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一招

涛头村率先在三门县开始“种改养”,发展海水养殖业,并通过创新小海鲜混养模式令产量倍增。如今,涛头人又端上“生态碗”。三门县提出打造“中国海上畲乡”,凭借独有的特色,涛头村通过基础设施改造、畲乡文化挖掘、旅游景观建设、特色产业提升,打造文旅融合IP。

台风“黑格比”走后,一切又恢复平静。这些天,三门县海润街道涛头村村民雷蒙革每天都要绕着塘岸,将一筐筐饲料撒向海塘。1973年出生的他,留着利落平头,黝黑的面庞带笑,一开口就是地道的本地口音:“是不是看不出来我是畲族人?”

300年前,畲族雷氏族人跋山涉水而来,山海相逢,开启了耕海牧渔的火热征程。目前,涛头村有畲族52户200余人,是中国唯一的“海上畲乡”。

海上养殖平台造价_海上养殖致富_海上养殖什么最赚钱

记者杨群摄

靠海吃海,走出致富路

每天5时多,天蒙蒙亮,雷蒙革便开着拖拉机去饲料厂买饲料,来回40多分钟。“饲料都是新鲜的小鱼虾,22亩养殖塘一天得喂150多公斤,花500多元。”雷蒙革说,到下半年,天气转凉,就可以3天一喂。

他跟我们算了一笔账,2019年,自己养了两年的血蛤卖了38万元,青蟹和小白虾各卖了10万元,算下来养殖塘一年能有近40万元收成。

远远望去,5000多亩海塘成方连片,波光粼粼,那是涛头村的“聚宝盆”。像雷蒙革一样,如今,涛头村90%以上的村民从事养殖业,全村已形成完整的养殖产业链,年产值超2亿元,人均年收入近10万元。

1997年遭受11号台风侵袭后,在当时的村委会主任王书明的极力主张下,涛头人开启“种改养”先河,成立股田式公司“三门县涛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第一年公司总产值便达到600余万元,此后经济发展实现“三连跳”。

当时,雷蒙革在象山一家锻压厂打工,拿着每个月1500元的工资,仅够糊口。“2000年初,搞养殖没几年,我一个哥哥就盖了新房子。”雷蒙革心动得很,只是当时村里的养殖塘都已经承包出去了。2006年,听闻有人不养了,雷蒙革便接手过来,一直干到现在。

一开始不懂技术,即便有兄弟带着干,雷蒙革的养殖塘收成也只有人家的一半。“我不懂就问,经常跟别人讨教。”村里时常有省、市、县的专家来做海水养殖培训,雷蒙革去得最积极。渐渐地,他成了村里的养殖能手。

雷蒙革有6个兄弟、两个姐妹,他排行老九。如今这一大家子大多从事小海鲜养殖。“海上畲乡”的养殖塘,成了村民们奔向全面小康的致富田。

海上养殖平台造价_海上养殖致富_海上养殖什么最赚钱

海上畲乡,变化翻天覆地

养殖塘离不得人。在塘边有一间低矮的平房,除了在部队的大儿子,雷蒙革和妻子、小儿子三人平日就生活在这里。

“一直住在这里,辛苦吗?”我们问。

“屋子里水电、空调、电视一应俱全,跟家里也没差。”雷蒙革笑着说,其实自己有大房子,“去年第二批‘小康楼’已经交房,是由村里统一规划、统一建造的,我花了52万元,还没来得及装修。”

随后,我们跟着雷蒙革一睹“小康楼”样貌。在宽敞的通村公路上,公交车往来通行。“我儿子每天就坐公交车自己上学。”雷蒙革说,曾经村里都是黄泥路,出村只能靠摆渡。

来到“小康楼”前,只见一幢幢精致气派,均有3层高,还配有庭院。

这些年,涛头村集体收入从无到有,去年超过1200万元。村民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修建的水泥路宽阔平整,村容村貌干净整洁,还建起了老年照料中心和文化礼堂,6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年能够拿到300元补助,这其中就包括雷蒙革的老母亲。

除了养殖塘收入,村民还有分红可领,4年一次,按人头数分。上次分红,雷蒙革一家四口分到了8万多元。

美丽乡村常见,但涛头村绝对令人眼前一亮。村内岩壁、文化墙、引路牌等红蓝相间,一步一景皆是畲乡风情。去年,三门县提出打造“中国海上畲乡”文旅IP。涛头村抢抓机遇,陆续在村里建起了畲乡风情和海洋文化互融的骑行驿站、畲乡迎客八礼展示墙、风情小广场等景观,每逢节假日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也带动了小海鲜的畅销。

看到县里如此重视挖掘和保护畲族文化,也掀起了雷氏族人“寻根问祖”的热情。“想制作一份族谱,去记住自己的家族历史。”远迁而来,扎根于此,雷蒙革说,这片山海,带来的是幸福与希望。

海上养殖什么最赚钱_海上养殖致富_海上养殖平台造价

1597011270000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