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赚钱比印钞票还快!”
2010年,陈德启在河南考察投资环境时,面向采访者说出了这句话。
他没有说空话,从他的创业之旅中不难发现,他原本是福建的一个穷小子,到了泰国后,发现了商机,从此发家,随后进入了房地产行业。
但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个身家数十亿的福建老板,在2007年做出了一项投资:到戈壁滩上种葡萄,一下子花了两个亿买下了13万亩地。
陈德启的这番决定,家人们知道后以为他疯癫了,想办法阻止,可是陈德启能白手起家到亿万身家,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他想做的事一定要办成。
前景并非十分明朗,陈德启从此之后扎根在宁夏的戈壁滩,前后砸进去了16个亿,资金链一度崩得紧紧的。
不知道他是不是会后悔,当初的那个决定是不是对的?
一、
陈德启是个50后,他从小就在贫瘠的农村中长大,但这并没有冲淡他骨子里闽商创业的精神。
在80年代初,20多岁的陈德启意识到不能再这么随波逐流,应该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出去外面闯一闯。
他的首站不是北京上海,更不是正在发展的深圳,而是有着一洋之隔的泰国曼谷。
其实陈德启的这个选择也是有原因的,那会儿当地有很多人出外做生意,大多数都赚到了钱,衣锦还乡时令人羡慕不已。
彼时的陈德启就算是没有本钱,他也愿意一搏,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曼谷,就算是做点小生意,那也能果腹。
但陈德启能一下子掘到了一大桶第一桶金,离不开闽商的吃苦耐劳和毒辣眼光,更离不开养育了他20多年的故土。
陈德启在曼谷的前期,天天碰壁,走路无门,好在他观察到,泰国人跟我们一样都喜欢吃猪肉,唯一不同的是,猪肉摊的老板会把猪的苦胆丢掉,而陈德启在老家,亲眼看着有专门的小贩在收苦胆。
这个小动作陈德启影响深刻,不禁动起脑子来:这猪的苦胆究竟有什么作用?
陈德启通过多番打听,了解到,有一味传统的中药材,叫做片仔癀。片仔癀在前段时间曾被炒到天价,关注过的朋友应该清楚,而这片仔癀的原材料,需要用到一种胆黄素,正是从猪的苦胆中提炼而来。
更为重要的是,两斤胆黄素能卖到35万!
有了这层信息,陈德启意识到,他可以在泰国低价收购苦胆,甚至免费捡,而他要做的就是提炼工作。
他不会,没事,有人会,他花重金从老家雇来了一位师傅。就这么,在简陋的环境中,陈德启的事业正式起飞。
一接触“提炼猪胆”生意,陈德启才知道什么叫做“猪胆贵如金”,60多个猪胆中只能提炼出1克胆黄素,若是要提炼出35万,就要用到6万多个猪胆。
这笔账一算就明白,陈德启想要从中“闷声发大财”,市场已经摆明在那里了,他能做的,就是降低成本,改善工艺。
于是陈德启天天跟师傅泡在一起,学习提炼过程,遇到不懂的就问,到最后,他还真把提炼的效率提高了,用他的办法,提炼1克胆黄素只需要35个猪胆。
二、
陈德启的第一桶金就挖了一大桶,他的生活质量改善,彼时“大哥大”是风靡与奢侈的象征,远在曼谷的陈德启,就已经用起了功能机。
在大赚之余,陈德启心中难免有一丝丝担心,因为这门生意的门槛很低,只要掌握提炼技术即可,他想,日后肯定会有很多的竞争者来到泰国。
所以,陈德启把这门生意列入了“赚快钱”一行,只要日后出现了竞争对手,或者市场风向发生转变,那他就带着资金转行,不留下一片云彩。
陈德启在泰国做“猪胆生意”在福建传开后,有很多人效仿他来到了泰国,随着同行们的涌入,陈德启所采购的猪胆价格越来越高,另一边,胆黄素的供需关系出现失衡,价格也在降低。
在这番背景下,陈德启果断放弃了“猪胆生意”,转型做起了贸易,在老家收购肠衣,出口至泰国。
虽然肠衣生意不想猪胆生意一样暴利,但好在细水长流,而陈德启也成立了国际贸易公司,开始全球飞,寻思把生意做大。
在寻找投资机会的过程中,陈德启曾入局过地产生意,结果不如意。吃了这一瘪后,他改变了自己的入局准则,一个是赚外国人的钱,另一个是让自己人赚钱。
换句话说,他要在国内建厂生产产品,而这个产品是销往海外。在苦苦寻觅之下,陈德启在90年代发现日本热销一种米果的食品,于是他躬身入局,在江苏投资6000万美元建厂,但没有想到,第一年他就亏了1200万。
陈德启从来不打无准备之战,他在进入这个行业之前,就做好了连续亏损三年的准备。既然暴露出了问题,那他就着手解决问题,一方面托人收集市场消息,一方面则改进自己的生产工艺。
在这般步步为营之下,前期的准备全部到位,通过了日本的市场要求,得以“鱼跃龙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因为那会儿人工成本低,陈德启的米果产品一进入日本市场,犹如鱼有了水,混得风生水起,销售最好的一年,陈德启销售了2500个集装箱的产品,占据了欧洲60%的市场份额。
其实,陈德启作为一个商人,他的经营思路却很简单,就是赚外国人的钱,等到2007年,陈德启又把赚到的钱,解决了一个地方的就业问题。
三、
2007年,有一场“闽宁协作”大会,目的是让福建商人去宁夏投资,解决落后、贫穷的面貌。
陈德启获得了这一个消息,孤身前往,没过几天,他就签下了一封“买地协议”,花两个亿买了13万亩戈壁滩。
为何?
在陈德启来宁夏贺兰山之前,这里就已经寻思发展种植葡萄,因为这里处于北纬38.5度,有很充足的阳光,葡萄种植得好,可以进一步发展酒庄,酿出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
给陈德启提供参考依据的,是法国的知名酒庄,也处在同样的纬度。
所以,即使这里黄沙满天,不见人烟,陈德启也想去做种葡萄这件事。
从2007年开始,陈德启在贺兰山东麓扎根下来,他亲自带队在荒漠里打井,在戈壁滩种树,只为了实现一个宏大的愿望:将这片土地打造成世界级的红酒庄园,也让这里成为一个旅游胜地。
因为隔壁紧挨着4A级西夏王陵。
但在实现这个梦想之前,陈德启要吃旁人没有吃过的苦,即使他是亿万富豪。
他带队来到贺兰山东麓的第一天,风沙极大,团队扎的帐篷有时候还有被吹走,折腾了好几天,才勉勉强强搭建出像样的样板间。
而且附近也没有小饭馆,吃喝要解决,陈德启带着团队生啃了一个月的泡面。来到这里,除了风沙,其他都是从零开始的。
陈德启有的是办法,但就是费钱。第一步,种树抵御风沙。他前后投入了3亿,买来500万棵杨树,硬是在戈壁滩支起了一排排绿化卫士,多年来不曾解决的问题,陈德启来了,他解决了。
陈德启的第二步很简单,找水通电。水源可以通过打井,电源则需要请人来搞了。但陈德启做生意就是这样,先亏他个几年,以后肯定细水长流。
完成前面几项工作,陈德启这才开始第三步,那便是种植葡萄。虽然他不懂,可他在商海沉浮多年,不懂得从头学起,一点点学,请教专家,再带领贺兰山的乡亲们投入这番“种植大战”。
陈德启到宁夏的头五年,几乎颗粒无收,而他却往这里投入了16个亿,他始终相信,干沙滩会变成金沙滩。
到了2013年,陈德启的成果第一次现世,他投入了16个亿变成了一桶桶葡萄酒,在产品上市的当天,被哄抢一空。
从这之后,贺兰山的葡萄酒在陈德启的手中运作,慢慢打开了知名度,而陈德启也相信你,一棵葡萄树可以活50年,他年年都能赚钱,当初投入的16个亿,也早晚会收回来。
为什么陈德启放着城市里舒服的日子不过,要跑到戈壁滩去干活。
商人离不开一个利字。但从陈德启的投资范围来看,他做米果,带动了江苏两万亩优质稻米生产基地的发展,他种葡萄,更是直接带动宁夏3万多人的就业难问题,往大了说,直接改变了当地的贫困面貌。
相比起那些天天出现在荧幕的商人们,他们穿着光鲜亮丽,跟你谈着大道理,教年轻人如何做事,可是一旦离开了他们的嘴,就会发现他们赚了大把大把的钱,该穷的地方还是穷,该富的人家依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