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瘟热疾患是可传染犬科、鼬科、浣熊科及多种野生动物,且具有高度接触性、热性、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与急性肠炎、传染性脑炎并称为皮毛动物三大疫病之一,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于养殖貉、狐的饲养户(场)而言,做好犬瘟热疾患的防治是保障养殖效益的前提,不可大意。

貉、狐等珍稀毛皮动物在自然生存与养殖环境中对犬瘟热易感,而且只要感患病菌条件达到,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通过近年来的调查了解,本病冬春季节呈多发态势,其传染源主要是鼻、眼分泌物和尿液,通过相互接触和交配容易感染发病,因此,即将到来的貉、狐交配期应视为防疫重点时期。

貉、狐感染犬瘟热疫病后,首先表现为精神萎靡,倦意不振,同时伴有食欲锐减;在没有外因和条件刺激的情况下,鼻和眼中不时流出浑浊水样分泌物,并凝结为眼屎,鼻腔会有脓性鼻涕。病情发展后期,患病貉、狐出现咳嗽,呼吸困难之状,排除红褐色稀便,伴有呕吐或呕血情况。与上述病症相随的还有体温持续升高,发烧至40度左右,而且由高变低后再由地升高,循环数天。少数病例出现兴奋性原地转圈或似癫痫病症般惊厥、昏迷状。

貉、狐犬瘟热的有效防治措施就是疫苗注射,每年进行两次(夏、冬季节各一次,间隔时间半年)预防接种就能大大降低犬瘟热的发病率。从养殖安全方面考虑,饲养貉、狐的农户或养殖场,应严格杜绝与狗、猫等同科动物同养,并防止狗、猫等动物进出养殖区域,从源头切断与外部动物传染的途径。经常性对养殖场区进行物理和化学消毒,定时对貉、狐笼舍、食盘、水具高温杀毒,每天及时清理粪便并作无害化处理。保持窝舍通风和光照。

防止貉、狐犬瘟热的发生,养殖户还需注意所投喂饲料的质量和饮水质量。首先保证饲料卫生清洁,严防疫区饲料流入,更不能投喂打皮后的貉、狐残体。近年来,我省唐山、秦皇岛等地部分养殖户为了节省开支,把自家打皮收获的貉、狐残体冷藏起来,经过粉碎后当做肉食继续投喂貉、狐,殊不知,一旦这些残体有犬瘟热等病患病菌残留,貉、狐进食后即可发病并大面积传染,将会给整个养殖场造成巨大损失。貉、狐用水要做到无污染和洁净,污水和来路不明的流入水万不可作为饲料加工用水和貉、狐饮用水。还有一点就是在选择和购买种兽时,要绝对杜绝从疫区引种,无论从何地引进种兽,必须在养殖厂外单独的地方,独立隔离饲养15~20天,期间,进行体症、病态等方面的技术观察,经技术确认无病后,方可投放养猪场同群饲养。

在饲养过程中,如正常按要求进行了犬瘟热等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仍有个别貉、狐出现犬瘟热等病症,建议及时隔离饲养,但能抵抗过疫情侵蚀的病兽并不多见,养殖户可视具体情况,采取果断措施为宜。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