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点击
10万亩
晴隆自2009年实施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茶产业)项目以来,每年新增茶园面积1万亩以上。截至2017年底,全县建成茶园面积10万余亩,投产茶园7.1万亩,获得茶叶著名商标4个,名牌产品1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
4600余户
册亨县积极探索农村“三变”改革,在香蕉产业中不断完善与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全县共有4600余户群众种植香蕉6.5万亩,挂果2万亩,产量3万吨产值1.5亿元。其中贫困户1860户2.8万亩,挂果0.8万亩,产量1.2万吨,产值6000万元。
“
当前,黔西南州正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着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在牢牢把握好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中,晴隆、册亨两县因地制宜,全力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
看,起伏的茶山绵延不断;翠绿的香蕉树连接成片,昔日的穷山沟成了今日的“金窝窝”,山里的百姓喜获丰收,赚得盆满钵满。
晴隆、册亨两县山多地少,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老百姓祖祖辈辈守着大山过日子,山里种的多是玉米、马铃薯等传统农作物。
在产业革命中,晴隆、册亨要彻底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首先就得改变当地百姓祖祖辈辈养成的习惯,革除小农经济等落后观念。“思想转变天地宽,我们首先就得转变思想,做好产业选择。”依托香蕉产业使全村富起来的册亨县岩架镇洛王村支书王周进感叹,正是下好了产业选择这步先行棋。
如何选准产业?晴隆、册亨两地围绕山地特色,树立现代市场经济观念,把低效的产业调下来,将高效的现代农业增上去。
作为我省传统产茶区,今年晴隆出台《万亩标准化茶园建设实施意见》,进一步夯实茶产业发展基础。逐步建立县内茶叶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紧密利益连接关系,实现“产加销”有效结合,确保农户增收与企业的原料需求,实现农户与公司“双赢”,促进全县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册亨则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香蕉特色产业,实施好香蕉农旅一体化,采取集约化发展、规模化经营、龙头企业带动,打造香蕉全产业链,有效促进全县香蕉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产业选对了,百姓笑开颜。晴隆、册亨两县牢牢把握“八要素”深化农村产业革命,找准了适宜本土发展的山地特色农业产业,走出一条绿色生态的产业发展和扶贫新路。
”
茶园采茶忙
晴隆丨茶叶托起大产业
11月19日,寒风瑟瑟,晴隆县大厂镇地久社区山坡上的田地里满是忙碌的人影。“每天都有百余人在做工,这些茶苗得赶在年前种下去。”地久社区副主任罗俊说。
“受地形地貌限制,我们村的田地都在山上,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前,种的基本都是玉米等传统农作物,收入很低。”罗俊给记者算账,种1亩玉米仅能收入500元左右,如今1亩土地流转后每年收入500元,还可以在茶叶公司地里做工,又有额外的收入,大伙都挺开心。
插苗、手压、踩实……在田间地头劳作,地久社区3组村民陈光凤干得起劲。“我家近3亩地都流转给公司了,收入1000余元,这段时间也在地里做工,一天收入100元。”64岁的陈光凤乐呵呵地说。
“在地久社区流转的地以后就是公司的原料基地,主要用作公司茶品牌‘小兰花’‘贵农’等茶原料。”正在地里进行技术指导的晴隆茶叶公司技术员刘胜江告诉记者,公司生产的茶叶口感好香味独特,很受市场欢迎,“尤其是‘小兰花’茶供不应求,一斤能卖到1000余元。”
大厂镇位于晴隆县西南部,境内空气湿润、水源充足,尤其是地久社区、六坝田村、上虎村三个村非常适宜发展茶产业。今年以来,大厂镇以脱贫攻坚“一号工程”为重点,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茶产业是在充分调研下做出的产业选择,近期我们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晴隆县标准化万亩茶园种植示范区,完成6500亩茶叶种植任务。”大厂镇副镇长吴廷元告诉记者,镇里成立了茶叶种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大厂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茶叶种植包保方案,实行“三包”责任制,即领导包片、干部包组包亲属、帮扶干部包贫困户,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加快土地流转,白天积极组织动员农户到地块丈量土地,晚上入户面对面动员宣传茶叶种植的政策,掀起了茶园建设的热潮。
针对涉及的地块、劳动力、农户意愿、入驻企业等情况,大厂镇根据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运作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了保底分红+利润分红、包种包管包收、群众自种自销等多种方式推进茶叶种植。
驱车进入碧痕镇东风村,这里地势较高,全村笼罩在云雾中。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东风村人也因茶而富。
“我家从2002年开始种茶叶,当时种了7亩,现在已发展有11亩茶园,年底我还要新种6亩茶。今年采摘了春茶和夏秋茶,仅卖茶一项纯收入就有4万余元,”东风村茶农罗兵喜笑颜开,前些年他还牵头在村里成立合作社建加工厂,一年可加工茶叶百余吨,主要销往兴义、南宁等地。
茶产业在东风村起步较早,2000年后开始大面积种植,近年来,结合脱贫攻坚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茶叶产业已成为全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超过8000亩,其中盛产期茶叶约5000亩,种植的品种以福安大白和黔湄601为主,零星种植有福鼎大白、龙井43、黄金芽等。主要分布在东风村红火、竹林、老包、老屋基、沙家坪等组,覆盖农户达450户,其中贫困户200余户,平均每户每年可增收数千元。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晴隆县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决策部署,以农村产业“八要素”为指导,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坚决打好产业扶贫攻坚战。该县出台了万亩标准化茶园建设实施意见,2018年规划种植30000亩高产优质茶园,进一步夯实全县茶产业发展基础,全面提升茶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确保“夏秋攻势”取得实效。
糯米蕉销往全国
册亨丨糯米蕉线上线下卖得俏
11月20日,虽是冬日,册亨县岩架镇北盘江边仍相当温暖。江边的山坡上被一片片翠绿的香蕉林覆盖着,江风拂过,枝叶沙沙作响。
岩架镇洛王村村民岑南贵兴致勃勃地在蕉地里查看香蕉的长势。岑南贵说,在政府的扶持下,他家从2015年开始种香蕉,当时种了5亩,如今种植的蕉地已扩展到10亩,实现年收入5万元以上。“多亏种植香蕉让我走上了致富路,如今生活好过了,前年家里就添置了一辆小车。”岑南贵笑意盈盈。
洛王村地处北盘江畔,气候温暖湿润,属典型的地热河谷地带,非常适宜香蕉、百香果等喜热作物种植。然而由于交通等多种原因,洛王村在产业发展上曾走过不少弯路。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洛王村种植过香蕉,每户零星种植1亩左右,由于品种、管理、价格等因素,种出来香蕉卖不出去,极大地打击了群众的积极性。
“靠种植玉米等传统作物和外出务工不是长久之计。”洛王村支书王周进在思考如何才能找到一个富民增收的好产业。2015年,经过多次到广西等地考察学习,结合本村气候土壤等实际情况,村里得出结论认为香蕉产业投资少、易管理、见效快,产业经济效益较好,且根系发达对防止土壤流失、开发山地低热河谷荒山、保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村民们尝过种植香蕉的苦头,如何才能把群众动员起来种香蕉?”为此,洛王村村干部多次召开干群共商会,统一思想后村干部带头种植香蕉50余亩。到2016年底香蕉喜获丰收,由于市场对接及时,香蕉供不应求。
村民们看到了实惠,也纷纷把自己的土地改种香蕉,目前,洛王村已种植香蕉6000余亩,每月可产香蕉4万余斤,通过电商、订单销售、商贩零购等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香蕉销售问题得到很好解决。
“种香蕉比种玉米划算多了,香蕉种1年管5年,1亩地可以种植110株香蕉,亩产能达到5000斤以上。按今年的价格每斤1元左右,1亩地收入就有5000元。”岑南贵边说边在手上比划,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岩架镇按照“上规模、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思路,依托北盘江低河谷地区自然条件优势,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香蕉产业,探索走出一条绿色生态的产业扶贫新路。
在上规模方面,制定了香蕉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到2020年建成5万亩香蕉基地。目前已组织发动群众种植香蕉3.8万亩,覆盖全镇8个村,受益农户1600余农户,其中贫困户600余户,挂果面积2万余亩,产量3万余吨,产值6000万余元,被省农委评定为南北盘江香蕉产业省级示范园区。
同时做好品牌培育,该镇选优品种,通过多方考察、对比、试种,确定独具特色的糯米蕉,由专业合作社统一发放蕉苗给农户栽种,经验收每亩补助资金550元。此外,采取统一品种、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方式,标准化种植,精细化管理,规范化采收,确保糯米蕉品质。同时通过黔邮乡情、电商云等平台上线销售香蕉,实现黔货出山。
香蕉助力喜脱贫,蕉农欢心奔小康。在册亨的产业发展蓝图里,香蕉种植规模正逐年扩大,品牌优势愈加凸显,今年引资6亿元在县城高洛新区建设香蕉大数据扶贫产业园如火如荼推进中,园区集大数据、大健康、大扶贫、大旅游、大养老为一体,从育苗种植、加工生产、电商销售,到冷链物流、旅游观光等等,全力打造香蕉全产业链,全面提高册亨香蕉产业抗风险能力,提升产业附加值,册亨的香蕉产业正迎来大发展的春天。(文/刘 义图/阳 红 黄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