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经_致富经20170810_致富养殖项目

杨家院子。(资料图)

乡村邂逅非遗,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如今在乡村,随处都能看到很多非遗文化,不仅能让人大饱眼福,还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其实,近年来,非遗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相随,各地“非遗+”层出不穷,不仅增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记忆中的乡愁越来越浓。眼下,正是踏青的好时节,人们在畅享田园牧歌的同时对非遗的追捧仍然热度不减。

陕西作为历史文化大省,拥有极其丰富的非遗资源。在安康市岚皋县四季镇天坪村,这里山清水秀,传统民俗文化别具特色,我省首个“非遗文旅小镇”杨家院子便坐落于此。为了让非遗文化“活”起来,当地通过精品创作、艺术创新,把非遗文化融入村庄建设,已经成为杨家院子的文化招牌,也打开了乡村建设“新格局”。

非遗民宿 浓浓“书香”

“听着潺潺流水声,读着喜欢的书,煮一壶茶,太惬意了。”每逢节假日,杨家院子的“颐柳楼”民宿就热闹起来了,四方游客慕名而来,在这里享受一段“慢时光”。

致富经_致富经20170810_致富养殖项目

游客在“颐柳楼”民宿的书吧里看书。

2月25日,“颐柳楼”的书吧里,四五位游客或看书,或饮茶,尽享乡村慢生活。村里的孩子放假也会来看书,这儿已经成了村民读书充电的好去处。

“我们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个放松、休闲的地方,同时,在舒适的环境中也可以感受巴文化。”民宿负责人操世双说。

值得一提的是,“颐柳楼”除了有书吧,还有一间根艺展示工作室,其根艺创作技艺刚刚被录入岚皋县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此外,楼道、墙上、房间里也不乏有剪纸、木雕、藤编等非遗产品的装饰,别有一番风味,让住在这里的游客沉浸式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致富经20170810_致富经_致富养殖项目

操世双向游客展示他的根艺作品。

“这件作品的原料是崖柏,是我打磨出来的,你看它像不像一只将要展翅飞翔的雄鹰?”操世双如数家珍地向游客介绍自己的根艺作品。

民宿一楼已经摆满了操世双的根艺作品,受到了不少游客的称赞。他说,有很多游客就是冲着他的根艺来颐柳楼住宿的。

黄墙黛瓦,依山傍水。杨家院子,巴山样子。巴文化底蕴深厚,巴山地区的非遗更是多姿多彩。非遗进民宿,为游客带来更多体验,也能让更多人了解巴文化和岚皋的乡风民俗。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非遗民宿遍地开花,通过特色非遗项目在民宿的展示,为民宿注入新活力,不仅让民宿更有内涵和温度,同时也为非遗文化开辟了旅游活化路径。当地传统文化通过民宿这个平台展示出去,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的文化魅力,非遗民宿吸引着更多人走入乡村。

如今,各地的美丽乡村都在打造非遗民宿,这也是全省促进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方式。非遗文化把美丽乡村装点得绚丽多姿,带火了乡村旅游,同时,它也以另一种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非遗美食 留住乡愁

杨家院子的非遗元素远不只“看”到的,当阳光透过窗户,唤醒游客味觉的是一道道本土美食。吊罐肉、神仙豆腐、霉豆腐、辣子鸡、巴山小豆汤、洋芋粑粑炒腊肉等特色地方美食令人口舌生津。其中,神仙豆腐和霉豆腐的制作技艺分别跻身省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吃这方面,杨家院子是充满烟火气的。2月25日,“三彩堂”农家乐人气火爆,工作人员正忙着将一道道香气扑鼻的特色美食端上饭桌供游客食用。大家纷纷表示,在杨家院子不仅能欣赏美景,还能品尝到特色美食,真是不虚此行。

游客王女士说:“今天在这个农家乐,吃上了地地道道的农家菜,特别好吃,尤其是辣子鸡,风味独特,就是小时候的味道,下次还要来。”临走时,王女士还带了一些土鸡蛋和霉豆腐准备送给朋友。

“三彩阁”农家乐负责人杨文方看到自己从小吃到大的家常菜为自己带来可观的收入,满心欢喜地说:“我们自己养的土鸡,自己种的蔬菜,就是为了让游客吃到原生态的农家菜,很多人都说吃出了儿时的味道。”

在风景美如画的杨家院子,村民纷纷捧起了旅游“金饭碗”,念起了“致富经”。目前,杨家院子共有农家乐40余家,每家都有自己的主打菜,将农家菜变成了“致富菜”。

曾经的家乡味,如今成为记忆。每种非遗美食都承载着当地的文化,是乡愁的味道。非遗美食让美食更有内涵,让非遗文化更加鲜活。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火热,一批独具地域特色的非遗美食正在向市场化、品牌化方向迈进,如汉中面皮、羊肉泡馍、岐山臊子面成为推动地方发展的新动能。

非遗产业 活力倍增

2月22日清早,49岁的张前应吃完早饭,围上围巾,便走出家门赶去村头的车间上班。

张前应上班的地方正是村里的农产品开发公司,生产的就是老百姓平常做的霉豆腐、剁椒酱、香椿酱等当地特色美食,共吸纳了近百名村民务工。同时,公司还在周边村镇分别建立了野油菜、香椿和辣椒种植基地,通过吸收村民务工、村民入股分红、订单收购等多种形式,持续带动2000多人实现增收,使之成为天坪村第一家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农产品加工企业。

致富经_致富经20170810_致富养殖项目

张前应(左一)和其他工人正在进行农产品包装。

“以前,家里的农产品都是自己吃的,也卖不了几个钱。如今,我们这里很多特色美食,都逐渐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几年,比如剁椒酱、霉豆腐,都逐渐都走上了企业的生产道路,市场前景非常好。”张前应喜上眉梢。

尝到了乡村游带来的甜头,更多村民纷纷将眼光瞄向农副产品的加工与销售,还自己当起主播卖货,不断推进传统农业产业链延伸,让“深闺”中的非遗美食走上云端、走向市场,“家乡味”变成“他乡味”,也成为带动人们发展的“金钥匙”。

在杨家院子,非遗的痕迹无处不在,它藏在农家菜中、附在街边的灯笼上、被制成新文创,能吃、能看、能玩,还能带走,它产生了新的生命力,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彩。

近年来,全省广泛开展非遗保护传承活动,持续推动非遗与更多领域跨界融合,让非遗焕发生机。杨家院子正是我省探索非遗保护传承新路径的生动实践,为全省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自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省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87项,省级674项,市级1998项,县级5249项。未来,随着全省非遗保护、开发工作持续推进,“非遗+”模式将会越来越多,产业化创新发展的新路子也会越来越宽阔。本报记者 方腾 文/图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