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国民的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1月22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是武汉一家海鲜市场非法销售的野生动物。这让人不禁联想起2002年底至2003年初出现的SARS疫情。当年的病原体也是冠状病毒,事后证实了病毒源头是中华菊头蝠,经由宿主果子狸传染至人类。那次疫情造成全球约800人死亡,教训非常惨痛。
SARS疫情的出现,让很多人对野生动物传播传染病的问题有了清醒的认识,增加了防范意识,并进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对野生动物的保护重视程度也有所增强,各地相关部门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但是时间一长,人们似乎忘记了当年的伤痛。17年过去了,吃野生动物的陋习还没有彻底改变,导致再次出现了新的疫情。一些人或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或是为了猎奇,抑或是为了炫耀,猎杀、饲养、销售、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屡屡发生:有人猎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后在网上晒自己的成果;前不久一则新闻报道中提到,哈尔滨通河县某镇政府食堂存放着熊掌、狍子等野味;把猕猴、小浣熊、猫头鹰、松鼠等野生动物作为宠物饲养的人也不在少数。在此次疫情中提到的武汉华南海鲜市场,鸵鸟、孔雀、竹鼠、狐狸、果子狸等野生动物被明码标价售卖,令人触目惊心。
根据美国科普作家大卫·夸蒙估计,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人类疾病,约有60%来自动物。人与野生动物本应有一个安全距离,但人类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张,与动物的接触也越来越频繁。人与动物之间的边界逐渐消失,不仅侵害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风险。此次疫情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
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野生动物,不单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更是为了保护我们人类自己。不管是食用野生动物,还是人类对野生动物生存领地的侵蚀,都使得人类与动物的接触面大幅增加,不仅造成越来越多曾与人类相伴的物种湮灭在历史长河中,还给病毒从野生动物向人类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从地球生态链来看,只有野生动物健康、生态系统健康,人类才会健康,才会有未来。
目前,湖北、广东等地纷纷部署行动,加大农(集)贸市场及各类经营场所监管力度,严禁非法养殖、加工、经营各类野生动物。吉林、辽宁等多个省份也发布了不食用野味的提醒。这些举措是必要的,但希望不是一阵风。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行为的举措需要常态化、长效化,无论有无疫情,需要一以贯之。只有如此,《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才可以真正执行到位。
当然,除了严格执法和法律的刚性约束外,更需要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价值理念,提升生态文明素养,养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我们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文明素养却没有完全跟上。生活富足了,精神的富足也很重要。保护野生动物既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怀,是人类自我精神境界的提升。
不管是当年的SARS疫情,还是此次新疫情,都明确告诉我们,必须摒弃不良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内容丰富,多种多样,但就当下来说,不猎杀食用野生动物就是一条底线。我们应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审视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从改变自身做起,让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成为社会的主流。(宋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