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行走在六盘水这片热土上,映入眼帘的无外乎是,贫瘠的土地只生长着包谷、土豆等传统农作物。那些耕地较少的农户,更是艰辛地劳作一年下来,基本上只能解决温饱问题。
倘若赶上“欠收”之年,便有“种一年只够吃半年”的常态。
以盘州(原盘县)为例,有史料记载:“解放前祖代沿习传统农耕旧制,耕作粗放,刀耕火种,广种薄收,赶山吃饭,生产水平低。”经果类种植面积更是少之又少。
近年来,六盘水人种植传统农作物的习惯渐渐被特色农业种植所代替。随之而来的是,刺梨、猕猴桃、茶叶等品质优良的“凉都三宝”,进入人们的视野,走向市场、走向餐桌。
然而,地处乌蒙腹地的六盘水,如今变荒山荒坡为千顷良田,让农业产业走出了一条别具一格的“三变”改革路子。异军突起的农业产业,无不饱含着六盘水人的勤劳与智慧。
事实上,早些年,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世世代代的六盘水人,在“高、少、碎、瘦”的土地上,尽管掌上布满老茧,日子却依然过得不温不火。
如今,在政策及“思变”的推动下,规模化、标准化的刺梨、猕猴桃、茶叶以及林下中药材种植等种植产业布满山岗,并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改写着凉都大地原有的模样。
规模化、标准化刺梨基地
金黄的刺梨鲜果
纵观六盘水农业的生产条件,在全省农业产业中的地位算不上什么!大部分国土面积的海拔均在1400-1900米之间,全市山地占国土面积的97%。其中465万亩耕地中47%为25度以上坡耕地。
记者了解到,地处乌蒙山深处的六盘水,可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500亩以上的坝区只有49个,占全省1725个的2.8%,数量最少;坝区总面积7.2万亩,占全省总面积488.6万亩的1.5%,“个头最小”。土层薄、蓄水差,受到破坏很难恢复,喀斯特地貌占国土面积的63.2%。
考量六盘水农业产业发展的现实,六盘水农业产业发展的路是怎么走的?对此,8月16日,在省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贵州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发布会六盘水专场上,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刚说,“长期以来,我们克服自然条件劣势,因地制宜,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让农业成为异军突起的产业,于不可为处大有作为。”
六盘水猕猴桃基地
据介绍,近年来,六盘水大力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大农田水利等的投入,把荒山荒坡变为千顷良田。
此外,自2014年起,六盘水开始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规划了农业发展的重点,果断调减玉米种植,加快发展精品水果、特色杂粮、中药材等产业,累计实施猕猴桃、刺梨、茶叶等农业特色产业397万亩。其中:刺梨种植面积110.26万亩、茶叶31.25万亩、猕猴桃20.08万亩。
据此,规模为王的六盘水特色农业产业,其种植面积得到有序扩大,以市场定规模而培育的主打产业均初具规模,形成了万亩以上产业基地15个,千亩以上282个,“大块头”成为首选。
走俏的红心猕猴桃
与此同时,由六盘水市农民自发的“三变”改革模式,演变成连续三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的全国性推广模式,成为六盘水群众实践总结的智慧结晶。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4年以来,“三变”改革已覆盖全市所有贫困人口。2018年入股农民户均分红1785元,其中贫困户户均分红2394元,“三变”改革实实在在起到了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
水城春茶叶种植基地
一杯水城春茶,足以品味出人生百味(李 彬 /摄)
此外,六盘水创新探索出“引领性、示范性、属地性、主动性、可调性、资源性、可持续性”的“七性”工作思路,引导城镇化生产要素集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带动周边广大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并围绕“能让当地农户就地就近参与产业发展、用好当地劳动力资源、促进产业发展更具发展空间和主动权、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合理地利用好森林资源、使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等方面的内容做足做实文章。
六盘水还本着“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效益化、合作化”的“六化”发展原则,采取“林场+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产业发展实现“由小变大、由弱到强”的华丽转身。从确保市场需求,坚持生态优先的基础上谋求发展,让返乡农民和当地农户积极参与并充分受益。此举全面提高了合作化水平,把林下经济发展真正做成了管理精细化和“短、平、快”的产业。
据悉,2019年,六盘水市计划发展林下经济100万亩,目前已达75.76万亩。其中六枝14.2万亩、盘州市36.26万亩、水城县22.3万亩、钟山区3万亩。主要种植猴头菇、平菇、香菇、林芝等15个菌种以及白芨、天门冬等中药材,种植效益初步凸显,并获国家林草局充分肯定。
2016年以来,六盘水累计完成营造林354.83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底的49.77%,一度提升至2018年的59%。其中,发展刺梨产业促进森林覆盖率提升约占6.7%。
林下白芨种植
六盘水已然保住了“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持续引向深入。去年以来,全市调减玉米种植200万亩,粮经比由2010年的70:30调整为30:70。
目前,六盘水正围绕把“三变”改革打造成为农民致富的“黄金腰带”、现代农业的制度基础、工商资本的下乡通道、乡村善治的有效激励,积极打造“三变”改革升级版,通过更加完善的“三变”改革,为农民群众开拓致富的渠道,为广大乡村插上振兴的翅膀。
这样以来,六盘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大块头”有了“大智慧”,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人民的日子较以往相比,越过越红火。
时下,倘徉于凉都的乡村果园,目光所及之处,是笑脸、是喜悦、是丰收。一曲曲致富欢歌渐次回荡在六盘水人的心里,回荡在新时代高处。
记者:胡绍山 王润 周明 郭曦檬 徐汝曼
策划:夏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