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余必丽,女,布依族,1965年1月生,中共党员,兴仁市城南街道办事处鹧鸪园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余必丽,女,布依族,1965年1月生,中共党员,兴仁市城南街道办事处鹧鸪园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余必丽带领乡亲们苦干、实干、巧干,不仅把曾经的“吃粮靠救济、喝水靠人抬、用钱靠借贷”的“三靠村”发展成为如今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全省文明村、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更让乡亲们过上了“吃穿不用愁、喝水管道来、走路不湿鞋、车到家门口、钱包鼓起来”的幸福生活。余必丽因此收获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致富人、全国“平安家庭”优秀示范户、全省道德模范、全省“文朝荣”式好支书、贵州省优秀党务工作者、贵州省拔尖乡土人才等70余项荣誉。并当选为全国十三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九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省第十、十一次党代表大会代表,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省第九、十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等。
创新模式,党建引领强思想
2002年初,因原鹧鸪村村“两委”班子工作滞后,干群关系紧张,上级组织部门调整鹧鸪园村支部班子,经民意调查和党员推荐,余必丽当选为村支书。刚开始,村里的老党员也有意见:“男人都做不好的事情,让女人来做?”村干部报酬低且“得罪人”,余必丽的家里人也极力反对,丈夫甚至以离婚威胁她“退位”。可余必丽没有退却、没有犹豫,而是毅然决然地勇挑重担,并向乡亲父老承诺:“给我一年时间,干不好我自己走人!”
走马上任后,余必丽就下定决心从抓党建入手,她把“抓党建就是抓关键,抓关键就是抓发展”的工作理念作为加强支部班子建设的首要任务,着力在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同时,团结带领全村党员密切联系服务群众。为加强党支部的战斗力,村党支部本着“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紧紧围绕“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村委成员培养成党员”“把优秀青年培养成党员”的要求开展工作,在支部内明确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职责,进行追踪培养,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为此,她还用了近十年时间,才把自己的丈夫培养成为一名合格党员。讲述余必丽村官故事的纪录片《我培养出党员丈夫》曾荣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二届中国农村小康电视节目工程全国一等奖。目前,全村共有党员66名,并建立了一个党总支、两个党支部、三个党小组。90%的致富带头人已加入到党的事业中来。在发展党员的同时,余必丽还积极开展现有党员的强化教育工作,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以“两带三增奔小康”为载体的“党建创新”等多项活动,不断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养,确保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2003年年初,余必丽组织召开了全体村民大会,全体村民对余必丽一年来的工作进行了评议,满意度高达100%。就这样,余必丽应全体村民的要求继续担任起了村里的“当家人”至今。
尽心竭力,夯基固本谋发展
鹧鸪园村是兴仁市城南街道办事处最大、最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辖25个村民组1184户4796人,布依族、苗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1.1%。
自2002年上任鹧鸪园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余必丽积极号召村民筹资投劳建设村级基础设施,并四处奔走寻求资金支持,先后共争取到各级各类资金8000多万元,建成了鹧鸪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修通了兴仁市第一条长4公里的通村油路,修建硬化了25个村民组的通组路和串户路100余公里,完成了生产路、森林防火通道、机耕道、河道治理等100余公里,实施了805户危房改造工程,实施了500多亩坡耕地改造工程,对房屋进行了美化、亮化,修建广场15个,村里的民族食堂、公厕、垃圾和污水处理等设施一应俱全,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余必丽一边完善村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一边思考着“如何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的问题,她决定利用自己在浙江打工学到的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来带领村民致富增收。于是,她便挨家挨户去宣传发动,但遭到全体村民的一致反对,村民都说“我们是吃饭饱,不是吃菜饱”,都不赞同拿土地来种蔬菜,何况还要投那么多钱去建大棚。
“村民不种我自己种,让村民见到收益再发动就容易了。”2008年,余必丽贷款2万元建了6个大棚,种植西红柿、辣椒、茄子等反季节蔬菜,一年下来,创收6万多元。余必丽见乡亲们有些心动了,于是借此机会再次发动,并把村民领到自己种植的大棚进行参观,很多村民当场就表态要跟着余支书种植大棚蔬菜。
在她的示范带动下,全村种植早熟蔬菜2000亩,蔬菜大棚从6个发展到最多时的147个,仅靠蔬菜种植,一年就能为村民增收600余万元。
余必丽说,“在鹧鸪园,过去是‘我说你干,你干我看’,现在是‘做给你看,带着你干’,只有见了效益,群众才会跟着你干”。为实现鹧鸪园的科学发展,余必丽牵头成立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示范带动等方式,大力发展养殖,其中,养牛1000余头,种植韭菜100余亩,种植烤烟200余亩,养殖龙虾100余亩,种植高钙苹果1500余亩、核桃500余亩、五星枇杷500亩、花椒200余亩……为全村的老百姓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另一方面,余必丽利用村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等优势,带领村民发展布依特色食品和乡村旅游。推出了颇具布依特色的豆沙粑、棕粑、饵块粑、腊肉、香肠等20多样,50余户村民建起了特殊食品加工、酿酒等家庭作坊,开办农家乐8家。让村民通过各种渠道增收致富,过上了小康生活。村集体资产也由当初的一无所有壮大到如今的1800多万。
破旧立新,移风易俗树新风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民生活明显改善,余必丽又开始谋划如何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她依托乡亲们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优势,组建了鹧鸪园村民族风情团,并在风情团里又组建了八音队、铜鼓队、腰鼓队、唢呐队、舞蹈队、花灯队、舞狮队、山歌队等八支民族民间演出队,不仅在村里形成了“天天有表演、月月有展演”的文化活动,还通过外出表演增加收入,更有效转变了村民以往喝酒、赌博的不良习惯,并通过开展“山歌唱响新时代·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活动,把党的方针政策、移风易俗等送到乡亲们的心中,还让各民族之间呈现出团结、和谐、文明的新景象。
为改变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余必丽充分发挥村支两委人员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治理模式,在全村建立了25个网格、75名联户长管理体系,并制定了切合村情民意的村规民约,有效提升了村寨的治理能力。如今,“杜绝酒席乱办、杜绝高价彩礼、杜绝铺张浪费、杜绝低俗婚闹”已成为全体村民的共同准则;“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成为全体村民对自家包保公共区域环境卫生治理的共同责任。
“孝悌”“贤淑”“重教”“诚信”“守法”……走在鹧鸪园村,村民门前的一块块牌匾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余必丽10多年来在村里持续开展的评选活动,正是这些评选活动的开展,让村里涌现出全国爱老敬老助老模范人物1名、贵州省道德模范2名、贵州好人2名,贵州省“好妈妈”1名、贵州省最美家庭1户,让文明新风在村里蔚然成风。
大家心里,余必丽还是一个真心实意,乐于助人的好支书,经常无偿拿出资金帮助解决部分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自2002年以来,得到过她帮助的贫困农户就有200余户。她还多次为困难家庭争取到银行贷款1000多万元,帮助发展蔬菜、水果种植、畜牧养殖,并四处争取资金和自掏腰包资助村里有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学业,让村里先后走出了100多名大学生。在她的带动下,全村的党员、致富带头人等个个都联系有特殊家庭户,共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000余件,捐款捐物50多万元。如今的鹧鸪园村,处处都能感受到民族团结一家亲、邻里互助心连心的和谐景象。
如今,余必丽没有再提“走人”的事。而是说:“只要村民还认可我这位村支书,我就不退休!”谈起未来的打算,她说:“我们要结合目前的农业产业优势和布依族特色文化,把鹧鸪园村打造成一个更加富裕、更加文明和谐的布依特色村寨。”(黔西南日报特约记者李鑫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