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经黄河水里的财富_致富经黄河水里的财富_致富经黄河水里的财富

沾化盐碱地里长出的致富果——

又是一年冬枣甜

本报记者 康 朴

眼下,正是冬枣成熟的季节。

脆甜可口的冬枣,不仅中国人爱吃,在海外也颇受欢迎。前不久,4万斤冬枣从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大高镇玉华果蔬进出口公司坐上货车前往青岛港,随后转乘货轮,驶向荷兰。这是沾化冬枣首次销往欧洲。此前,沾化冬枣已进入美国、加拿大、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市场。

致富经黄河水里的财富_致富经黄河水里的财富_致富经黄河水里的财富

沾化区玉华果蔬进出口有限公司的车间内,工人正在分拣冬枣。

“今年已经拿到2000吨的海外订单,每天有十几辆货车从公司装货出发。”玉华果蔬进出口公司总经理牟新安说,“这几天很多客户还在追加订货。”

沾化是中国冬枣主产区之一。这里地处黄河下游,多盐碱地,一度“种一葫芦收不了半瓢”。偏偏这地里长出的冬枣,营养物质丰富,口感独特。当地把冬枣作为富民产业来抓,种植规模快速增加,在市场上闯出了品牌,还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从56棵到30万亩

在乡间公路上穿行,碧野千顷,万树叠翠,沉甸甸的冬枣压弯了枝头。成熟的冬枣,黄绿色逐渐被赭红点染,像女娃羞红了脸蛋,美丽又可爱。

丰收时节,记者来到冬枣主产区沾化采访。道路两旁冬枣专业合作社、冬枣专卖、冬枣包装、冬枣苗木的门市随处可见,黑色的包装箱整齐堆叠在街边……这里的一切都和冬枣有关。到了下洼镇,车水马龙,各地客商像候鸟般从四面八方赶来,这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致富经黄河水里的财富_致富经黄河水里的财富_致富经黄河水里的财富

冬枣大丰收,枣农喜笑颜开。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沾化区委宣传部供图

“下洼是沾化冬枣的原产地和主产区。”下洼镇党委书记魏书柱说,“家家户户种冬枣。”

这话并不夸张:全镇耕地10.3万亩,种植冬枣9.8万亩,种植面积占沾化区冬枣种植面积的近1/3。在整个沾化,冬枣种植面积为30万亩,今年产量达5.7亿斤,产值超50亿元。

小小冬枣,已成为富民大产业。而最初,冬枣只是散落在农家庭院里兀自生长。

故事要从1984年说起,那时的沾化区还是沾化县。全国林业普查中,技术人员在某个农家庭院发现一种枣树,不仅树形好看,果实品质也属上乘,但当时全县仅有56棵。

“俺们下洼镇就有20多棵,其中最老的一棵树龄超过600年。”70岁的沾化冬枣研究所所长于洪长精神矍铄,和冬枣打了一辈子交道。

56棵老枣树的发现,引起了县委、县政府和林果专家的重视。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这种当地独有的果品,如果作为产业发展起来,市场前景一定不错。

然而,要把农家庭院里的几棵“稀罕树”发展成一项富民产业,谈何容易。对千百年来习惯种粮种棉的沾化农民来说,繁育技术像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冬枣树生长秉性特殊,十分娇贵,不像一般枣树那样插枝就活、衍苗就生,需要精心养护。用一位老枣农的话说:“得像照顾子女一样照顾冬枣树,丝毫马虎不得。”

政府站了出来。从发现优质品种,到组织科研力量攻关苗木繁育,从建起全国第一家以嫁接法繁育冬枣树的苗圃到大面积推广、吹响产业化号角,足足用了9年。

壮大一个产业,比技术问题更难的,是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广繁育和养护技术、建立和完善营销网络、推动产品更新换代……一茬接着一茬干,56棵沾化冬枣树开枝散叶,终于繁育成30万亩的致富果。

“冬枣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如今已成为我们的支柱产业,沾化冬枣也成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我们最亮丽的一张县域经济名片!”沾化区委书记袁志勇说。

田间地头有能人

30万亩枣园,谁家的冬枣最好吃?

每年冬枣成熟时,沾化有个保留节目——评“枣王”,这一传统已延续16年。经过乡镇(街道)初选,今年共有80名枣农进入决赛,分别角逐原生态冬枣“枣王”和“沾冬二号”“枣王”。

想评上“枣王”不容易。“经过16年的评审,机制已经比较完善,前期统一采集样果,并进行食品安全监测,再编号盲审。”评审专家之一李福友介绍。

致富经黄河水里的财富_致富经黄河水里的财富_致富经黄河水里的财富

在第十六届沾化冬枣枣王争霸赛上,评委正给冬枣打分。

决赛中,冬枣的果形、色泽、口感,从里到外都要比一番,还要用专业仪器检测硬度和糖度。“前10名差距很小,实力接近,‘枣王’越来越‘卷’了。”李福友说。

“枣王”有多“卷”?记者慕名来到黄升镇大姜村枣农姜竹廷的枣园。姜竹廷在区里是个名人,他种的冬枣,曾参加过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拿了优质果品大赛银奖。

枣园边上狭窄的水泥路停了不少车。大棚里,姜竹廷正和老伴在树陇间忙着采摘。

“你猜,我这1斤冬枣卖多少钱?”68岁的姜竹廷问记者。

几元到十几元不等,记者此前在市场了解过。没等回答,老姜自己交了底:“我这是‘沾冬二号’,新品种,50元1斤,这种套了无纺布袋的100元1斤,还不愁卖!”看着记者惊讶的神情,老姜笑得更欢了,“拿银奖的就是这种套无纺布袋的冬枣。你尝尝!挑半红的,口感更好!”

吃一颗,果然皮薄肉脆、细嫩多汁、酸甜可口。

“这么好吃。怎么种的?”记者问。

“根是母亲,果是孩子,母亲身体结实,孩子就长得好。”中医出身的姜竹廷有一套自己的种植理念,“俺这盐碱地多,想让枣树长好,先得种草、施肥改善土壤结构,这叫‘养地种草,绿色环保,青蛙遍地跑,到处呱呱叫’。”

滴灌管道、喷淋设备、黏虫板、杀虫灯、诱虫罐、无纺布袋……“‘沾冬二号’比老品种金贵,怕热怕冷,怕涝怕旱,很难管理。”姜竹廷说,“养种普通的冬枣树,像照顾子女;养种‘沾冬二号’,得像疼孙子。”

姜竹廷也走过弯路。“10多年前刚开始的时候,忙活一年下来,只挣了10元钱,很心酸。”他回忆说,“县里、镇上聘请专业人才精准指导,又给升级品种、补贴改建大棚,这才走上正轨,现在我的6亩枣园一年能收四五十万元。”

姜竹廷现在已是高级农艺师,带的好几个徒弟也成了种枣能手。姜竹廷这样的“土专家”“田秀才”,如今成了这片土地上冬枣产业兴旺的重要力量。

黄升镇大新村村民纪秀梅今年拿了“枣王”称号。这几年,她还忙着另一件事——培育新品种。记者在她的枣园见到几棵新品种的冬枣树,叶子比“沾冬二号”更细,果更大,形似蟠桃。“单果重五六十克,最重的有200多克。”纪秀梅说。

致富经黄河水里的财富_致富经黄河水里的财富_致富经黄河水里的财富

枣农纪秀梅培育的冬枣新品种。本报记者 康 朴摄

这个品种被山东省农科院专家暂时命名为“鲁蟠一号”。2010年,它被眼尖心细的纪秀梅在自家近20亩枣园里发现时,只是一个嫩芽。于是,纪秀梅给嫩芽系了根红绳,耐心等待、观察。

两年后,结果6颗,形状与其他品种比,大不相同。纪秀梅很欣喜,着手嫁接、精心养护。“现在已经培育了200多棵,产量比较稳定,准备把它分享给更多枣农。”纪秀梅说。

种枣不看天

产业振兴不仅有土办法,也有新科技。

走进沾化冬枣研究所智能阳光温室,一块大屏幕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时间、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数据实时显示。

“我们配备了全自动化智能设备,应用物联网、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技术,打造‘1+3+7+N’冬枣高效栽培模式。”于洪长解释道,这种模式就是部署1套智慧冬枣一体化管控平台,对冬枣全种植过程的苗情、生长环境实时监测,对棚内温度、湿度、光照进行调控;制定3种农资管理方式,通过手机远超控制、设备自动控制、算法智慧控制,应对冬枣生长不同阶段对环境需求的差异;采集棚内7种环境指标,全方位实时监测冬枣生长状态;研究冬枣生长的N个指标组合,实现冬枣高效栽培。

这套智能化栽培模式,已经走出试验田。

在下洼镇西孙村村民丁太平的大棚里,种植“沾冬二号”所需要的视频监控、气象监测、虫情监测、土壤监测、水肥一体化监测、棚内环境监测等智慧物联网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可以随时掌握棚内温度和土壤湿度,需要浇水、施肥了,智能设备会及时提醒,缺什么补什么。”丁太平说,“这都是专家经过论证定下的方案,比靠自己摸索更科学。”

在沾化冬枣研究所,于洪长还建了冬暖式大棚、棉被延熟棚、钢架春棚、普通防雨棚等,探索不同的种植模式。现在,沾化冬枣从7月中旬至11月中旬均可成熟,加上3个月冷藏保鲜期,每年冬枣鲜食时间长达8个月,改变了“看天吃饭”的局面。

一个产业的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加强配套体系建设。从“单一卖枣”到“全身变宝”,在冬枣研究所展厅,冬枣花蜜、冬枣原浆酒、冬枣芽茶、冻干冬枣、枣木雕刻、冬枣盆景等产品琳琅满目。一颗小小的冬枣,实现了从种植向食品加工、生态旅游等领域的延伸拓展。

科技傍身的冬枣,配上逐渐完善的产业体系,让枣农看到了更好前景。袁志勇表示,科技研发和品牌培育是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继续培植龙头重点企业,拉长产业链,建立完善的产业生态圈,让沾化冬枣成为一张更有特色的当地名片。

记者从冬枣研究所出来时,经过那棵有600年树龄的沾化冬枣“嫡祖树”,只见其枝繁叶茂、琼珠串串,生命力依旧旺盛,一如这片热土和这片土地上勤劳的人民。

(贾海宁参与采写)

一颗冬枣里的致富经

张一琪

一颗小冬枣,做成一个大产业,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把冬枣的致富经念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正在收获中的冬枣,不仅吃起来甜,也让枣农的生活过得甜。

回顾沾化冬枣的种植历史,因地制宜制定政策、科技指导种植、枣农的辛勤劳作等因素叠加在一起,造就了现在种植规模达30万亩、年产值超50亿元的产业。从沾化冬枣的致富经中可以得到很多启迪。

沾化多盐碱地,种粮条件差,但种冬枣十分合适。当年县委、县政府制定各项政策,涉及种植、育种、产业等多个方面,甚至将冬枣树确立为沾化的“县树”……正是持之以恒的政策鼓励和扶持,让沾化冬枣名声大噪,现在还远销海外。可见,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综合施策,不盲目跟风、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匆忙上项目,最后可能“水土不服”,浪费宝贵资源。

自古以来,农业看天吃饭。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自然因素对农业的影响逐渐减小。沾化冬枣的种植越来越多地采用智慧农业技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实时监测冬枣的生长过程。缺水能报警,手机一键浇水;缺肥会提醒,电脑操控施肥……农业科技给冬枣当起了“保姆”,全天候悉心照料。同样,科技还不断运用在培育新品种上,冬枣种植耗费人力物力,还不易成活、结果。但在农业科技助力之下,冬枣依靠嫁接等技术,果实质量越来越高,种植难度不断降低,规模化种植更加容易。

乡村产业发展关键在人。农民辛勤劳作,才能换来丰收,农业和农村才能向前发展。沾化冬枣能够闯出名堂,创立品牌,离不开广大枣农的辛苦付出。每年沾化都要评“枣王”,这不仅展现出沾化冬枣的品牌效应,更是对枣农一年辛苦劳作的褒奖。一颗颗果形饱满、果色好看、果实甜脆的冬枣,凝结着枣农的汗水,也意味着枣农将有不错的收入。现在,枣农还参与培育新品种,让冬枣质量再上新台阶。在推动产业兴旺的过程中,要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农民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主体,这样产业发展才可持续。

沾化的冬枣产业不满足于此,致富经还要朝着延长产业链继续念下去。乡村是一片希望的田野,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乡村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致富经,奏响产业兴旺的新乐章。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11月13日 11版)

传稿|王怡涵

投稿邮箱|zys7189@yt.shangdong.cn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