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法,淄博市扶贫办副主任、驻村“第一书记”。自2012年4月以来,他先后担任博山区上小峰村、西沙井村和沂源县石柱村的驻村“第一书记”。7年多来,他情牵百姓,深耕乡村,写下了70多万字的民情日记,争取项目20多个、资金800多万元,带领3个村500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趟出了各具特色的致富路子。刘昌法说:“我愿做一条蚯蚓,在贫瘠的泥土里耕耘,让这片土地肥沃起来,为百姓带来丰收的年景。”

上小峰村民的43个红手印

2012年,担任淄博市委政研室农村科科长的刘昌法将到知天命之年,却出人意料的报名参加“第一书记”遴选。对此人们大多不理解:快50岁的人了,下去操心受累,图个啥?2012年4月11日,当得知自己被组织确定作为市选派干部驻村帮包担任“第一书记”,刘昌法在驻村日记里写道:“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要到基层去,亲近一下山村的泥土,吸吸清气,接接地气,为不富裕的父老乡亲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没想到,这一去7年多。他先后担任上小峰村、西沙井村、石柱村的第一书记,始终以村为家,挨家挨户摸民情。无论在哪个村,刘昌法做的第一件要紧事就是到村民家里走走看看。进屋之后,摸摸炕铺,掀掀锅盖,看看吃住咋样,问问有啥困难……他把每家贫困户的“家底”都摸清楚,一一写在本上,记在心里。7年时间,他写下了70多万字的民情日记。

刘昌法对农民的感情深沉而热烈。上小峰村任学美大娘眼睛红肿、见风流泪,老人中年丧夫、儿女都不在身边。刘昌法专门咨询了大夫,自己掏钱买了两种眼药水和一种消炎药,把大娘的眼病治好了。打那之后,大娘把他当成自家人,有啥心里话都跟他说。刘昌法也把老人当成了“亲娘”,一有时间就去给老人揉揉肩、捶捶背,老少眷顾,“母子”情深。一次,老人拉着他的手动情地说:“我年纪大了,不知道还能活几天,下次能不能见上你。”“娘啊!”刘昌法在心里默默喊了一声,再也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履职结束,当刘昌法要离开上小峰村时,一封挽留信却递到了组织部门,信上写道:“上小峰村全体党员和村民恳请领导将刘书记留在我们村继续担任第一书记。”因信纸空间有限,党员和村民代表就代表全体村民,摁下了43个鲜红的手印。这鲜红的手印,摁在了挽留信上,更深深地印在了刘昌法的心上。

让农村的“路”不再坎坷

离开上小峰村后,刘昌法又主动请缨,先后担任博山区西沙井村和沂源县石柱村的驻村“第一书记”。

刘昌法刚到石柱村不久,一次正在开党员大会,十几户住在王撇沟的村民闯进来,要村里给个说法,到底还修不修路。石柱村由王撇沟等3个自然村组成,相距都在2公里左右,均没有硬化道路,祖祖辈辈行路难,特别是通往王撇沟的路更是难走,夏天涉水过,冬天冰上走。刘昌法二话不说,冒雨赶到王撇沟,实地查看后,当场表态,一定把路修起来。随后,他千方百计协调修路资金,还多次给村里的一位“钉子户”做思想工作。2017年11月初,当第一条4米宽、1.2公里长的水泥路竣工时,村民朱明兰老人笑呵呵地说:“没想到我80多岁了还能活着走上水泥路。”

修脚下路易,“修”发展路难。为解决老弱病残贫困人口增收难的问题,刘昌法利用淄博是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的先天优势,提出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本、村民变股民”的发展思路,探索出资产收益扶贫“三三制”管理模式。即,建立由贫困户参与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实行扶贫股、基本股、脱贫股“三股互补”,做到项目运作规范、扶贫资金安全、贫困户获得稳定收益“三个确保”。

刘昌法认为,“修”好发展路,建一个好支部、培养一个好带头人至关重要。在为基层为群众上项目、办实事、解难题过程中,刘昌法在思路上“引”,在工作上“促”,在分歧上“拉”,在作风上“带”,把村里党员干部推向前台,想方设法帮助村干部树立威信。2014年换届选举,上小峰村实现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人兼”,结束了“两委”班子18年无连任的历史。“在上小峰村3年,刘昌法留下的是一个全国扶贫改革试点典型村、省级生态文明村、省级旅游特色村,更给村民留下了一个发展思路清晰、富有干事劲头、团结的村两委班子,这才是最宝贵的!”博山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谢宝春说。

驻村7年,刘昌法先后帮助3个帮包村建起了1家乡村旅游公司、1个山泉水厂、1个莲藕基地、3个日光大棚……争取项目20多个、资金800多万元,带领3个村500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趟出了各具特色的致富路子。

“又看到了咱们的焦裕禄”

从驻村开始,刘昌法就有意识给自己列下几条“硬杠杠”:晚上尽量不出门,不插手村里的经济往来,不经手公款现金,不在村里公款请吃吃请,以变通方式还老百姓人情。

驻村7年来,刘昌法始终坚守“规矩”。不仅如此,每遇到村民生病住院或哪家有红白喜事,刘昌法都会专门去看一看。西沙井村88岁的张大娘,患有脑血栓、老年痴呆症等病症。一次刘昌法去她家看望,不凑巧,老人被女儿接走了。他竟然步行五六里路到张大娘女儿家,并留下了100元慰问金。“乡亲们不在乎钱多钱少,看的是这个人讲不讲感情。”驻村以来,他把帮包村留给自己的1.2万多元生活补贴一分不留,全部用到了困难群众身上。2018年,他又把获得的“感动山东2018年度网络人物”3千元奖金,用到了帮包村贫困老人的冬季取暖上。

“干净做人、干净做事”,刘昌法用实际行动为所在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群众作出了表率,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评价:“看到刘书记就像又看到了焦裕禄,他松了贫困的土,拔了贫困的根,他就是俺们的‘蚯蚓书记’。”

2016年以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栏目、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等中央主流媒体对刘昌法驻村扶贫事迹进行了深入报道。刘昌法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等荣誉称号。刘昌法已成为山东乃至全国驻村“第一书记”的一面旗帜、一个标杆。

刘昌法,扶贫路上,匍匐而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