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遗·出良品
农遗良品是千年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本届农遗大会召开期间,将举办农遗良品展会,届时,来自全国22个遗产地超200个农遗良品集聚青田,共同展示农遗传承与保护的转化成果、千年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
为此,在农遗大会即将召开之际,我们推出《农遗良品聚青田》系列报道,联动呈现全球农遗的“中国梯队”,推动青田农遗良品、农遗文创、农遗文旅产业加快发展。
日前,不少农遗良品
已经运送至青田!
本期继续推出
三个农遗良品
让我们一起提前了解下
这些农遗产地以及
它们特有的农遗良品吧~
山
东
“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于2018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是中国现存树龄最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具有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利用等多功能价值,是黄河流域农桑文化的代表。
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位于鲁西平原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黄河,曾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历史上,黄河主流两次流经夏津,改道后留下了30万亩沙河地,称之为“黄河故道”。古时“沙漠荒凉,不宜禾稼,人烟凋敝”。当地人民为抑制风沙、促进农业生产而植桑造林,鼎盛时期种植面积达5000多公顷,现遗存400多公顷,是中国现存树龄最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
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具有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利用等多功能价值,是黄河流域农桑文化的代表,是中国农桑文明发展的见证。
福
建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于2022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拥有1000多年的种茶饮茶历史,独创的短穗扦插法、精湛的半发酵技艺、丰富的茶树基因库、优美的茶山生态复合景观、悠久的茶文化礼俗习俗等,共同融合形成了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该系统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加速养分循环和调节小气候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为中国茶叶作出了三大历史性贡献,一是发明“半发酵”乌龙茶制作技艺,二是发现培育铁观音茶树品种,三是发明“短穗扦插”茶树繁育技术。
安溪茶农掌握诀窍、技艺纯熟,实行“茶树——林——绿肥”复合种植等自然农耕法,确保茶树栽培的最佳条件,产出优质茶叶。这些方法代代传承,确保了当地茶园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遗产地人民根据自然条件,创造了一个“山顶水源林,山腰茶中有寨、寨中有田,山脚为河流”的立体复合生态茶山景观,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安溪茶早在宋元时期通过茶叶贸易经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符号。安溪茶园的生态种植管理模式,对全球山区生态农业建设具有示范作用;茶文化传承模式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借鉴。
陕
西
“佳县古枣园”于2014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佳县古枣园被认为是最早的枣树栽培中心之一,现存1100多株千年古枣树群,其经济价值、生态功能突出,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佳县隶属陕西省,是中国的枣树原产地之一,保存着从“野生型酸枣——半栽培型酸枣——栽培型酸枣——栽培枣”的完整驯化类型和丰富种质资源。在佳县朱家洼乡泥河沟村的古枣树群落中,最大一株枣树的干周为3.41米,树龄达1400多年。
佳县十年九旱,枣树是当地百姓的“救命粮”,也是他们的“钱袋子”。同时,在植被稀疏的黄土高原和黄河沿岸的坡地上,枣树还承担了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等方面的重要功能。目前佳县红枣种植面积78万亩,品种类型46个,其中尤以油枣分布最广、最具代表性。佳县油枣果大皮薄、肉厚核小,色泽鲜红、品质优良,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佳县群众形成了一套枣粮间作、枣园管理及红枣种植和加工等方面的传统配套技术,并将红枣融于当地民俗传统文化之中。
尽情期待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吧~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