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元春 通讯员 李宣霖
“大棚芦笋一次种植多年收益,一般采摘期可持续8个月,春笋、夏笋和秋笋加起来,每亩产量4000斤左右,亩产值2万元左右。”连日来,邹平市高新街道大新村第一书记孙之轩奔波于特色大棚和村委办公室之间,不停地与村两委成员讨论着大棚种植提升项目的可行性,“但是,大棚的空间定住了,如何提高亩产效益?大家都琢磨琢磨、出出主意。”
今年以来,邹平市高新街道大新村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盘活闲置土地,利用第一书记扶持资金,投资10万余元,建成1035平方米冬暖大棚,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产业。
为了学习先进经验、提高亩产效益,孙之轩带领村两委成员前往曹县巨鑫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现代化芦笋生产加工基地进行项目考察,在做好学习的同时,经过实地调研和多方论证,购买了部分芦笋苗进行栽种。
“如何在有限的发展空间中,再将效益提高一些呢?”大新村党支部书记李林和第一书记孙之轩不约而同地把关注点放在了亩产效益上。
带着疑问,李林和孙之轩多方考察和参观,不断调优蔬菜大棚种植品种结构,经过支委会、党员大会的多次讨论,决定采用“芦笋+金蝉”立体化种养新模式。
芦笋养殖金蝉更有优势。芦笋的根系是肉质根,鲜嫩且营养丰富,并且大部分根分布在地表30厘米的土层内,能解决金蝉养殖所需要的养分,有效提高金蝉成活率和产量。“金蝉蝉蚁将在今年8月份撒种,两年后开始收获,比露天养殖提前一年收获。预估每亩产量300斤左右,亩产值3万元左右,加上芦笋的收益,可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左右。”李林扳着手指说着下一步的期望,黝黑的脸上乐开了花。
大棚芦笋从种植管理到销售,包括土地耕作、播种育苗、喷药施肥、浇水打顶、采摘销售等多个环节,都需由人工来完成,常年用工量在2-5人左右,采笋旺季用工量在10-20人左右,带动了本村农户就近就业增收。
面对未来的发展,孙之轩和村两委班子信心十足,“我们将依托‘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继续在芦笋产业上做文章,使芦笋种植产业向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念活特色种植‘致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