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_微信图片_20230730082406.jpg

【观察团拜访刘欢生(前排中间为刘欢生)】

祁东县融媒体中心7月31日讯(通讯员:伍珂辰 苏奕瑄)24日,中国海洋大学“情系雁城日月新,振兴实干白地行”发展成就观察团走进白地市镇,采访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刘欢生。

另辟蹊径,敢为人先——白地市镇生猪养殖第一人

1975年,刘欢生成为了一名农技站农技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他深刻认识到光靠“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耕种绝不是村民们摆脱贫困的“致富路”,1984年,刘欢生辞去了当时十分“体面”的工作,选择了自筹资金养猪。当时,猪肉价格低、缺少经验等都成为了刘欢生致富道路上的“绊脚石”。第一年养猪失败后,他怀着带领村民致富的坚定理想信念,先后参加了衡阳市、祁东县举办的快速养殖班和兽医班,学习科学养猪的新路子。1985年底,在科学养殖“新路子”的保驾护航下,刘欢生成功交售外贸生猪480头,赢利38000元,打开了祁东养猪业的新局面。

脚踏实地,锐意创新——养猪大王刘欢生的“致富经”

1983年,我国改革开放的浪潮滚滚而来,生猪价格也开始受市场影响而出现波动。刘欢生作为养殖大户,借鉴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验,开创性地在全镇推行“包产到户”,有力促进了白地市镇生猪养殖产业的持续发展。而在生猪养殖清洁的问题上,打扫用水问题向来是养猪业的“老大难”。刘欢生则总结经验,创造性的将斜坡、管道运用到猪圈建设中,有效提升了养猪用水的利用效率,也为衡阳市的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启发。

“毛主席也说过要一生专注一件事情,而我专注的事情就是养猪。”专注坚持与脚踏实地,是刘欢生“致富经”的精髓。他坚持不懈地认真自学养猪之道,共投资1.28万元订阅各类相关报刊,并抽出时间专门去其他先进猪场进行考察,写下了三十万字的心得体会,终于练出了一套科学养猪的硬本领。而在面临三次生猪价格暴跌时,刘欢生也依然选择三十年如一日坚持从事养猪行业,深耕不辍,最终成为了湖南省首屈一指的生猪养殖业的“养猪大王”。

心怀大我,勤于为民——白地市镇村民的“好代表”

在1985年赚到“第一桶金”后,刘欢生的生猪养殖产业蒸蒸日上,而刘欢生心中那个带领全体村民致富梦的种子也开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我认为,要带领大家致富,首先得给大家树立信心。”刘欢生说。1987年,他选择购买25头母猪送给乡里的老百姓,并承诺“包治病、包饲料、包收购”。这一系列举措给广大村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全村养猪的各个环节均有了保障,大家的养殖积极性空前高涨。为帮助乡亲及时掌握科学养猪的技术和信息,他每年都花上千元订阅几十种科技报刊,设立“报刊亭”"科技书走廊",尽可能创造条件帮助村民学习。对来学技术的农民,他详细介绍自己养猪的经验,赠送技术资料;凡请求他给予帮助的,他都慷慨提供技术服务,帮助解决启动资金、代购良种、除欠饲料、代销产品的问题。

而在生猪养殖价格出现较大波动时,刘欢生更是表示:“别人可以转,我不能转。我转了,白地市镇还谈什么发展方向,村民们还怎么致富。”同时,在祁东县的发展方向研讨会上,他也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帮助祁东县明确打造“中国黄花菜之乡”等一系列基于传统作物种植产业的乡镇发展方向,帮助流泉町村基础设施与村落建设提质改造,也积极参与到“屋场恳谈会”的贯彻落实工作中。刘欢生也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不论参加全国人大、省市人大会议时,他都要针对农民利益提上3—5条建议。在他的努力下,白地市镇成为衡阳市的规模养猪示范镇和全国瘦肉型生猪生产基地,而他也成为了广为村民们称赞的“刘代表”“刘劳模。

w_微信图片_20230730081913.jpg

【观察团成员与刘欢生进行交流】

刘欢生坚持实干、勇于创新,选择了养猪这条另辟蹊径的致富路,用智慧和毅力打开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局面。观察团成员表示要以他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坚定信念,勇于创新,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