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蒲洼乡东村距离城区100多公里,海拔1000多米,风景秀丽,有“北京小西藏”之称。过去,东村乡亲们的主要收入来源靠挖煤、放羊,不但挣得不多,而且还破坏了生态环境。随着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乡亲们摘下矿灯、放下羊鞭,却走上了一条绿色的致富道路——种植食用菌。14年来,乡亲们收入增长了5倍,全部实现“脱低”。当然,东村的乡亲们最感谢的,还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刘宇。正是他将食用菌—这种树林下的“精灵”带到了东村。

蘑菇种植北京技术指导_北京蘑菇种植培训_北京种植蘑菇技术

刘宇(左)在大棚里指导村民种植香菇 摄:张航

源起

关了小煤窑种蘑菇

“你看,东村依山势而建,视野开阔,林木覆盖率接近90%,满眼都是翠绿群山,风景好,空气好,就应该发展一些绿色生态的产业。”刘宇对记者说。可15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尘土飞扬、毫无景致可言的小山村。那会儿,小煤窑是村里的主要产业,砍树、挖煤,虽然能赚些钱,但也把青山挖出了道道“伤疤”。

“我们后来也意识到这样的发展方式不长久,2005年咬着牙把所有小煤窑给关了,在窑口重新种上了树。”东村党支部书记孙广亮说,可这样一来,全村几百口人的生计就没了着落。大家赋闲在家,眼见着钱包瘪了下去,房子盖不起,媳妇儿娶不进,“愁”字写在不少人的脸上。村党支部也焦急,四处奔走,想找既环保又挣钱的致富路,养过狐狸、蜗牛,种过草莓,可都没有成功。

2006年,村里找到了当时的房山区种植业服务中心,看能不能推荐些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项目。“你们种蘑菇吧,我们跟农科院的刘宇老师有合作,让他来指导你们。”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说。

刘宇的另一个身份是北京食用菌协会会长。接到了村里的电话,正在平原地区指导食用菌种植的刘宇二话不说,坐车上了山。那会儿刚刚入夏,到了村口一下车,刘宇就感受到一阵凉意。“这地方太适合种食用菌了!”见到村里负责人,他脱口而出。

当年,村里“试试看”种下了大约5亩食用菌,主要是香菇、黑木耳。一季下来,每亩地挣了1000多元。

波折

山里的蘑菇卖不动

刘宇说,第一次到东村,自己就知道遇上了一片发展食用菌种植的宝地。与其他农作物不一样,绝大部分优质食用菌属于冷凉型,即喜凉不喜热,喜湿不喜干。东村正好具备了这样的气候条件,加上早晚温差大,空气又好,特别适宜种植各种优质菌类。

村里很快将菌类种植面积扩大到了上百亩,增加了平菇、栗子蘑等品种。但是,乡亲们把蘑菇、木耳运到了山下的大型批发市场时却傻了眼。“从河南、山东运来的蘑菇,批发价每斤不到1块钱,这对我们来说,成本都不够。”孙广亮说。

乡亲们找到刘宇求助。刘宇上山后很快找到症结,“咱们的蘑菇是松树林下精雕细种,无污染,产量小,品质好,但混入批发市场走大宗路线,跟人家设施大棚规模化种植的蘑菇竞争,不就是把金疙瘩当土豆卖么?肯定竞争不过人家。”刘宇对大家说,必须走高技术精品路线,以新特色开辟新市场。

刘宇挑出适宜东村种植的品种,然后叮嘱合作厂家把品质最好的菌棒运往东村。“乡亲们的积极性刚起来,一定不能让他们灰心。”刘宇下定了决心。

从那时起,刘宇的手机号、邮箱以及后来的微信号,全部向村民公开,全天候接受咨询,“远程连线”搞不定,他就自己坐车上山,实地进行技术指导,解决大家的困难。

14年来,刘宇帮助东村先后引进筛选出了榆黄菇、玉木耳、灵芝、桑黄等十多个高技术菌菇品种,除了供应精品商超和单位食堂外,还供游客采摘,村里人均收入从3000多元增长到了19600元。

收获

科技种植收益大增

记者到访东村的当天,食用菌种植户郭秀云正在为大棚里的香菇菌棒发愁。它们已经在棚里静静地呆了几个星期,掂掂分量,水分充足,棚内的温度、湿度也合适,可就是不见出菇的迹象。刘宇的到来,让她看到了希望,“刘老师您赶紧帮忙看看吧。”

刘宇弯腰走进大棚,蹲下身捧起两个菌棒仔细看了看,又拿到耳边听了听。脸上露出笑容。“您找来不出菇的菌棒,相互轻轻敲打,然后再放回去试试。”刘宇建议道。几天后,村里传来好消息,郭秀云发愁的那些香菇菌棒都成功出菌了。原来,许多菌类和人一样,是淘气的“精灵”,需要“哄睡”,也需要“唤醒”,轻轻敲一敲,就是在重新激发它们的生长活性。

食用菌种植属于投入高、技术高,见效快、回报高的种植业。每亩地大约需要投入两万到四万元。这对乡亲们来说不是个小数目,刘宇很上心,所有技术工艺都倾囊相授。

对于菌类种植,通风和保湿是一对矛盾。通风不好,菌类产量低,可通风量一大,平菇、榆黄菇等菌类边缘就会干燥开裂,大大影响品质。村民们最初心急,一通风就用大水管喷菌棒加湿,结果适得其反,把不少菌棒喷烂了。刘宇得知后,给村里所有的大棚都设计了一套微喷系统,只出水雾,不喷水花,以“润物细无声”解决了通风和保湿这一难题。

如今,东村一共发展了109个食用菌种植大棚,还推广应用木耳立体吊袋新型高效栽培技术,将大棚设施利用率提高1倍以上,每个大棚可以增加收入1500余元。

发展

蘑菇宴带动乡村游

2019年,刘宇把“科技小院”建在了东村。

东村最大的一片食用菌种植棚位于村子的北口,就在一片松树林下。棚与棚错落有致,中间穿插着木板铺就的步道。漫步其间,微风送来阵阵菌菇和松针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在农科院和食用菌协会的支持下,我们推出了菌菇采摘,每到周末,都有市民慕名而来。”孙广亮对记者说,这一块又给乡亲们增加了收入。

游客多了,餐饮、住宿的需求也就大了。为了进一步用好菌菇的价值,刘宇帮着村里联系了餐饮专家,根据村里的食用菌资源开发出14道菜组成的蘑菇宴,受到游客的好评。东村蘑菇宴成了远近闻名的特色美食品牌。今年,东村蘑菇宴还成了北京市文旅局重点推荐的10条京郊美食游精品线路之一。

村里还因地制宜打造花台景区,建成了49户具有餐饮住宿接待能力的农家院,修建起5500米山脊观光健身步道和3000米沟域探险健身步道。在海拔1000多米的云端梯田民宿,游客可以欣赏高山梯田和山脊风光,还可以在农家院品尝有机蘑菇宴,临走前再采摘一箱最新鲜的玉木耳、榆黄菇、栗子蘑……依托蘑菇产业,东村先后荣获“北京最美乡村”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荣誉称号。

(原标题:关停小煤窑,也不养羊了,村民生活怎么办来了位种蘑菇的刘专家)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