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逐渐往机械化,自动化发展,原始的农业器械和劳作方式也渐渐从我们的眼中消失。农业部于2012年启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选工作,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评选与保护的国家。目前,河北省共有5个传统农业系统被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别是张家口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承德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邯郸涉县旱作梯田系统、唐山迁西板栗复合栽培系统和承德兴隆传统山楂栽培系统。

城市中的农业文化遗珠——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

板栗种植技术与效益分析_种植板栗效益如何_种板栗的经济前景

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图片来源于网络

种植板栗效益如何_种板栗的经济前景_板栗种植技术与效益分析

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图片来源于网络

“尝遍宣化葡萄鲜,嫩香似乳滴翠甘;凉秋塞外悲角远,梦尽风霜八十年。”1988年,童年时曾短暂居住于河北宣化的著名戏剧大师曹禺先生为首届宣化葡萄节赋诗一首,道尽了他对第二故乡的清晰印象及对宣化葡萄的美好记忆。宣化古城历来就有“葡萄城”的美誉,每年中秋前后,满城葡萄飘香,串串晶莹剔透的牛奶葡萄吸引着八方来客。

据《宣化葡萄史话》记载,宣化葡萄最早引进栽培时间为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2013年6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葡萄与庭院式栽培为主,独特的漏斗架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如今,在宣化古城的观后村里,有一株近600岁的古葡萄藤,依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见证着宣化葡萄发展的历程。宣化传统葡萄园至今仍沿用传统的漏斗架栽培方式。宣化牛奶葡萄是宣化的特色产品,因其果粒形似奶牛乳头而得名,其果实粒大、皮薄、肉厚、味甜品质好、酸甜比适中,堪称果中之珍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传统方式栽培的宣化牛奶葡萄也是宣化旅游观光的独特景观。

“中国板栗在河北,河北板栗在宽城”——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

种板栗的经济前景_种植板栗效益如何_板栗种植技术与效益分析

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图片来源于网络

种板栗的经济前景_板栗种植技术与效益分析_种植板栗效益如何

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图片来源于网络

承德宽城板栗栽培可追溯至东汉时期,至今已有3000多年。据传,康熙四十五年,康熙途经宽河城,正值板栗成熟,食后赞曰:“天下美味也”。

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人们依地形修建撩壕、梯田,栽植板栗,并在林下间作农作物,饲养家禽,用剪下的枝条栽培栗蘑。传统板栗园利用物理和生物方法防治病、虫、草害,形成梯田—板栗—作物—家禽复合生产体系。板栗树与周围其他植被共同构成独特的山地景观,并发挥着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的重要作用。利用传统方法栽培,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富含铁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宽城板栗形成了色泽光亮,口感糯、软、甜、香的独特品质,素有“中国板栗在河北,河北板栗在宽城”的美誉。

当地人将板栗看作是吉祥的象征,在拜师、庆寿、婚嫁等重要时刻,都以栗子相赠,以示祝福。有关板栗的历史传说、民俗礼仪、文学作品不胜枚举,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板栗文化。

“中国第二长城”——涉县旱作梯田系统

板栗种植技术与效益分析_种板栗的经济前景_种植板栗效益如何

涉县旱作梯田系统图片来源于网络

涉县旱作梯田系统图片来源于网络

邯郸涉县是个神奇的地方,这里山峰林立,这里有21万亩旱作梯田,农林作物丰富多样,迸发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展现出震撼人心的大地艺术,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专家称为“世界一大奇迹”、“中国第二长城”。

涉县梯田建造历史悠久,据考证,从元代初期就有人开始修建梯田,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修建进度也在不断加快,尤其到清代的康熙、乾隆年间,因较长时间社会安定,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修田造地数量较大。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梯田修建与农业生产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技术,形成了系统的文化现象,并衍生出与系统密切相关的乡村礼仪、风俗习惯、民间文艺及饮食文化等。比如每年数九给辛苦一年的驴过生日,有谚语云“打一千,骂一万,数九叫驴吃碗面”。深藏在太行深处的涉县旱作梯田,独具特色,几乎是目前中国仅存的北方深山区大规模梯田。

历史悠久——迁西板栗复合栽培系统

种植板栗效益如何_种板栗的经济前景_板栗种植技术与效益分析

迁西板栗栽培全景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种植板栗效益如何_板栗种植技术与效益分析_种板栗的经济前景

迁西板栗古树图片来源于网络

迁西板栗复合栽培系统位于唐山迁西县滦河北部山区,是以板栗栽培为特色的农林生态复合系统,涉及全县17个乡(镇),具有2000多年栽培历史。明洪武年间,形成完善的板栗复合栽培系统。到清末时,产品已经天津口岸出口。至今,境内100-200年生的大栗树到处可见,新立庄、汉儿庄、栗树湾子等地尚有许多300-500年生老栗树,仍枝繁叶茂,常胜峪村还生长着600年生古栗树。迁西板栗曾被宋代诗人晁公溯描述为“风陨栗房开紫玉”,被赞誉为东方“珍珠”和“紫玉”。同时,迁西人种板栗、吃板栗,板栗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板栗文化。

迁西县板栗栽培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形成了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方式。板栗复合栽培系统呈现立体布局,充分利用林下空地资源,广泛开展林粮间作、林药间作、林下养殖,形成了丰富的知识和技术体系,促进了农、林相互依存,优势互补,突破了单一狭隘的产业限制,发挥了固持水土、保持营养、涵养水源等多种生态功能。

生态样本——兴隆传统山楂栽培系统

板栗种植技术与效益分析_种板栗的经济前景_种植板栗效益如何

山楂树群图片来源于网络

板栗种植技术与效益分析_种板栗的经济前景_种植板栗效益如何

山楂特写图片来源于网络

兴隆传统山楂栽培系统位于我省东北部燕山山脉东部的兴隆县。兴隆县传统山楂栽培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兴隆山楂栽培最早始于明万历年间,主要分布在长城沿线,距今约有500余年历史。到嘉靖年间,兴隆山楂被封为贡品和珍品。至今境内百年以上由根蘖萌生的山楂大树上千棵,仍枝繁叶茂,株产上千斤。兴隆野生山楂遍布全县,数百年来栽培出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山楂品种——铁山楂,为兴隆人带来了生计来源。

兴隆山楂栽培利用不同的地形,采取多种类型的平地式栽培、斜坡分散栽培、梯田式栽培等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栽培系统。海拔高度变化形成独特的景观效应。海拔 900 米以上为草甸、针叶林、阔叶林等,海拔 900米以下为山楂林和农田。山楂在成林之前主要与其他作物如农作物、蔬菜等间作。这些复合耕作模式实现林果粮菜共同生长,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