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钱晓萍刘枫
四月的清晨,乍暖还寒,但山丹县清泉镇的黄粉虫养殖基地里却温湿皆宜。从虫卵到幼虫、到蛹,再到种虫,这些大量孕育在麸皮中,长相像蛆的“家伙”享受着纯天然的生活待遇:严苛的温湿环境、只喂食不加农药的菜叶、水果,并且每2个月才可产出老幼虫以供使用。而这里不过是谢云虫子蛋生产中的小小一环。
“老幼虫要烘干,再和高粱、麸皮、多维等配料按比例磨成粉,才能形成鸡饲料,且荤素搭配的比例直接关系到蛋的品质与产量.……”跟随谢云的介绍,记者来到位于甘州区三闸镇杨家寨的养鸡场。标准化鸡舍内,此起彼伏的鸡叫声嘈杂有力,工人们熟练地将蛋篮里不时滚出的粉白壳鸡蛋收装出舍。“出舍后,我们还要喷码,确保鸡蛋不被仿冒。”谢云补充说。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看似平常的生产流程背后,凝聚的是谢云创业9年来的心血,蕴含着他“一口斋虫子蛋”品牌无可复制的“秘方”。
谢云的发家要从他养殖黄粉虫说起。1998年,高中尚未毕业就弃学的谢云,是别人眼里的“坏学生”,父亲眼中的“大难题”。为了生计,他摆过摊、开过饮食店,卖过家电,兜兜转转多年,却终究没能做成一番事业。2006年,电视上的一期致富经节目,让他了解到黄粉虫养殖前景效益可观。随后,他多次前往山东、河北悉心考察学习,并于2007年8月着手养虫,成了甘肃“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