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因为水产品土腥味问题导致产品无法上市的情况时有发生,如大西洋鲑鱼、虹鳟鱼、大黄鱼、草鱼、罗非鱼、南美白对虾等养殖品种,都受到土腥味污染的影响。上海海洋大学刘利平教授团队通过前期大量研究,筛选获得了一株能够抑制产异味物质的细菌活性的“鲜味菌1号菌株”。通过实验验证,鲜味菌1号菌株能够抑制养殖系统中土臭素和二甲基异莰醇的产生,有助于防控水产养殖系统的土腥味物质,且满足生物安全要求。

土腥味物质是多种化学物质的总称,组成复杂、种类繁多,包括土臭素(geosmin, GSM)和二甲基异莰醇(2-methylisoborneol, 2-MIB)等物质。GSM和2-MIB是水产养殖系统中常见的多种微生物群落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包括放线菌、蓝细菌、变形菌和真菌。研究发现在蓝细菌的细胞中含有GSM和2-MIB,当蓝细菌死亡后,这些异味化合物就会被释放到养殖水体中,由于其亲脂性,迅速被鱼类生物富集,导致泥土味或霉味,影响消费者食用。

本团队筛选出多株能够抑制产土腥味物质的益生菌,其中一株益生菌已通过生物发酵工艺生产出“鲜味菌1号”产品投放养殖市场。“鲜味菌1号”益生菌产品能够高效抑制嗜热一氧化碳链霉菌和蓝微褐链霉菌等产土腥味细菌的生长,从而抑制养殖系统中土臭素和二甲基异莰醇的产生。产品有助于防控水产养殖系统的土腥味物质,且满足生物安全要求。此外,团队筛选获得的其他有效菌株也可作为微生态制剂或饲料添加剂应用在水产养殖中,达到控制土腥味物质、提升鱼类生长表现的效果,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野猪腥味怎么去除_野猪 去土腥味 致富经_如何去除野猪的土腥味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团队根据草鱼、鲫鱼池塘不同生态位进行合理时空配制,栽植水生植物并套养其他鱼类,形成了多营养级混养模式。通过套养适宜密度、规格和品种的鱼类,与草鱼、鲫鱼的共存关系,利用生态浮床技术对过量水体营养物质进行原位分解、吸收和转移,调控水体微囊藻,达到控制藻类异味物质分泌的目的,最终形成具有操作性的微囊藻-土腥味调控技术规范。根据研究掌握的草鱼、鲫鱼池塘养殖水体的DO、水温、pH、氮、磷、碳等理化因子变化规律,通过多营养层级混养模式对池塘微囊藻进行调控。养殖期间搭配使用“鲜味菌1号”产品,抑制产土腥味微生物的生长,堵住了释放土腥味的另一个源头。这种基于养殖水体中“藻类--微生物--营养盐”多层级养殖调控技术减少鱼体中异味物质累积的解决方案,具备安全、绿色、环保等特点,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及应用价值。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