葡萄等果品早已声名远播。五海的当家人将眼光瞄准了新型水果,利用迁西水果大县的优势,将它做成产业、做出特色。他们与农科院郑州果研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依托郑果所的科研力量和专业团队打造集采摘、观光、科普、研究为一体的大型猕猴桃生产、研发基地。引进郑果所名优特果品、观赏果品建设生态林果观光园,这里高品质的软枣猕猴桃一上市就供不应求。客商远道而来批量订购用于酿酒,采摘园里游客络绎不绝;尝试将礼盒装放到电商平台上销售,一盒不到1公斤的软枣猕猴桃售价100元,一上架就被抢购一空。

以一种特色水果带动一条产业链,这里打造的是一个以猕猴桃生态观赏采摘、园艺体验、休闲娱乐、自驾露营、绿色餐饮于一体的现代乡村休闲旅游庄园。五海庄园对项目区1000多亩土地进行流转,农民入股分红,参与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了农民变股民;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土地整理、景观化河路治理及生态修复,实现了农村变景区;组建有机农产品生产和包装线,引进国际先进的冷藏、臭氧气调等先进贮藏技术,建设贮存、展示、销售于一体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实现了农产品变特色商品;设置民宿村落、休闲采摘、儿童娱乐等休闲旅游功能,实现了农业变第六产业。项目预计可年产高品质猕猴桃1800吨,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预计可实现综合收入6800万元。

小花菇 撑起“致富伞”

迁西县东莲花院镇黄岩村,是个典型的山区村,一直以种植果树为主要收入来源。去年,全市最大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在此落户,打破了小山村的宁静,朵朵绽放的花菇,为这里的乡亲们打开了致富门路。

迁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食用菌种植基地占地面积近300亩,是一家以食用菌培育、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目前已投资8000万元,在黄岩村建设食用菌培育大棚12个、食用菌菌棒生产车间1座、菌棒接种车间1座,在董庄子村建设食用菌培育大棚23个。

走进迁众农业,现代化的花菇大棚一座连着一座,大棚内一排排架子士兵般整齐列队,一袋袋菌棒有序地摆在架子上。工作人员时刻观察着棚内的温湿度,及时进行调节,以保证花菇拥有最舒适的生长环境。负责人张振福随手拿起一根菌棒,指着上面直径3—4厘米的白色发酵点儿告诉记者:“这批菌棒预计11月份就能出菇了,正好能卖个好价钱!”

张振福在南方闯荡多年,在涉足了多个领域、经过仔细考察后,决定带着花菇种植项目回家乡发展。原因有二:迁西昼夜温差大,气候环境十分适合花菇种植;作为传统的农业县,政府给予的扶植力度大,产业发展基础好。

据介绍,迁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食用菌种植基地去年开工建设,当年11月首次出菇,就出现了货车排队等货的场面。这里出产的花菇品质好,尽管价钱比普通香菇高出了好几倍,但还是一上市就供不应求。

花菇是香菇中的上品,素有“山珍”之称,以朵大、菇厚、含水量低、保存期长而享誉海内外。花菇生产保持天然纯净特色,以其味香质纯、冰肌玉洁而饮誉菇坛,又因其外形美观、松脆可口而称为席上佳珍。与普通香菇相比,花菇口感更好,营养价值更高。经国家有关部门化验分析,花菇含有10余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30余种酶类和丰富的香菇多糖。优质的花菇,是名菜“佛跳墙”必不可少的一味食材。

工作人员正在查看发酵的菌棒。记者 闫军 摄

用张振福的话说,食用菌种植是最“干净”的产业。他所说的“干净”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菌棒生产是在严格的无菌环境下完成的,消费者吃起来放心;二是指食用菌种植产业本身是一个清洁环保的朝阳产业。为了证明所言非虚,他带记者参观了菌棒生产的全过程。

种植基地的料场里堆放着大大小小的木头,张振福介绍,这些都是村民伐倒的死去的果树。多年来,东莲花院镇的农民多以种植各种水果为主,以前,死去的果树没有地方处理,就随意丢弃在河道里、场院旁,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如今,送到这里来居然能变废为宝,就是这些看似无用的木头,被打碎成木屑后与麸皮混合,成为了上好的花菇“培养基”。在食用菌菌棒生产车间,记者亲身体验了配料、装袋、灭菌、接种的全过程,一袋袋通过自动菌棒装袋机包装好的菌棒,经过高温消毒后通过传送带被送到接种车间。在无菌环境下,经过精心培育的菌种被接种到培养基内,3个月后,就将长出矮墩墩胖乎乎、嫩润光亮、清香四溢的花菇。

因为迁众的菌种优良,很多客商慕名而来购买这里出产的菌棒。张振福说,以目前的规模,年产600万棒,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也激励着他们抓紧筹划扩大规模,以创造更大的效益。

出完菇,废弃的菌棒如何处理?在很多地方,菌棒直接废弃,当“垃圾”丢掉了,但在迁众,再一次实现了变废为宝。张振福从一旁的袋子里抓出一把圆柱形的小颗粒告诉记者,这些就是废弃菌棒粉碎后压制成的生物质颗粒燃料。这种燃料燃烧后的产物是草木灰,可以作为肥料回填土壤,能对果树起到防虫的作用。至此,花菇的生产形成了一个闭环,无残留,十分环保。

小花菇撑起了“致富伞”,原本以水果种植为主的黄岩村,因为食用菌种植基地的落户,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公司通过从农户手中租赁土地,建设食用菌种植大棚,农户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公司还把大棚免费承包给农户、免费提供技术和管理,并负责回收,农民只需要负责花菇的采摘,不仅时间自由,还能获得收入。目前,该项目已经带动100多人实现了就业。

农业兴、百业旺,乡村才会有活力。迁西推动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近年来,迁西县还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全县林下经济面积达8万亩,相关专业合作社20多家,带动农户达1万户,年实现产值2.5亿元;杂粮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3.1万亩左右,年产各种杂粮1万吨,主要种类有谷子、豆类、玉米、高粱等;中药材种植面积1.8万亩左右,县内从事中药材种植的合作社10余家。

迁西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一产做特”,并出台了《迁西县推进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之产业振兴的主要途径。2020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以下村全部清零,3个村被评为全省集体经济跨越发展示范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560元。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