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汪洙在《神童诗·四喜》中提到,人生四大喜乃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2019年,青海省大通县马场村的脱贫户杨寿德迎来人生一大喜事:娶妻。订婚、挑日子、迎娶……流程繁琐而复杂,但45岁的杨寿德幸福享受着。
杨寿德说,由于小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长大后走路拐棍不离手,加上他所在的马场村是大通县出了名的贫困村,自己从未想过能娶上媳妇。“没想到的是,从2015年开始,在金融机构和政府的帮助下,我通过养牛脱贫,走向富裕,现在还能娶妻,美好的生活才刚刚开始。”他笑呵呵的说。
杨寿德只是大通县脱贫攻坚战成果的一个缩影。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2002年,大通县被确定为国家贫困县,全县被确定贫困村116个,贫困人口7999户,28373人。截至2018年末,未脱贫19户55人,2019年初,经青海省交叉验收和第三方评估检查验收,大通县通过了贫困县“摘帽”验收。
杨寿德的娶妻路
马场村地处青山乡,全乡耕地总面积为5.3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为3.15亩,历年来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靠种植小麦、青稞、蚕豆、马铃薯、燕麦、油菜等农作物生活,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农业和畜牧业。
由于马场村地处大通县脑山深处,西邻宝库乡,南邻多林镇和城关镇,海拔2860米,距大通县城30公里,自然条件限制、地理位置偏远等原因,使其成了大通县的贫困地区,之前,全村398户中148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我们这里的农民真的没有什么依靠,一些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剩余在家务农的村民收入主要来源是当地的农作物,还要看天收成,一年到头也存不了几个钱,即便是村里的正常男性也难有多余的钱娶老婆,更何况我身体有些问题,娶妻是一种奢求。”杨寿德称。
然而,事情在2015年发生了转机。农业银行大通县支行客户经理在走访马场村时,来到了杨寿德的家里,在了解了杨寿德的情况后,向他介绍了农行贷款政策,经过申请,农行向杨寿德批复了5万元的“三农惠民贷”财政贴息贷款。
拿到贷款后,杨寿德劲头十足,由于当时母牛价格较低,他一口气购置了7头。到了2016年年底,杨寿德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实现盈利1万多元,栏杆里还有27头牛。随后,杨寿德决定扩大发展,成立了“大通辉达养殖专业合作社”,并用争取到的西宁市财政局农牧处财政项目补助款,建了合作社牛棚,2017年,牛肉价格上涨,当年就盈利8.2万元,实现了脱贫。
随着养牛专业合作社规模的不断扩大,杨寿德在2018年再次从农行大通县支行申请并获得了40万元的“三农惠民贷”,用于扩大再生产,当年的净利润就达到18万元。
“预计今年养牛的净利润有20万元。去年我流转了320亩地,今年又流转了170亩地,用来种植饲料,相比于其他养牛场,我的合作社原料成本比较低,加上今年牛肉价格比去年还稍高,净利润比去年还有增长。”杨寿德乐呵呵的告诉记者。
杨寿德说,现在他的合作社有封闭式畜舍两栋共840平方米,饲料储存棚440平方米,4头藏牦牛,38头青海本地牛,近期又从农业银行贷款了60万元,准备继续买牛。
共奔富裕路
杨寿德的致富离不开农行大通支行的支持。几年前,农行大通支行制定了《大通支行精准扶贫金融服务方案》,具体规划精准扶贫措施,组建工作团队,走村串户开展摸底调查和金融扶贫政策、产品的培训宣传活动。
“我们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贫困人口,加大信贷投放。近三年累计发放精准扶贫贷款11.33亿元,贷款余额4.58亿元,累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89人,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贷款200笔。”农行大通支行行长郑玉凤称。
为引入政府增信,打好金融扶贫牌,切实解决农牧民融资难、融资贵、担保难的问题,农行青海省分行与西宁市政府于2015年联合实施“金穗服务惠万家”工程,创新推出“三农惠民农户贷”和“三农惠民产业贷”,以“政府主导、金融支撑、风险补偿、产业推动、财政贴息、惠及民生”为原则,以“政府增信、农行放贷、利率优惠、财政贴息”的形式,为农牧民提供免费担保,并实行基准利率、零利息,重点扶持种植、养殖、农副产品收购、加工等产业。
农行大通支行与当地县财政局对接,2015年底率先在西宁市四区三县中首家启动了“金穗服务惠万家”工程。截至目前,累计发放“三农惠民贷”5.15亿元,带动贫困人口379人。同时,与青海省农牧业信贷担保公司大通分公司开展业务合作,进一步拓展农牧户及专业合作社融资渠道。
精准扶贫需要产业带动,依托产业带动,放大精准扶贫效应。郑玉凤称,加大产业信贷投放力度,农行大通支行支持优质龙头企业及其上下游小微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与扶贫局签署产业扶贫协议,向青海可可西里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等多个企业累计发放产业扶贫贷款9.31亿元,余额3.86亿元,带动贫困人口510人。
银行的助力下,杨寿德脱贫、建立合作社,致富不忘惠乡里,杨寿德主动吸纳村里的贫困户加入合作社,以入股或雇佣的方式增加他们的收入,带动建档立卡户40户。“年轻人到合作社工作,日薪120元,45-55岁的人日薪为80元~100元。”杨寿德告诉记者。
对于今后的发展,杨寿德说,现在小日子过得不错,也有了照顾别人的能力,家乡脱贫是第一步,要和乡亲们共同致富,建设新农村。也希望银行继续提供帮助,他的合作社要办成全县前三名的养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