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振兴杂志/中国乡村振兴网记者 王健任)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围场县)地处内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的过渡带,为阴山山脉、大兴安岭山脉的尾部与燕山山脉的结合部,县域内山青水绿、牧草丰美。长期以来,畜牧业在围场农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脱贫攻坚期间,围场县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肉牛养殖业发展迅速,成为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兴业致富的有效路径。
创新经营模式,让农户紧紧嵌入产业链上
在围场县哈里哈乡哈里哈村,村民刘艳彬已经尝到了养牛的“甜头”。2018年10月30日,他从县新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承包了基础母牛10头。刘艳彬告诉记者:“前几年牛价高,每头牛犊能卖到15000元左右,我有10头牛,刨除每头牛每年1400元的租金,每年可以净挣5万多,好的时候能挣差不多7万元。”
围场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王树国告诉记者,围场肉牛养殖产业发展曾经面临“三缺”困难——缺资本、缺技术、缺市场。新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于2015年成立后,有效整合了农村资源,粘合了农村农民与现代市场,高效组织了农村劳动力、激发了农民内生动力、释放了产业发展潜能。
为适应围场多样化的农户家庭劳动力状况,新瑞农业开创了多种新型生产经营模式:“投母收犊”——将优质母牛按照低于市场价格5%的标准销售给合作社和脱贫户,并进行全程技术指导,按照高于市场价格5%的标准回收牛犊;“入企就业”——将40%以上岗位优先向有劳动能力的脱贫农户开放;“寄养托管”——将优质母牛卖给有一定资金但无劳动能力的农户,采取寄养托管的方式由公司统一寄养,牛犊成年出栏后分红。
王树国表示,“投母收犊”吸引了一批有劳动能力和技能的农户通过自主散养扩大经营规模,提升效率;“入企就业”稳定吸收了一批劳动时间相对灵活的农民增收,增长技能;“寄养托管”解决了一批无劳动能力或弱劳动能力的农民保收的问题。新瑞农业形式多样的经营,将围场家庭状况千差万别的农户农民连结为一个整体,农村劳动力和资源得到了有效组织。
2018年,新瑞农业牵头成立农牧业种养加产业联合体、2个养殖合作社,同时又开创新的经营模式:“份养自繁”模式——将优质母牛采取份养的方式发放给合作社和脱贫户饲养,每头份养的母牛2年内偿还2头优质公牛犊,公司对所生产的其余牛犊按照高于市场价格5%标准进行回收,2年后所份养母牛归脱贫户所有并由企业持续回收牛犊,扶持有生产意愿但无资金投入能力的农户长效增收;“三方受益”模式——采取“农户资产入股、合作社统一经营、公司高价回收”模式,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三方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一批专业养殖合作社。
王树国告诉记者,“投母收犊”“份养自繁”等模式,事实上是新瑞农业将资产经营权交付到了农户手中,并在技术、营销等方面给予专业、开放的支持。对于农民来说,一方面是得到了牛,另一方面则是相对稳定的收益。
提升养殖技术,让产业发展高质高效
过去,由于散养肉牛品种良莠不齐,缺乏生产标准和认证资质,农户饲养的肉牛往往卖不出好价钱。新瑞农业在高效率组织整合生产资源的同时,引进、培育优良种牛,延伸生产加工链条,极大地提高了肉牛产品附加值。“价格高、行情稳”成了新瑞农业的标签,进一步坚定了关联农户养殖高质量肉牛的信心。
打造金字招牌——依托哈里哈镇丰富的天然牧场与饲草资源,新瑞农业以平凉红牛、黑毛和牛及安格斯牛为基础,利用三元杂交和分子育种技术培育适合围场地区养殖的“塞罕坝黑牛”,填补国内本土高端肉牛品种空白,打造出国内特有的“高端肉牛种源繁育基地”及“高端牛肉”生产基地,树立“塞罕坝黑牛”和“塞罕坝牛肉”品牌形象。
擦亮绿色底色——新瑞农业以哈里哈良种繁育场为中心,采用专用饲料配方,所有饲料原料由周边农田及草场供应,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牛粪发酵后有机还田,实现种养业循环发展,从牛场良种繁育、育肥、生产有机肥、改良土壤、种植农作物、有机原料加工喂牛、优质牛肉产品,实现了从田园到餐桌的可追溯,形成了肉牛产业发展标准化、信息化、可追溯化发展模式,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农业产业链已跃然眼前。
王树国告诉记者,目前,新瑞农业合作社吸引了围场1520 户脱贫户、201个养殖大户参加,出租份养基础母牛4006头,合作农户每租养一头基础母牛年盈利4000余元,累计带动合作农户盈利5000万元,带动脱贫户就业500余人。
2021年12月24日,克勒沟镇狍子沟村村民肖洪全从新瑞农业承包基础母牛37头,这37头基础母牛进行过胚胎移植,腹中牛犊为纯血和牛。他告诉记者,每头牛年租金3000元,小和牛出生后6月龄公司回收,每头不低于12000元。“37头母牛,除去草料、人工等费用,这两年我养牛每年都能净赚十多万元。”肖洪全高兴地说。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