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王林林被纳入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镇穆庄村的贫困户档案,那年他36岁。在此之前,由于遭遇车祸,王林林右手臂截肢,致使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窘境。然而,在被纳入贫困户之后,仅仅过去了一年,王林林不仅成功脱贫,还成了村里的脱贫带头人。
用了3年时间
1月8日,在王林林的种植大棚里,茄子植株比一般成年女性还要高,一溜几个大棚里都结满了茄子。王琳琳说,冬季里大棚茄子每过十几天就可以采摘一次,然后会有徐州那边的菜商来收购。
“2014年,我们当地政府号召农业种植,就想着自己也试一试,就去调查市场,发现茄子种植还是挺好的,我就把自家的5亩地拿出两亩来种茄子。”王林林说,搞特色种植和反季种植,搭建种植大棚必不可少,可他连建大棚的钱也凑不起来。村干部知道后,帮他找到镇扶贫办、残联、社保等部门,在富民惠农政策下,帮其凑足了费用,这才有了他的第一个茄子大棚。
“茄子是木本植物,对于我的情况来说,种植过程中一只手单独操作也是可行的。同时,茄子的种植全程管理需要10个月,但采摘期却能达到8个月,这对经营市场来说,可以保障货源。”王林林说,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自己才一门心思种茄子。
可勤奋和好想法并不代表一帆风顺。由于种植技术不到位,王林林的茄苗发芽时生长得并不好。没办法,哪里不懂学哪里,在不断求学以及农业种植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王林林用三年的时间才慢慢摸索出茄子的种植之道。
可就在茄子喜获丰收后,销售的问题又摆在了他的面前。如果摊位零售,那相较茄子的生长速度来说实在太慢了,于是,王林林主动找到镇驻地的4家专业蔬菜店,与店老板签订了订购协议。
解决了销售路子,王林林也收获了第一桶金,仅第一年种植的2亩茄子,就给他带来了10万元的毛收入。
现在,王林林又通过土地流转,种植规模扩大到了30亩,并有了固定的销售渠道,年收入接近20万元。同时,还带动当地不少80后“庄户人”一同致富。
赚取“第一桶金”
种植面积逐渐扩大
有了“第一桶金”,王林林开始不满足于两亩地的大棚种植。
2015年,王林林向家人提出扩大种植规模,将父母和兄弟的土地全部整合起来,一起搞种植。这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地里全种蔬菜不种粮食,如果种不好,一大家人吃什么?”但是经过王林林的劝说,家人勉强同意拿出一半的土地给他搞种植,种植规模也由两亩扩大到了15亩。
自己是脱贫致富了,但王林林觉得,好事应该大家一起做,凭着自己的技术带领大家一起搞种植。为此,在发动完家人参与到他的“种植计划”里后,王林林又到周边村庄给家庭困难的贫困户做工作,并且表示愿意拿出自己的积蓄给大家作铺底资金,免费为大家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让他们一起做大棚茄子种植。
1月8日,村民王为涛正在自家大棚里给茄子点花。他说,如果不是王林林在前面蹚好了道,自己可能还在想着去外面打工,也不会有现在的4个大棚,每年20万元左右的毛收入。“不用出门就能在家门口致富,还能照顾老小,辛苦是辛苦点,但是日子过得有盼头。”王为涛说道。
成立合作社
成脱贫“领头雁”
在看到王林林的努力和他的成功后,有17户家庭开始跟着他一起干,其中有7户贫困户,但很多家庭根本负担不了这搭建大棚的成本。于是,王林林拿出家中积攒的10万块钱,可这仍是杯水车薪。
凭借着对富农惠农政策的了解,王林林想出成立合作社,利用家里的大棚担保贷款,加上相关部门的帮助,让17户家庭顺利搭建起了大棚。
如今,王林林的合作社已发展农户46户,其中含建档立卡贫困户27户,种植面积已达到500余亩,每户年均收入约10万元,有效带动了周边群众脱贫致富,成为了当地脱贫“领头雁”。
“什么都怕学,种地也是一门学问。”也正是依靠着这股劲,王林林实现了带头脱贫,并立志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带领周围困难群众摆脱贫困,让他在当地成为一名优秀的新型农民。对于合作社今后的发展,王林林有着自己的规划。他说,乡亲们的信任大大出乎他的意料,这将鞭策他更要加倍认真工作,带领大家走上富裕之路,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韩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