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7月31日05:23 浙江日报
田螺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市场需求量日益增长。稻田养螺投资小、见效快、技术管理相对简单,对农民来说不失为一种好的增收途径。
在庆元县合湖乡,600多户农户利用稻田养田螺,面积达到1800多亩。据养殖户介绍,稻田养螺,螺稻共育、互利共生,养一亩田螺,平均增收1000元左右,赶上行情好,可达1500元以上。螺在田间活动,起到了松土活根的作用,螺的排泄物又增加了土壤有机肥,每
亩可以多打粮食10%以上,节省化肥30%多。
养殖稻田的选择和准备
选择水质清新、无污染、水源充足,旱季不干,大雨不淹,进排水方便的稻田作为养殖田。水源丰富的半山区,尤其是水库输水涵洞下游的稻田更适合养田螺。稻田面积一亩左右为宜。田埂宽度、高度要比一般稻田宽些、高些;田里开一条宽30至50厘米、深40至50厘米的环形沟、或“十”字形的交叉沟,面积稍大的稻田,也可开“田”字形的沟,平时保持水位10至20厘米,不漏水。进出水口要设置较密的栅栏或密网,以防止田螺逃走。稻田底泥以松软为好。稻田不施农药,尽量少施化肥,多用有机肥。双季稻田在插秧前、单季稻田在放养前2周,应先用堆肥做池床,使土壤柔软,有利于培养微生物、硅藻、青苔等天然饵料。有条件的,应在堆肥前用生石灰、漂白粉清田消毒,每亩田(带水10至20厘米)用量为生石灰50至75公斤、漂白粉20公斤。堆肥一般用鸡粪、切细的稻草和碳酸钙夹层堆积。鸡粪与稻草之比为3比1,碳酸钙的量以土壤的酸碱度为基础而定,保持PH值中性为宜。总堆肥量以每平方米3到5公斤为宜。堆肥必须完全腐烂、堆熟,否则会产生有害气体,不利于微生物和硅藻的生长,从而影响田螺的养殖。
放养时间和密度
放养田螺一般在插秧后7到10天、秧苗返青后进行。单季稻可先放养,这样到高温季节时,刚好稻叶茂密,为田螺遮阴降温。放养密度为:规格400至800只/公斤的小田螺,每平方米放养50至100只,同一稻田放养的规格应尽量一致。一般情况,到当年秋末,即可养成规格为40至100只/公斤的商品田螺出售。有些地方放养密度低,可搭养一些河虾、鲫鱼及一龄鲤鱼等。
日常管理
养殖过程中,要根据田螺吃食情况和气候情况决定喂食量。在生长适宜温度(即20℃至28℃),田螺食欲旺盛,可每二天投喂一次,每次投饲量为田螺总体重的2%至3%。水温在15℃至20℃、28℃至30℃时,每周投喂二次,每次投给1%左右。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则少投或不投。
养殖田螺的田块要严禁流入受农药、化肥污染的水源;防止鸭、蛇、鼠、鸟等敌害侵入;及时清除水中杂草和草根。平时采取微流水形式,保持水位在30厘米左右。高温季节加大水流量,以控制水温升高和保证水体溶氧充足。寒冷天气田螺进入泥土冬眠,此时,每周换水1次至2次,并向水体撒一些切碎的稻草以利田螺越冬。
收获与运输
经过一年精心饲料,投放的幼螺可达10克到20克,当年孵出的仔螺也可达到5克以上规格。收获田螺时,采取捕大留小、分批上市的办法,有选择地拾取成螺,留养幼螺和注意选留部分母螺,以做到自然补种,以后无需再投放种苗。
根据田螺生活习性,在夏、秋高温季节,选择清晨、夜间拣拾;冬、春季则选择晴天的中午拣拾。另外,也可采用下池摸捉或排水干池拣拾等办法采收田螺。田螺的运输很简便,可用普通竹篓、木桶等盛装,也可用编织袋包装,运输途中只要保持田螺湿润,防止曝晒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