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向他们学习!

01

做脱贫路上百姓的“贴心人”

——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鲍铁柱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明光市潘村镇中淮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党总支部书记鲍铁柱,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受到国家表彰。驻村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鲍铁柱入户走访,激发群众干劲,谋划产业发展,成为脱贫路上百姓的“贴心人”。

精准扶贫奔小康

驻村扶贫以来,鲍铁柱入户走访、访贫问苦,与群众座谈征集意见建议,与村干部谋划壮大集体经济。

他主动对接扶贫、农业和财政等部门,跑项目要资金。“只要认准的事,就没有干不成的。”鲍铁柱凭着对工作的热情和身上的一股干劲,担起群众脱贫致富的殷切期望。三年多来,他争取扶贫资金530万元,结合中淮村实际,因地制宜先后建成了扶贫大棚、肉牛养殖厂房、就业车间、光伏发电站、秸秆仓储、标准化厂房等产业项目。2020年,中淮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0余万元,较驻村前净增50余万元。

中淮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2户162人,每家每户致贫原因不一,情况不同。他带领村干部与帮扶人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帮助贫困户制定“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政策”,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帮助贫困户稳定增收,助力脱贫攻坚。2020年,全村62户162人贫困户全部脱贫。

许丙国是鲍铁柱帮扶的贫困户之一,因患重度脑梗不能正常劳动,家里还有两个孩子在上学,为帮助许丙国户增加家庭收入,鲍铁柱主动上门做许丙国的思想工作,打消其思想顾虑。先后帮助他购买500只鹅苗,协调明光市农商行帮他贷款2万元,又帮他落实养殖场地等等。此外鲍铁柱还帮助其妻杨绪英申请公益岗位,每年可增加收入6000元。每次提起帮扶人鲍铁柱,许丙国都会竖起大拇指:“我们全家人都非常感谢鲍书记,多亏了他帮扶我们,我们才能过上好日子。”

鲍铁柱来到村里后,中淮村“双基”建设明显提升,硬化道路21.54公里,方便群众出行。2020年,他积极争取50万元扶贫资金,安装路灯130盏,解决了夜晚路面亮化问题。中淮村有一处断头路,因为邻里矛盾,互不相让,搁置未修,每到阴雨天气,满路淤泥,群众不能出门,车辆无法通行,群众怨气很大并到镇里上访。鲍铁柱知情后,主动与村干部入户了解情况,耐心做群众工作,成功化解了邻里矛盾,让多年的断头路得以硬化顺利畅通。

中淮村人居环境整治在“五清一改”的基础上,村庄绿化得到提升,铺设草坪约500平方米、种植桂花树1250棵。村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千方百计促增收

扶贫产业是稳定脱贫的基础。2020年的汛期,正值中淮村扶贫大棚毛豆到了上市季节,为了减少汛情带来的损失,鲍铁柱广泛联系批发商采购销售,3万余斤毛豆全部销售完成,收入近3万元。

汛期过后,鲍铁柱又迅速召开“两委”班子会议,谋划灾后复工复产,因地制宜,在扶贫大棚种植40亩萝卜,收入近7万元。

2020年的汛期也导致扶贫车间生产经营受到冲击,为确保企业带贫能力不减弱,贫困户收入稳定不返贫,鲍铁柱积极帮助中淮村扶贫车间复工复产,千方百计为贫困户稳收入。他一方面动员8名贫困户到扶贫车间上班,每月稳定收入在1000元以上;另一方面,帮助企业争取奖补政策,每带动一名贫困户就业给予一定的奖补,为企业减负,助贫困户增收。

“驻村就是来干事的,而且要为群众多干事、干好事、干实事!”鲍铁柱用实干赢得了群众的认可,用实干增加村集体收入、助力脱贫攻坚,也用实干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责任担当。(通讯员陆伟伟 全媒体记者胡文峰)

02

脱贫攻坚路上“铁娘子”

——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王晓丽

“为了我们村民能脱贫致富,闺女可是操碎了心。”提起全椒县石沛镇党委书记王晓丽,很多村民对她竖起大拇指。多年来,王晓丽一心扑在脱贫攻坚上,勇挑重担、不畏艰难,在村民眼里她是脱贫攻坚路上的“铁娘子”。她吃最多的苦,走最多的路,带领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王晓丽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勇于担当 扛起脱贫攻坚大旗

石沛镇位于安徽省全椒县西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镇。镇域面积197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212个村民组,人口约2.9万人。全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41户1511人。

王晓丽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作为第一政治任务来履职尽责。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她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经常主动放弃休息,加班加点干工作。

“贫困群众在哪里,哪里就是办公室。”王晓丽经常在群众家中现场办公,听取群众建议。几年下来,她走遍了全镇212个村民组,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541户1511人全部脱掉贫困的“帽子”,辖区1个贫困村于2017年顺利脱贫出列,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6年不足2万元发展到如今的28.4万元。

善谋思变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扶贫不仅要注意方式,更要在实践中寻找工作方法。”王晓丽善谋思变,千方百计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志,为了激发贫困户脱贫奔小康的内生动力,她在全县率先实行“爱心超市”模式,在每个村建立扶贫“爱心超市”,每季度由帮扶责任人、包组村干部对贫困户产业发展、劳动就业、环境卫生等进行评比打分,贫困户以积分兑换“爱心超市”物资,彻底改变送钱送物的帮扶方式,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提振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

脱贫攻坚战中,她紧抓机制,建立健全镇、村脱贫攻坚工作组织机构,以及管理、运行、考核、评价体系,制定“时间表”“作战图”“任务书”,实行“清单制”管理,形成上下一心、合力攻坚的工作局面。围绕“帮扶谁”“帮什么”“怎么帮”,她立足镇情村情,大力实施产业扶贫项目。5年来,石沛镇发展到村项目17个,发展特色种养业到户项目20批次1232个,贫困户户均年增收约7000元。

村企联建 发展项目促脱贫

在脱贫攻坚战中,王晓丽推进“党建引领助振兴 村企联建促脱贫”行动,石沛镇辖区8个村全部与相关企业建立联建关系,有效带动了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石沛镇一直以来有养鸡的传统。怎么把养殖传统和产业结合起来?围绕这道题目,王晓丽做了有益的探索。王晓丽整合村级扶贫项目资金,建设标准化养殖厂房。2019年,总投资848万元的石沛镇标准化养殖场开始了建设,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三期工程建设结束,环控养殖厂房拔地而起,该项目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将当地零散的养殖业整合起来一起闯市场。按照项目协议相关约定,该项目交由养殖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维护,每年仅年租金就达90多万元,保证了贫困户和相关村集体的收益。

在她的带领下,如今的石沛镇村村有产业,贫困户家家有项目,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全媒体记者胡文峰)

03

提醒肩扛重任写赤诚

——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孙安静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在京举行,来安县扶贫办负责人孙安静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荣誉的背后,凝聚着孙安静的辛劳和付出、责任和担当。在脱贫攻坚的“大考”中,孙安静勇挑重担,捋顺扶贫机制,创新方式,补齐短板,圆满完成了来安县11个贫困村稳定出列、1.87万人高质量脱贫任务,交上了一份驱贫奔富、逐梦小康的精彩答卷。

创新方法提实效

在来安县,孙安静有“专家”的称号。自2017年参加脱贫攻坚工作以来,他刻苦学习钻研扶贫政策,通过选派驻村干部、省扶贫办挂职锻炼等工作岗位经历,迅速成长为县里扶贫领域的行家里手。

2019年,孙安静从省扶贫办挂职结束。他利用挂职锻炼期间学到的经验,结合来安县脱贫攻坚工作实际情况,编印了《来安县脱贫攻坚工作乡村操作规范及流程》,这成为全县扶贫业务“工具书”。他走遍全县12个乡镇,深入贫困村实地调研,率先创办“来安扶贫”县级扶贫微信公众号,创新疫情期间开展线上培训等手段,共组织全县扶贫干部培训84期2.2万人次,全面提高了全县扶贫干部业务水平,打造了一支“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铁军。

他带头谋划“521”责任体系、资产收益“八步法”“一镇一园”“基金扶贫”等,多项创新举措在全省推广。来安县《绩效管理“六个一”持续增收稳脱贫》作为全省扶贫资金精准使用典型案例上报国务院扶贫办。他创建项目资金管理“345”工作法,制定资产管理、资产确权、资产处置“3个方案”,做好清查登记、运营管护、收益分配、资产处置“4本台账”,完善项目建设、资产确权、年度收益分配、资产运营管护、资产处置“5套资料”,该县扶贫项目资金档案资料被作为模板向全省推荐。他建立建档立卡“日核、周筛、月报”制度,该县建档立卡数据质量连续获得全省排名第一。

发展产业促增收

孙安静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致富最根本的路径,努力创新“资产收益”扶贫模式。

在他带头谋划下,5年来,来安县共实施到村产业扶贫项目119个,严格按照:清产核资—建立台账—量化资产—确定对象—制定方案—规范程序—股权分配—兑现分红“八步法”流程,累计收益2076.38万元。其中2020年项目总收益881.13万元,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1390元。该县130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3905.12万元,其中11个贫困村村均58.48万元,尤其是近三年以来,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率达290%,位居全省前列,走出了一条稳定可持续的脱贫致富之路,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脱贫攻坚战中,孙安静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组织动员爱心企业、商会协会等社会力量扶贫助贫,支持公益慈善项目帮助贫困家庭和个人摆脱困境。其中,来安县家宁医院基金会募集资金1410万元,开展捐资助贫、助教支医、文化下乡、科技推广等扶贫活动,救助贫困户病患1303人。(全媒体记者胡文峰)

04

扑下身子刨穷根

——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李善增

立下“愚公志”,用足“绣花功”,以必胜的心态、奔跑的姿态、战斗的状态,确保全县3.8万户11.1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7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脱贫摘帽。定远县扶贫开发局党组副书记、局长李善增,以坚韧不拔的精神状态和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在高质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兑现了他对党和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铁石心肠”的扶贫人

“老婆,我对不起你!”2019年8月20日早晨,李善增在丢下一张字条后,带着满心内疚走出家门。因妻子查出疾病,李善增原计划抽出一天时间陪她外出就医,并预约好了医生、买好了车票。可李善增临时接到通知,有重任在身。面对这样的两难抉择,他选择了对妻子的再一次“爽约”。

此前,定远县是省级贫困县,有3.8万户11.16万贫困人口、70个贫困村。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作为县扶贫局主要负责人,李善增深知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扶贫局党支部就是全县脱贫攻坚的一面旗帜,我们每一名党员都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怕苦、不怕累,舍小家、顾大家,筑牢脱贫攻坚最坚强的战斗堡垒!”李善增用近乎苛刻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年事已高的父母没时间看望,生病住院的妻子没时间陪护,上高中的儿子没时间陪伴,甚至自己生病都抽不开时间治疗……他也想做一个孝顺的儿子、合格的丈夫、称职的父亲,可面对全县人民的期盼,他实在是分身乏术。

“铁杵磨针”的工作狂

“没想到李局长左手写字也挺好看!”2020年7月17日一早,县扶贫局办公室职员小郭,拿着李善增签批的文件非常惊讶。三天前,李善增到一个贫困村去督查扶贫项目建设进度,因雨天路滑不小心摔了一跤,导致右手手腕粉碎性骨折。

医生一再嘱托,至少在家静养一个月。让同事们没有想到,李善增三天后就挎着绷带赶到办公室。原来,当时定远县正对光伏扶贫电站企业持股部分进行资产回购,涉及全县313座光伏电站,影响70个贫困村、1万余户脱贫户的光伏收益。面对这样的大事,他在家是待不住的。

李善增于2016年3月从乡镇调至扶贫部门,逐步成长练就了肯于钻研、善于研究、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在全省,他率先探索实施贫困人口识别“六步法”,无一户漏评、错退现象。在全省,他较早建立部门间贫困数据共享、信息比对机制。他还创新光伏扶贫电站运维管理模式,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实行远程在线智能化监管。创新设立防贫保险基金,从源头防范返贫致贫。他要求强化扶贫项目资金管理,用好用准每一分扶贫资金,规范建设每一个扶贫项目。围绕全县“猪、虾、鹅、菌、草(秸秆)”五大特色产业,统筹建设产业扶贫项目347个,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瞄准工作难点,创新工作举措,打通工作阻点,提高工作成效,是李善增一贯的工作思路。五年来,李善增几乎常年不休,平均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因长期熬夜,血压越来越高,还落下哮喘的病根子。

“铁面无私”的指挥官

“严禁暗访信息跑冒滴漏,严禁在乡镇村用餐,严禁接受任何礼品……”各乡镇和各行业部门,对李善增工作作风评价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铁面无私”。李善增告诫扶贫局的全体干部,打铁还需自身硬,对扶贫领域出现的任何问题必须“零容忍”:“我们要坚持刀刃向内,自我革新,老问题不销号,新问题就会不断出现,脱贫攻坚来不得半点虚假。”

五年来,李善增本人组织开展的全县脱贫人口“回头看”六轮次,暗访调研40余次。对发现的问题,他要求逐一制定“四项清单”,全部限时整改到位,有力提升了脱贫攻坚质量成色。李善增始终坚持精准方略,统筹落实落细扶贫政策,实现全县3.8万户11.1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7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脱贫摘帽。(全媒体记者包增光)

05

农经老兵,倾情奉献

——记天长市农业农村局农村经营管理股股长魏玉军

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祖上数代都是农民;他来自基层,扎根基层,数十年都在与农民朋友打交道;他热爱农业,情系农业,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农业经济改革;作为一名在基层农经战线上摸爬滚打了27年的老兵,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党员干部的优秀品格……他就是天长市农业农村局农村经营管理股股长魏玉军。

重任在肩,坚持韧性战斗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持续深入,对农经领域的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魏玉军担负着家庭农场培育与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财务管理服务平台等大量改革创新工作。

2019年8月,魏玉军在北京培训学习期间,敏锐地捕捉到中国农业大学将在全国创立10所乡村振兴研究院的信息,他意识到这对天长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意义重大。为此,他一方面与中国农业大学的有关领导、专家沟通对接,另一方面及时与局领导联系,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在他的对接联系下,中国农业大学最终确定在天长市设立安徽省首个县级乡村振兴研究院。

天长市是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市,杨村镇是先行先试镇。作为时任农经站站长,魏玉军感到压力山大,面对困难,他坚持韧性战斗。

2017年1月,杨村镇光华村召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分红现场会,在全省是首家。“农村股权改革是新生事物,农民股东分红没有成功经验,只能摸索前行。”魏玉军严格按照改革要求和分红程序,带领村干部推进各项工作。天长市的试点经验得到了央视等中央及省市媒体的报道。

坚守原则,决不回避矛盾

魏玉军长期从事农经工作,面对非议,他始终保持警醒,坚守原则不动摇。

2015年9月,农村土地确权正处于关键期,杨村镇某户因与邻居田地分界存在纠纷,多次上访,要求重新丈量。魏玉军不厌其烦地听取诉求,4次带队上门丈量复核,最终化解了矛盾。

“农村土地确权是农村经济改革的重头戏,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来不得半点草率和马虎。”魏玉军不止一次地告诫自己。

作为农经战线上的业务尖子,2016年以来,魏玉军被多次抽调到天长市委巡察办帮助工作。2019年巡察村级财务时,被巡察单位的某位老同行对他说,大家都是干农经的老哥们,有些方面能抬抬手,行个方便得了,何必这么较真?“对不起,坚持原则,严格巡察是我的职责。”面对老同行说情,魏玉军不为所动,坚持将发现的问题如实记录并上报。

锐意进取,打创新组合拳

针对农业经营主体财务管理无序混乱现象,魏玉军深入该市63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1500余个家庭农场抽样调查,在此基础上,他摸索出招管分离、公益性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创新成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财务管理平台,为家庭农场、合作社代理记账,截至目前,天长已有300家农业经营主体在财务平台代账。该模式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农经专家的充分肯定,并作为创新经验介绍推广。

近两年,魏玉军紧盯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关键,加强对项目的监管和督促指导。通过项目引领,天长市内的机耕率达100%,植保机械化率达99%,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95万亩。

天道酬勤!魏玉军在踏实工作的同时,也收获了不少荣誉。2011年,他被评为滁州市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个人;2013年,他荣获天长市十佳为农服务先进个人;2020年,他获评天长市“敬业奉献,担当作为”先进个人。(全媒体记者李志情)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