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曹松林李立章文/图走进“中国果品之乡”——建水县的南庄、临安、西庄、岔科、青龙等乡镇,集中连片的葡萄园一眼望不到边,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
在长冲沟葡萄园区,一个接一个的葡萄园蔚为壮观,大棚里,架上覆盖着绿茵茵的叶片,正在管理秋季葡萄的果农们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在施肥,有的在灌水,个个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南庄镇干龙潭村党总支书记李广文高兴地告诉记者:“种葡萄有奔头,只要水肥跟得上,管理到位就能增产,是一项能让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
近几年,建水县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大力发展葡萄产业,目前,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南庄10公里葡萄长廊景观,葡萄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生产已逐步形成。2014年,该县已建成高标准生产基地8.31万亩,投产面积6.83万亩,实现农业总产79160吨,总产值8.8亿元。
培植葡萄新产业
建水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也是云南省的主要水果生产基地县,水果产业是建水农业主要支柱产业之一。自然条件和肥沃的土壤,为水果种植提供了极佳的条件,水果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较大比重,成为种植区农户生活及致富的主要来源,白桔、石榴、梨、桃等水果各具特色,在省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深受好评。
建水县自古就有栽种葡萄的历史,但过去仅是为庭院增添景致,自家品尝的稀有之物。10年前,该县开始引进黑提品种进行商品性种植,2008年,县政府作出具体规划,划定南庄镇东南一片为葡萄种植带,并且要以现代标准化农业进行种植。
该县紧紧围绕“稳粮烟、扩果蔬、兴林畜”的发展思路,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鲜食葡萄产业。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政策扶持、土地流转等,为葡萄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早熟葡萄产业。
南庄镇是建水县葡萄的主要种植区,这里种植的葡萄具有香气发育完全,色素形成良好,含糖量高,无病虫害,无污染,品质优良的自然优势。南庄镇鼓励并引进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种植户和企业前来投资。2012年,南庄镇成立葡萄产销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资金、项目、引种、技术、营销等服务,有效推进葡萄产业规模化发展。目前,该镇的葡萄产业已初具规模。
南庄镇由葡萄产销专业合作社牵头,村委会、村民小组、村民共同参与,以土地资源为股份,通过“合作股份”形式,将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和企业发展葡萄产业。土地流转租期为15年,租期内风险由种植大户和企业承担。承租方向农民交纳土地租金,每亩土地租金最低为每年1300元,最高为每年2980元,承租方从葡萄挂果销售之年起,按每亩土地每年100元的标准向合作社交纳合作发展基金。合作社、村委会、村民小组按“2:2:6”的比例进行分工。“合作股份”促进全镇葡萄产业规模化发展,实现了农民收入、集体收入和农业效益3个倍增。通过“合作股份”的形式,全镇共流转土地8.02万亩,共种植葡萄6.88万亩。流转土地前平均效益为每亩600元,流转土地后平均租金为每亩1500元。通过流转土地全镇农民2015年上半年实现增收1.2亿元。
干龙潭村通过土地流转种植的1.1万亩葡萄今年全部挂果,收取葡萄产业发展金110万元,葡萄合作社、村委会、村民小组分别获得22万元、22万元和66万元的集体收入。
全镇通过土地流转,农业效益倍增,共吸引20多亿元民间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有效遏制了弃耕抛荒现象,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土地流转带动了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农机服务、科技推广、专业合作迅速兴起,促进了规模农业、休闲农业、高效农业开发,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步伐。通过改善水、电、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应用新技术、新品种,规模化、科学化种植大棚葡萄,使农业效益大幅提升,目前,每亩大棚葡萄平均收入3万元以上,全镇大棚葡萄产值达20个亿。
引出一片新天地
建水县紧紧围绕打造“红河特色、云南样板、全国示范”三大目标,坚持以示范区规划为指导,按照建设“三大园区”、发展“三大产业”、实施“四大工程”的总体思路,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服务,全面推进示范区建设,葡萄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葡萄作为建水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特色水果,先后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全国第七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红河州农业优势产业培植项目给予重点扶持。以南庄、临安、岔科、青龙等乡镇为重点的葡萄种植带,南庄葡萄连片种植规模已达万亩,初步实现了10公里葡萄长廊景观,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生产已逐步形成,组织化程度日趋提高。
而在葡萄产业发展进程中,企业是整个产业发展的龙头。为大力发展葡萄种植,该县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优势,通过采取土地流转、招商引资、政策扶持和科技带动等措施,引进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种植户和企业前来投资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随着红河圭源生态种植有限公司、建水大家农业有限公司、和茂源瑞家生态有限公司、邦泰大棚葡萄种植有限公司等种植企业入驻,有效推动了建水葡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袁伟玲是浙江台州商人,6年前一直在昆明经营一家塑料日用品生产企业,在了解考察了建水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政策和优势后,她放弃了经营多年的企业,只身来到建水发展葡萄产业。
袁伟玲说,到建水发展葡萄产业,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惠,国家政策支持,当地政府也很支持。有了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加之建水独特的气候、土壤和水利资源优势以及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的生产,几年来,袁伟玲在发展葡萄产业中得到了不错的收益,种植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袁伟玲说,她刚来的时候种了两百来亩,后来感觉效益还可以,现在她的朋友、兄弟姐妹已经种了几千亩。
实施龙头带动,不仅加快了葡萄规模化发展的步伐,也使得当地农民收入倍增,当地农民流转土地后,每亩租金比原来高出近一倍,其角色也由传统农民转变为农业产业工人,收入得到了跨越式增长,当地的经济效益显著增加,同时,当地农民在种植葡萄的过程中学习到了专业的种植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方法,发展意识不断增强,有效地助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建水县以和源公司、圭源公司、金秋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积极创建南庄葡萄核心示范区,建成以南庄、临安、岔科等乡镇为重点的葡萄种植带,带动建水葡萄产业化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果农增收。
浙商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云南长瑞高原特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1000余亩优质葡萄种植基地为主导,结合当地葡萄种植户,发展绿色高效农业。以立体混养的模式,在葡萄地内套种优质牧草,高效利用土地,结合畜禽的养殖,不仅解决了畜禽的饲料问题,套种的牧草具有对土地保湿保肥的作用。同时,通过建立沼气池,提供土地肥力,无化肥无农药,以绿色环保的种植模式带动社员打造绿色品牌。基地将庄园风光与“农家乐”结合,发展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业,开展庄园经济。
据了解,该模式可把社员种植户收入从目前每亩平均3万元的收入增长到每亩8万元,新增2万个就业岗位,增加农民工收益3.48亿元。可实现绿色环保的种养殖模式,高效利用土地,提升成员的种养殖技术技能,优质高效地提供农副产品,显著增加合作社成员的经济收入,增加当地农民工收益,提升当地经济效益,为当地社会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南庄镇农推站站长包明介绍:“在南庄种葡萄的有一半是来自温州、台州的浙商,总数约37家公司和160户种植户、3000多人,葡萄收入占总收入的近六成。”
打造建水葡萄品牌
在建水,种植葡萄很讲究,不论是露地种植还是大棚种植,从建园、整地、架形、株行距、种植、管理等各个环节均是高要求,且种植标准化程度高。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片片葡萄园里布满了水管,这便是滴灌设施,果农给葡萄浇水、施肥、施药都是靠这些水管,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益。
市场是检验产品质量的最严格平台,同类产品的价格高低与产品品质形成正比。好的市场效益,必须要以绿色食品标准种植作为保证。为了打造葡萄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建水县围绕“绿色、环保、无公害”积极开展种植,着力做大、做强、做优葡萄产业。坚持扩大规模与提质增效并举、露地栽培与设施栽培并重,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标准化建设,农科部门制定出保健栽培、花序整形、疏花疏果、果穗套袋、适时采收、分级包装销售等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使葡萄产量和品质得到较大提升,促进了产业的提质增效。
同时,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以科研院校为技术支撑,多次聘请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前来开展技术培训,提高葡萄种植户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并与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共同主办了2012中国·建水早熟葡萄开园节及优质早熟葡萄评比活动,提升了建水葡萄的影响力。
各葡萄种植企业和大户执行无公害生产标准,利用先进检测设备车,检测农药残留状况,严把质量关口。在栽培技术方面,葡萄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修剪技术、花果管理、果品无核化处理及果粒膨大、套袋等技术相对成熟。
浙商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免费为成员提供专业交流平台,综合社员的产能,统购统销,共享资源、技术、信息、资金,既保证了旗下葡萄的品质,又保护了社员的经济效益。该合作社一直以来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购买建水葡萄可清晰了解每亩葡萄各个生长周期的状况,每个葡萄包装设置一个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消费者可以查询到种植户的资料、土地情况、施肥用药情况、检测情况、装箱等详细信息,坚持质量第一,为构建强势品牌夯实基础。
种植企业大胆尝试,积极促成栽培、两季葡萄等新技术开始尝试和应用,建水葡萄3月初上市,在市场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两季葡萄在建水也得到了良好发展,去年全县两季葡萄栽培近1000余亩,9月至11月上市,建水葡萄鲜果上市时间可从3月持续到11月,全年仅4个月没有葡萄鲜果。此外,这里自然生长成熟的葡萄比全国其他地区提前一个月上市,还具有时间差优势。
如今,建水葡萄以早熟和优良品质赢得了市场,除供应本地市场外,主要销往广州、四川、昆明等省市,部分销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土地流转增加活力
“现在在大棚里干活,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跟当工人差不多,每天还有150元的收入。”岔科镇白云村的周正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今年她把家里最好的3亩地流转给公司,按照协议优先到基地打工。
在建水的葡萄基地,像周正芬一样拿出自家的承包地租给企业种葡萄,又到基地打工的农民还很多,他们对又拿田租又领工资的方式感到很满足,并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增收致富。
岔科镇针对当前农村土地经营现状,在发展好烤烟、小米辣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采取“转包、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念活了“土地经”,在白云、阻塘子、阿朋等村流转土地7000余亩,大力发展大棚葡萄、红桃、小蜜枣等特色水果。通过高标准大棚葡萄种植和果园间套种,提高了土地综合效益,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土地流转带动外地客商投资上亿元,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南庄镇干塘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原则,依托企业、种植大户和农村经纪人,采取“转包、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从而实现了农业效益、农民收入、集体收入3个倍增。据统计,干塘片区共流转土地面积7100多亩,共吸引民间资金2.6亿元,流转前土地效益为平均每亩600元,流转后土地收益为每亩1300元,土地流转实现全村每年增收500余万元,农民在信用社的存款也从流转前的68万元增加到现在的480万余元。
村民增收后,干塘村每年投入“美丽家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集体收入就有12万元,通过对水、电、路的投入改造和规模化、科学化种植大棚葡萄,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使农业效益大幅提升,为“美丽家园”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
如今的干塘村,100多栋流瓦白墙的小洋楼与成片的葡萄园交相辉映,农村变成了“城镇”,农民变成了“市民”,住上了洋楼,开起了轿车,日子过得舒心。
对于干塘村今天的变化,李广文感慨万分:“过去干塘人的收入全靠种点包谷,一亩地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如果遇到干旱年景,这点收入都没有。土地流转后,群众务工平均每人每月2000元,租金加上打工工资,每户年均收入可达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