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野猪跑,山下鸡鸭鸣,棚里收菜忙,田间稻谷香……已是深秋时节,记者走进兴国县,只见金黄色的丰收景象在城乡接连铺展,群众辛勤劳作,干部奔波忙碌,处处一派欣欣向荣。
近年来,兴国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作为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立足破解制约脱贫攻坚瓶颈问题,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创新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有力推动工作落实,助推脱贫质量提升,在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连续三年获得“好”的等次,连续三年获得全省脱贫攻坚奖。
2020年4月,兴国县以零漏评、零错退、群众认可度达99.03%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国家考核评估,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产业有发展,致富有路子,幸福有保障,如今的兴国县上下,正铆足干劲、全力以赴,踏上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壮大产业,错位发展富农家
10月16日一早,兴国县高兴镇菜农张继仁便在蒙山蔬菜基地大棚里忙活了起来。经采摘、整理后,新鲜的蔬菜立即打包放入冷库,当天就能运送到广东、福建等地市场,摆上各地市民的餐桌。
据悉,高兴镇蒙山蔬菜基地共建有大棚142亩,与传统的由企业主导的经营模式不同,该基地由11名如张继仁一样的职业菜农负责种植和经营。为解决技术及销售问题,该县专门从山东等地聘请专业的蔬菜种植技术员开展技术指导,同时在村里组建合作社,负责基地的管理和销售。新模式的推广,让农民改变以往仅靠基地务工赚取工资的生活方式,成为新型菜农,在蔬菜种植中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提升持续增收致富的能力和竞争力。
“有了技术员的指导,我今年种植的西葫芦、黄瓜品质好、产量高,而且都赶上了好茬口,卖出了好价钱,到现在已经实现纯利润8万多元了。”张继仁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蒙山职业菜农蔬菜基地的名气越来越响,许多超市、市场、食堂纷纷前来采购蔬菜瓜果,种出来的蔬菜销量都很好,今年第二茬种植打响后,菜农们都开启了“挣钱模式”。
与蒙山基地不同,梅窖镇富硒芦笋基地则通过“公司+合作社+基本菜农”,采取“五统一分”(“五统”即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一分”即合作社、菜农和公司三方分别按照1∶3∶6的比例进行利润分成)的利益联结模式进行合作,实现公司、村集体和基本菜农三方共赢。
通过实施合理的分配方式,同时调动企业、合作社和农民的积极性,培育基本菜农,是兴国县在产业扶贫方面的一个大胆尝试。今年以来,该县不断探索蔬菜产业发展新模式,全面调动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的积极性,让农民在产业发展中占主导、唱主角,不仅带动产业快速发展壮大,也让农民从产业发展中真正获利,持续增收。至今,该县共有基本菜农1000余户,种植蔬菜近5000亩,户均增收22000余元。
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是兴国县坚持错位发展,探索新型合作模式,带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脱贫致富的重要成果。近年来,按照选准一项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培育一套服务体系的“五个一”产业扶贫要求,该县积极引导贫困村、贫困户错位发展扶贫产业,帮助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
在集中连片、大块平整的土地上发展蔬菜产业;在土壤肥沃的丘陵地段发展脐橙产业;在较偏远的山区,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发展油茶产业;在交通方便,符合环保要求的地方发展肉牛、肉兔产业;在养殖技术较成熟且水源充足的地方发展灰鹅产业……根据各地资源特色和发展现状,该县积极推动“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探索带动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分配模式,同时提供从项目引进、技术指导到拓宽销售等方面的全程服务,各类种养殖扶贫产业蓬勃发展。
至今,全县共建成农业产业基地515个,联结带动贫困户28377户次持续稳定增收。其中,蔬菜种植面积11.75万亩,建成50亩以上蔬菜基地65个,实现产量19.9万吨、产值近6亿元。建有200亩以上规模脐橙产业基地69个,面积26657亩,在2017第三届中国果业品牌大会·全国果业扶贫大会暨中国(长沙)优质果品博览会上,该县获得“中国果业扶贫突出贡献奖”。此外,该县还有油茶产业300亩以上规模基地15个,面积13998亩;肉牛、灰鹅、肉兔、烟叶等规模产业基地145个。
拓宽销售,特色产品出“国”门
“欢迎来到直播间,今天的黄元米果买两份送两份了,这个黄元米果不管是煮汤、爆炒还是火锅都非常好吃的,喜欢的亲们要抓紧下单了。”10月15日,在兴国县樟木乡源坑村管氏黄元米果的销售门店,小小的直播灯加上两个手机架和手机,组成一组简易的直播设备,老板管开祯和爱人每天通过这个窗口对黄元米果进行推广介绍,极具地域特色的樟木黄元米果便从小山村源源不断地销往大江南北,摆上各地餐桌,成了消费者的“新宠”。
管开祯告诉记者,自今年3月开展网络直播以来,管氏黄元米果订单量不断攀升,现在直播间平均每天可以接到几百个订单,9月份销售额超过了20万元,销量比去年翻了两番。
“工人都是计量算工资的,我们卖得好,他们也赚得多。”管开祯告诉记者,为带动村民一起脱贫致富,他们开设了扶贫车间,聘请当地贫困群众务工,工人平均月收入约3000元,随着销量增长,工人工资也大幅增长,今年9月,有些工人工资达到7000元。除了带动村民就业,黄元米果的热销也激发了村民种植原料——大禾米的热情。“现在正是秋收季节,我最近大部分时间都在村里收购大家种植的大禾米,今年的收成好,价格也高,谷子的收购价每斤在2.1元左右。”管开祯说。
疫情期间,除管氏黄元米果外,百丈泉熟食、兴国鱼丝、富硒大米,及独具地域特色的非遗产品江背客家刺绣等扶贫产品,同样畅销国内外市场,销量实现逆势上扬,这些都离不开该县全方位、多层次的消费扶贫支持。今年以来,为缓解疫情带来的影响,兴国县积极开展扶贫产品认定工作,至今共有扶贫主体19家、扶贫产品197个纳入《国家扶贫产品目录》。同时,通过设立扶贫专柜、专馆、专区,开展直播带货,组织团购等方式,全力拓宽销售渠道,引导扶贫消费,做好滞销积压农产品“清理”工作,最大限度缓解农产品滞销问题。
同时,该县结合农村学生营养餐工程,因势利导推进“学生营养餐+菜篮子+产业扶贫基地”一体化建设。如今,全县25个乡镇424所学校8.7925万学生全部实行学校食堂供餐及企业配送服务,预计每天需供应蔬菜1.8万公斤、肉类0.55万公斤,形成了稳定的食材市场需求。基于这一市场,该县全力推动农企对接、农校对接,实现供求互通。由企业根据实际需求,综合考虑菜品地区差价、种植差异、时令特点等因素,提前与基地、贫困户订立种植订单,让基地、贫困户根据需求开展种植,并按订单合同规定时间、价格、方式收购基地和贫困户种植的蔬菜,实现生产、销售的无缝对接。如今,该县营养餐配餐公司与兴国县绿鑫种植专业合作社等11个蔬菜产业合作社、埠头乡官桥蔬菜基地等多个基地合作,签订订单合同,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为蔬菜种植提供了稳定的需求和销路。
创新探索,全心为民谋幸福
“真没想到我这个样子还有机会可以学到这门非遗技艺,还可以挣钱养家。现在我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我爱人照顾我的同时也搞点种养,孩子大学毕业也有工作了,一家人日子越来越好过了。”日前,在兴国县江背镇高寨村,因事故导致高位截瘫的脱贫户凌大皇说起自己就业的事,眼里充满感恩和期待。
江背镇客家刺绣是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坊负责人朱小华是这项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在朱小华开设的刺绣坊展厅记者看到,狭小的车间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刺绣产品,有价值十余万元的降衣,也有精巧可爱的木偶戏服,每一件都异常精美。如今,这些产品已远销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深受市场青睐。
“为带动周边的村民一起脱贫致富,我们专门开设客家刺绣培训班,为村民传授技巧,也让村民们参与制作,很多村民不用出门就可以在家里做手工挣钱。”朱小华说,因为都是精细的手工活,村里很多妇女、老人,包括残疾人都可以参与,掌握技巧以后,可以把原材料带回家自己制作,按件计算劳动报酬。目前,客家刺绣坊共吸纳数十名村民参与制作,其中脱贫户8名。
如今,得益于完善的就业扶贫政策,在兴国县城乡,许多人如凌大皇及高寨村的村民一样经专业的技能培训,实现就近就业。该县以“兴国表嫂”为主打培训品牌,深入推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分批分类开展以种养、加工、旅游、服务项目为主的就业技能培训。目前已累计开设培训72期,培训精准扶贫对象2485人;分批分类实施“雨露计划”等技能培训,为有意愿参加培训的贫困家庭劳动力提供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实现稳定增收脱贫。为有效应对疫情影响,该县还加大力度促进与用工企业精准对接、应聘择岗,分乡镇组织小型招聘会,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人员的就业率达100%。
除稳就业外,该县还重点关注民生领域,积极探索创新,做好各方面保障工作:
——探索农村特困老年人养老新路径,着力破解农村特困供养服务难题。抢抓民政部对口支援的契机,投资1.3亿元建设了田庄上养老中心、夕阳红老年公寓两个集中照护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依托两所公建民营养老机构专业的护理队伍与医疗设备条件等优势,承担该县失能、半失能特困老人的生活照料,集中照护107名失能特困人员,享受与社会养老同等优质服务。针对患有精神疾病老人不能入住养老院集中供养和护理的问题,兴国县充分发挥县级精神病人福利院优势,新建失能失智照护中心,把23名患有精神病的失能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纳入集中照护。
——探索设立防贫保险,为贫困边缘群众建立“保护墙”。重点围绕脱贫监测户、贫困边缘户加强动态跟踪,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做好预警,全面落实“两类人群”产业、就业、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对未脱贫人口全覆盖安排县领导及乡镇副科级以上干部挂户包干,切实强化帮扶措施,目前全部达到预退出条件。对贫困边缘户安排驻村工作队进行结对帮扶,按照帮扶贫困户要求开展入户走访。至今,防贫保险共赔付87户因病、因学、因灾等原因致贫或返贫的农户,赔款金额97.58万元,有效帮助保险对象减少经济损失。
——在全市率先实施“红军后代贫困学子及孤儿特困生关爱工程”, 开设“红军班”,帮助红军直系后代及孤儿特困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学习。其中在兴国县实验小学开设3个“红军班”,列宁学校开设6个“红军班”,供符合条件的贫困学子集中就读,倾情推进教育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