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耳熟能详的古诗刻画的是农民朋友耕种的辛苦状态。而要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让农民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条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
近年来,在一些农村,一批掌握科技知识的农民成为了当地的能人。他们让农业生产有了更多的“科技范儿”。
李新玲是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马王村的一位农民,这位当地第一位植保无人机女飞手,在很多村民的眼里,可是村里能够使用高科技产品的能人。
春季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时节。不一会儿,李新玲就操作着无人机轻松完成了几十亩地的植保作业。
李新玲说:“20亩,几分钟就喷完了。”
别看李新玲话语里透露着轻松,可就在几年前,光是喷洒农药这一环节,就曾经让她叫苦不迭。
李新玲说:“每次在农田打药的时候我就很犯愁,一下午两个人才打了不到20亩地,要连续打几个下午才能把这些地打完。一桶几十斤,一下午背了十几桶真的吃不消,晚上躺在床上都不想动。”
村里不少人都在外边打工,请人帮忙不容易,光靠夫妻俩,忙起来时真有些力不从心。承包这100亩地,本想着靠着规模化种植多赚些钱,但两口子忙活一年,收入却也是一般。
而随着我国农村规模化种植的发展,李新玲的困境在不少农村也都存在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已不符合农村的现状和时代发展的趋势。
农业农村部人事司人才工作处处长回文广说:“传统靠劳动密集型的、靠小农户,一家一户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已经很难达到新时代的‘三农’工作,特别是农业农村工作要求,所以必须要聚焦广大农业农村的农业劳动从业者,来培养一批具备现代农业知识的乡村本土人才。”
截至2020年底,我国耕地经营权流转面积达5.32亿亩,占到了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34%。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规模化种植户对于自动化、智能化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也正是在李新玲因为种地辛苦而一筹莫展的时候。一次偶然,她见到了科技给传统生产方式带来的改变。
李新玲说:“邻村有一个种地大户,从外面叫了一个无人机给农田打药。我和我老公就在想,这么小的一个东西很神奇,那么多的药一会儿就打完了,效率挺高。”
短短的十几分钟,就能够完成以前几天才能完成的农药喷洒。这一次的新发现,让李新玲感受到了现代科技的力量。就在这时,县里也开始组织无人机公司来给农户进行培训,让更多农户享受科技带来的红利。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毛海艳说:“技能培训,包括机械操作培训和病虫害防治的技术培训。解决当前农村社会农业劳动力不足,还有一些农户,掌握农业基本的生产科技知识不是很全面的现状。”
近年来,围绕着提升农民的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很多地方的农业部门也开展了不同类型的农业现代化培训课程。李新玲也报名参加了培训班,经过专业的培训,她掌握了植保无人机的操作技巧。当地政府还帮她申请了购买无人机所需要的贷款。经过了多方努力,2018年底,李新玲购买了无人机,成为了村里第一位女飞手。
一段时间下来,李新玲轻松了不少,更重要的是,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不仅效率高,喷洒也更为均匀,种田的效益提高了不少。李新玲一家的变化让附近不少种田大户都看在眼里。慢慢的,他们也开始请李新玲来做无人机植保,让李新玲开心的是,她不仅帮助了别人,自己也有了更多的收入。
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让科技走进田间地头,让农民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运用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尤为重要。在2022年02月发布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还提到,要“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研究所教授朱启臻说:“乡村振兴里面,人才振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而人才振兴包括把现有的农民培养成为高素质农民,高素质农民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懂科学技术。”
掌握科技知识的农民更多了,可以有效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覆盖面,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大有裨益。而培养熟知本土情况的“土专家”“田秀才”也可以因地制宜,让乡村的发展更有特色、更加科学。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绿康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佟福兴是当地的蘑菇专家。有了他的指导,种植户遇到的难题迎刃而解。佟福兴是当地研究菌菇种植的一名行家,现场对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已经成为他日常的工作。
其实,和当地的蘑菇种植户一样,佟福兴并非科班出身,他也是东营市利津县的一位农民。要说起他与蘑菇结缘,这还是在多年前,佟福兴被报纸上的一则食用菌技术培训信息所吸引,于是他便报名参加了培训班。
佟福兴说:“掌握了一些食用菌知识,怎么能种出比较理想的、产量高的红红火火的出菇场面,一直就在琢磨这些东西。”
就这样,一点点探索,佟福兴的蘑菇越种越好,他也成为了当地有名的蘑菇种植能手。就是在这时,他发现很多外地购买的菌种并不完全适合当地种植。
佟福兴说:“有些品种虽然引进来了,不适合这个地方出菇。我就琢磨着,个人搞研发,选出适合当地气候的一些新品种,这样就能更好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佟福兴想要做品种研发,因地制宜选育出适合于当地种植的蘑菇品种,可是,缺乏场地和经费是他面临的首要难题。了解到佟福兴的想法之后,当地政府决定全力支持他发展蘑菇产业。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北宋镇党委委员牛青说:“我们积极协调为他提供30亩土地,建设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他有资金缺口,又积极协调银行,为他提供了35万元的贴息贷款。”
有了这些支持,佟福兴购买了仪器,建起了大棚,开始了自己的试验。通过不断研究,几年下来,佟福兴攻克了很多的难题,也研发选育出了不少适合于当地的食用菌、药用菌新品种。由于取得了一系列实用性的研究成果,2022年1月10日,佟福兴还被评为山东省首批农民正高级农艺师。
截至目前,山东具有高中初级职称的高素质农民已有6000多人。而这得益于2019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关于深化农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在意见中提出“畅通评价渠道。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等制约,创造便利条件,畅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生产经营主体中农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申报渠道”。
有了正高级农艺师的职称,不仅让佟福兴更有了干劲,也让他有了更多可以利用的资源,佟福兴还与当地农科院开展合作,进行着新品种的开发试验。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由他牵头成立的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食用菌研究所,现在已发展带动生产基地5个,辐射带动种植户1000多户。
像佟福兴这样,在我国农村地区有着不少懂技术的“土专家”“田秀才”,他们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朱启臻说:“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就在从事农业生产。他们最清楚农业生产问题是什么问题、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对农民受益最大。他们一旦掌握了科学技术的研发、应用,对实际问题解决起来更有针对性。”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就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素质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建设一支懂科技、高素质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回文广说:“我们启动实施了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项目,预计每年为每个县培育十名左右的‘头雁’,用五年时间在全国培育规模达到十万人的‘头雁’队伍,辐射带动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形成‘雁阵’,有效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
中国是农业大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意义重大。除了节目中提到的“头雁”项目,今年国家还启动了“神农英才”计划,聚焦农业关键技术领域,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助力打造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农业创新驱动发展。把更多科学技术知识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农民面前,我们才能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