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元素在采摘菌子
本报记者蒋炎均
龙河镇冉家河村八组村民孙元素和丈夫冉学清到浙江绍兴务工几年后,为了照顾生病的婆婆孙淑珍,2005年夫妻俩返回家乡。回到老家的当年,他们就学习种植蘑菇技术,发展蘑菇产业实现了致富。近日,记者到她家对他们的创业经历进行了采访。
放弃务工回到老家
由于家乡产业空虚,收入微薄,2000年,孙元素夫妻俩和大多数村民一样,为了增加收入,都选择外出务工。在了解到浙江那边好找工作,工价也高后,他们就到浙江绍兴打工。
“我在那边是进的绣花厂,老公进的是家具厂。我们两个每月共有近2000元的收入。虽然工作也辛苦,但是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孙元素说,她当时每天都工作12个小时以上,有时还要加班,工资都是在1000元以上,这个收入在当时算高的了。冉学清的工资是月薪制,工作轻松点,工资也略低点,每月只有几百元。
当时,他们的女儿冉小菊在老家刚读完幼儿园,就跟随他们到浙江读小学。一家人在那边虽然辛苦,但也其乐融融。2005年夏天,冉学清的母亲孙淑珍生病住院了。虽然舍不得放弃高收入的打工生活,为了照顾母亲,他们夫妻俩商量后,还是带着女儿回到了老家。
“我们在浙江打工时,就听说了种植蘑菇能够赚钱。”孙元素说,当时也在那里打工的龙河镇金子庙村的殷本芳说在老家种植蘑菇也能挣钱,并说她老家的蘑菇菌包还在。于是,他们就向她请教了种植蘑菇的技术。
回到老家后不久,孙元素夫妻俩就决定种植蘑菇。正好冉学清以前学理发的师傅是金子庙村的人。他们就在师傅的带领下,到金子庙村去实地参观了殷本芳种植蘑菇的情况。
学习技术种植蘑菇
参观了殷本芳种植蘑菇的情况后,孙元素夫妻俩经人介绍,就到名山街道古家店村请教蘑菇种植技术人员陈世均。实地学习3天后,他们就回家花了1万多元购买了粉碎机、铡草机、装袋机等设备,还买了稻草、玉米杆和菌种等材料,搭建了160多平方米的大棚,进行蘑菇种植。
“种植蘑菇,首先要做好菌包,再消毒杀菌。菌包要放整齐,温度要控制在25℃左右。一般情况蒸12个小时即可取出来进行杀菌。”孙元素说,在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可以将稻草、玉米杆、玉米穗轴等粉碎后做菌包,做好后就将菌包放到温室灶里加热消毒。
“菌包杀菌后,就把菌种按照每袋15个左右的标准装到菌包里。同时,还要给菌包里放入适量的复合肥。然后就放到大棚里,等它生长了就采摘去卖。”孙元素边说边给记者演示做的方法。她说,要将菌包拿到灶里整齐地沿着灶壁码在一起,不然一次蒸不了多少。然后,她又给记者演示了如何植入菌种和放肥料的方法。
经过努力经营,当年,孙元素夫妻俩种的3000多个菌种,除去本钱,就赢利4000多元。
扩大规模实现致富
初次种植获得成功后,孙元素夫妻俩就决定扩大种植规模。近年来,他们又搭建了2个占地面积共近200多平方米的大棚,买了1万个左右的菌种进行种植。去年,他们又买了1.3万个菌种进行种植。
“我自己一个人种植蘑菇好几年了,只是今年太多了,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才花了6420元请人做好了菌包。”孙元素说,自己都是吃苦过来的,加之丈夫冉学清生病多年,不但什么活都不能做,还常年需要医药费,所以以前宁愿自己吃苦也不愿请人做。
在孙元素的大棚里,记者看到,她的菌子长得很好。她便采摘菌子边告诉记者,菌子多的时候,她常常晚上11点开始采摘,第二天凌晨1点多就用车子拉到石柱县城去卖给那些商贩。回家休息几个小时后,又采摘来到龙河、江池等镇的乡场去销售。她说,去年种了1万个左右的菌种,产了4万多斤菌子,赢利8万多元。
孙元素告诉记者,她除了种菌子外,还种植了玉米、水稻、小菜等,这当中的很多苦活、重活都是她一个人扛着。丈夫因为生病了,帮不了忙;女儿自己成家了,也帮不了多少忙;婆婆老了,能够帮的忙也很有限。她说,虽然很辛苦,但看到一家人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心里也感到很高兴。
审核:周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