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烟草农业几经起落。目前,烟叶生产已成为种烟地区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从传统烟草农业跨入了现代烟草农业阶段。

烟草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传入中国,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从16世纪到19世纪的300多年间,我国种植的烟草均为晒烟。

烤烟是1902年引进种植的,旧中国烤烟发展缓慢。1949年全国烤烟面积仅91.2万亩,总产量只有7万多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制定了“重点恢复老烟区,适当发展新烟区”的方针,1950年把烤烟生产列入国家统一计划,实行统购统销,发放贷款,优先供应烟草生产所需的肥料、木材、煤炭等物资,促进了烤烟生产的发展。1952年种植面积又扩大到577.95万亩,产量增加到39.3万吨,烤烟品质也有所提高,很快扭转了高档卷烟原料依赖进口的局面。

在“大跃进”和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烟草生产急剧下降,1961年烤烟种植面积下降到221.25万亩,产量下降到9.6万吨。1963年12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烟叶增产会议,加强了对烟叶生产的领导,改进了烟叶收购和奖励办法。1963年成立了中国烟草工业公司,1964年又试办烟草托拉斯,对烟草工业实行统一管理。这个时期的烟草种植又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1967年烤烟种植面积发展到610.95万亩,总产量猛增到56.7万吨。

“文化大革命”期间,烟草生产管理机构多数遭到破坏,烟草托拉斯被批判为“条条专政”而被解散。一些合理的烟草奖售政策和措施被批判为“物质刺激”而被取消,挫伤了烟农生产的积极性,1970年烤烟种植面积下降到436.95万亩,总产量下降到39.3万吨。

烤烟生产的大幅度下降,加大了供需矛盾。70年代后,国家又重新公布了一些扶持烟叶生产的政策,在1973年国务院批转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实行农副产品统一奖售办法的通知中,规定收购50公斤烤烟或晒烟,奖售化肥10公斤。有些烟区还增加了地方的奖售办法,如奖售粮食、布票、饼肥、木材等。上述扶持政策的执行,烟草生产又有了新的发展。1978年,全国烤烟面积增加到919.2万亩,总产量增加到105.2万吨。至此,中国烟草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

1979年,国家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格,烟草收购价格没有提高,烤烟生产区的河南、山东1979年烟麦比价分别下降到1:4.31和1:4.19。农民认为种烟不合算,弃烟种粮,导致种烟面积减少,产量下滑,到1980年,烤烟种植面积下降到595.05万亩,总产量减少到71.7万吨。

1981年烤烟收购价提高了20%,1982年1月,成立了中国烟草总公司,对烟草产供销、人财物、内外贸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此后烟叶生产连年大幅度上升。1985年全国烤烟种植面积扩大到1615.5万亩,总产量增加到207.5万吨。1986年至1990年烟草生产认真贯彻“计划种植、主改质量,提高单产,增加效益”的烟叶生产指导方针,使烟草年产量稳定在210万吨左右,上等烟比例从5.4%,提高到16.6%,实现了产供销基本平衡,略有储备,并有一定数量出口。

从1985年开始,先后引进G28、G80、G140、NC89、CN82、K326等品种,建立健全种子管理制度和良种繁殖体系,扭转了烟叶品种多、乱、杂的局面。特别是通过推行“良种化、区域化、规范化”生产技术措施,对烟叶生产布局进行了逐步调整,种植区域日趋合理,推动了烟叶生产整体水平的提高,烟叶规范化生产技术在大部份产区得到普及。培育壮苗,规范栽培,科学施肥,成熟采收,科学烘烤等技术逐步被广大烟农掌握。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学习吸收国际上先进的烟叶生产技术,先后同美国、加拿大、英国乐富门公司合作,开发优质烟叶。同时,围绕烟叶生产中的关键性技术,组织我国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科学研究,推广运用营养土(袋、钵)假植育苗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钾肥施用技术,双层施肥技术和开展“三段式”烘烤工艺及其配套技术的研究推广等工作,对提高烟叶品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7年至1988年,由于烟叶收购设施差、收购手段落后和一些烟区不适当的行政干预,出现了“烟叶大战”。国家烟草专卖局(总公司)从1989年开始连续三年对烟叶收购工作进行了治理整顿,制定了《关于认真搞好烟叶收购工作的若干办法》、《烟叶收购工作规则》,推行了“一证一卡,约时定点,轮流交售”方法,制止了“烟叶大战”,促进了烟叶收购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从1989年至1997年的7年间,由于政策明确,科技兴烟力度大,40级烤烟国家标准逐步在全国推行和开展烟叶生产收购达标晋级活动。烟草生产总体水平和烟叶质量上了一个台阶,烟叶年收购量都在200万吨左右,基本上满足了国内卷烟工业的需要。

1997年烟叶出现了盲目发展态势,收购量达到349.75万吨,创历史最高记录。国务院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控制面积,稳定规模,增加投入,提高烟叶质量。此后,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了“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主攻质量,调整布局”的烟叶生产指导方针,严格控制种植面积和收购量,烟叶生产逐步实现了“以销定购、以购定产”。

进入21世纪,国家烟草专卖局烟叶生产发展“十一五”计划提出要坚持“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主攻质量、调整布局”的指导方针,以“控制总量、提高质量、改善结构、增加效益”为工作重点,“十一五”期间,保持烟叶年收购量稳定在180万吨左右,烤烟上中等烟比例要达到90%以上,其中上等烟比例达到30%以上。2003年全国烤烟面积1438.65万亩,收购量156.5万吨,上等烟比例达到31.4%。2006年国家烟草专卖局从保持烟草持续健康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重心下移,着眼基层,突出服务,加强基础”的烟叶工作方针。要求更加重视烟叶基础地位。2007年6月福建会议,提出了“打牢一个基础,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即全面推进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烟叶生产的“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的现代烟草农业模式。为烟草农业可持续发展指出了方向。2008年7月贵州毕节会议,坚定了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信心和决心,2009年7月云南楚雄会议,展示了整县推进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方向,标志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