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萍王兆锋王长新杨玉德

地还是那块地,水还是那片水,可茌平县肖庄镇小高村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年多时间,在这个省定贫困村,原本贫瘠的土地如今长出了源源不断的财富,引起聊城市各界的关注。

9月5日,村民高丕江高兴地对记者说:“多亏了茌平县财政局派驻肖庄镇小高村的领导,为俺们出主意,想办法,把不长庄稼的沙土地盘活了,大户搞种植养殖,俺们入股分红、打工,实现了俺多年祈盼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

扶志富脑拔“穷根”

“自己干的轰轰烈烈,群众反应冷冷清清,千方百计争取到的脱贫致富项目到了村上,群众却反应平平,兴趣不大。”对于驻村工作的第一书记而言,这是最头疼的事情。在小高村第一书记杨玉德看来,要想群众从本质上脱贫,干部首先得转变工作思路,不能一味的强迫群众去接受不愿意接受的事物,应该从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入手,群众思想观念转变了,一切都将会变得水到渠成。

对此,杨玉德所在的茌平县财政局扶贫工作组,把励志教育作为精准扶贫的“总开关”,不断利用村组干部会、全体党员会、座谈交流会等载体,对村民宣讲党的惠民政策,多次组织部分干部、群众到北京农博会、寿光菜博会、聊城精准扶贫示范村等地进行考察学习,使他们增强改变现状、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为帮助村民掌握更多的就业、创业技能,扶贫工作组还调动内部资源,为村里配备计算机等设备,建起科技图书屋,有针对性地为扶持对象开展实用技能培训,让他们真正掌握一技之长。

为找准技术能人优势与精准扶贫的契合点,引导发挥本村技术能人优势扶贫。

村民高吉伦有养羊的经验和技术,但缺乏资金,无法形成规模,于是,工作组便采用“龙头+农户”的经营扶贫模式,变“资金到户”为“效益到户”,上马了“送羊”滚动扶贫项目,利用有限的扶贫资金,为每个贫困户送去3只种羊。贫困户以“扶贫羊”入股“托管”的方式,让高吉伦这个“龙头”当专职“保姆”,由他统一技术、统一饲料、统一喂养、统一防疫、统一出售,每年除至少给每个贫困户600元“托管”增收外,根据收益再按比例分红。既让高吉伦实现了规模养羊梦,又使其他贫困群众不养羊也能挣羊钱。

让沉睡资源活起来

小高村地处黄河故道,三面环沙,土地瘠薄,种植单一,靠天吃饭,收入很少,特别是遇上旱年,连种子都收不回来。直到2015年全村110户、289人,仍有贫困户52户、137人。

如今,小高村村民对土地有了更多的憧憬。他们流转给合作社的土地上,现在种上了无公害韭菜、地瓜、中药材,有的还建起了肉兔繁育基地、养猪场,过去兔子不拉屎的土地已成为小高村村民的“摇钱树”。

“过去各自为战的种地方式不行了,应该把土地集中起来,交给一个人或一家企业来经营。”茌平县财政局派驻肖庄镇小高村扶贫工作组组长董建忠说。他们经过深入细致的摸底排查,入户了解,针对承包地效益低不愿种、生产条件差不能种、青壮劳力少无力种等现状,征得全体村民同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村民为主体,采取以“出资多元化、要素股份化、发展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管理规范化、运作市场化”为核心的土地经营权入股模式,引导村民以租赁、转包、入股、互换、转让等形式,转出土地经营权和使用权。

为打消群众顾虑,小高村村民流转的土地统一交给村集体,村集体注册成立了茌平瑞鑫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每亩850斤小麦的价格共流转农户土地370亩,其中130亩种植韭菜,年产100万斤,可增收200万元;种植商薯120亩、中药材白术120亩,可增收50万元。入股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户平日也可参与管理和劳作,务工收入每人每天40元以上,技术活的报酬更高。

此外,小高村村民还通过为嘉实牧业、蓬园养猪场等企业流转土地,不仅可以每年收租金,还像工人一样在合作社或企业打工挣薪金,年底还能领到一笔分红款。一样的土地,挣三份钱,这在以前他们想都不敢想。

肖庄镇党委书记赵鹏表示,过去农民增收难,难就难在传统农耕形态带来的高成本、低产出和单一的收入来源。而如今,小高村依靠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这把关键钥匙,让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由过去单一的靠种田赚钱转变为靠土地、劳力和资本赚钱的多元化发展,提高了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优化了农民收入结构,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死资产变成活资本

去年7月,县财政局扶贫工作组组长董建忠和驻小高村第一书记杨玉德一入村头就“大”了:全村110户人家,贫困户占52户,不是有病就是年龄大;村集体欠债3万多元,村委办公室穷得仅有两张桌子、三把椅子。

在肖庄镇和财政局的帮助下,第一书记杨玉德和高化金等村干部,经过多方实地考察和调研,选准了养兔和养猪的产业定位。但兴建猪场启动资金哪里来?他们又与农商银行协调,用房屋作抵押贷款,以入股分红方式参与经营,既破解了建猪场融资瓶颈,又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更激发群众的创业热情。

“这两个项目每年可为小高村村集体增加猪场承包费、兔场公益收入13万元,结束了我们集体收入空壳的历史。同时,还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60多个,人均月工资在2000元以上,为贫困户提供年集体分红收入800—1000元。”该村党支部书记高化金兴奋地说。

“引导无生产能力的贫困户利用扶贫资金入股,在入股期间不承担任何风险,每年获得分红收入,这种把分散的资金聚拢起来变成股金、变成有效资产、形成有效积累的精准扶贫模式,实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长期受益的目标,正被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所接受。”茌平县财政局局长张明介绍。

按市里扶贫政策每个贫困户有5万元的扶贫资金贷款额度,可以帮助贫困户上种养、加工等项目,不用担保和抵押,可贫困群众都怕风险不敢申请,为发挥扶贫资金贷款额度的作用,该村扶贫工作组与企业协商,让不上项目的群众,把这个扶贫资金贷款额度打包入股企业,企业与每户签订每年给予≥6%的扶贫资金贷款额度入股分红的协议,既解决了群众有扶贫资金贷款额度不会用,不敢用,又解决了企业资金困难有变相额度不能用的问题,还增加了群众收入。

为避免扶贫资金被“吃光用光”的现象发生,保证低收入农户持续稳定受益,实现财政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该村充分利用30万元的扶贫资金在村内养殖企业车间屋顶上建设了光伏发电项目,发电卖给电网公司,每年可为每个贫困户增加1000元的收入,这等于给每个贫困户发了一个“阳光存折”。

目前,村里已建起4家企业,组建起3个农业专业合作社,资金投入1500多万元。而村集体收入则跃升到20多万元,100多位村民找到月薪2000元左右的“铁饭碗”。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