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吴雄/摄张峰
从农村到城市,再回到农村;从一个庄稼汉到一名出租车司机,再当起养羊专业户。年仅38岁的姚汉兵正值打拼事业的“壮年”,却放弃了“城里人”的生活追求,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港沿镇,去追逐那份属于自己的理想。
经过多年吃苦耐劳,姚汉兵创办的上海小姚白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已具有一定规模,建成白山羊养殖大棚2000平方米,存栏白山羊1200头,其中繁殖母羊400头,年出栏白山羊1200头左右。
背上行囊,回农村去
前不久,记者在港沿镇遇到姚汉兵时,只见他身材略显消瘦,皮肤黝黑,年纪虽不大,双目中却透露一种“风霜”。跟随他,记者来到了由他创办的上海小姚白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只见一座座白山羊养殖棚整齐排列,羊叫声不绝于耳,不时还有小羊羔从棚里“冒失”地窜出,见有人来,又撒腿就跑,一阵清脆的“咩咩”声,听得让人觉得喜洋洋。
“小羊不会跑掉吗?”记者问。“不会,羊棚特意留了小口,让小羊出来撒野。”姚汉兵一边走一边向记者介绍,“这边都是母羊,公羊拴在了那边。”看着合作社里的羊群不断发展壮大,姚汉兵满是感慨,他说,别看现在像模像样,其间的甘苦只有自己知道。
十几年前,姚汉兵和他的爱人李莉出于赚些钱,改善生活条件的想法,离开家乡来到上海市区,开起了出租车。十几年前的出租车行业可是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拥有不菲的收入。但姚汉兵并不满足,因为他不甘心一辈子就这样,在城市的喧嚣中,迷失自己最初的梦想。
在当时,出崇明要坐两个小时的轮渡,再加上城市交通体系的不完善,姚汉兵回趟家要花上一天时间。“让我感觉家好远。”姚汉兵有些默然,“要是家乡也有合适的职业,就算收入少点,我也会选择在家乡过日子。”姚汉兵坚信,总有一天他会回去,因为崇明一定会越变越好。
姚汉兵一直在等待机会。一次,姚汉兵像往常一样回老家,就在回乡的泥路上,他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芦笋,成片成片的芦笋。村民告诉姚汉兵,这可是村民的致富希望。姚汉兵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也正是那时,姚汉兵开始盘算着“回家”。
很快,姚汉兵就做出了选择。随着“三农”政策一年比一年好,港沿镇的芦笋成功叩开了市场,销量逐年攀升,村民收入也水涨船高。“汉兵,现在村里不一样了,回来吧。”家里人真挚的呼唤,唤起了姚汉兵回家的念想。走,回老家创业去。姚汉兵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选择养羊,一举多得
2008年,姚汉兵和他的爱人放弃干了十几年的出租车行业,回家乡从事农业。起初,姚汉兵并没有选择养殖崇明白山羊。
“村里村外,很多人都种上了芦笋。”姚汉兵告诉记者,他的想法和大家一样,也准备种植芦笋。不仅如此,姚汉兵所有的准备工作也都是以种植芦笋为目的。土地、有机肥、种植技术……姚汉兵回家后凭着一股冲劲,忙开了。
为了解芦笋的生长习性,姚汉兵常常到别人的芦笋地里讨教种植心得。渐渐地,遗弃在田边的芦笋秸秆引起了他的注意。姚汉兵问村民:“芦笋秸秆还有什么用吗?”村民回答:“晒干了当柴用。”“那够吗?”“哪会不够,多了去了。”姚汉兵发现,每年村里都会产生大量的芦笋秸秆,起先村民想过露天焚烧,但由于污染环境被否定,村民自家土灶又根本烧不完,在村里的边边角角,都能看到堆起的芦笋秸秆,不少已经腐烂。
姚汉兵觉得他能做点什么。可又做什么呢?
当天傍晚,姚汉兵一个人来到芦笋地,蹲坐在田埂上,呆呆地望着一株株芦笋,手中香烟烧尽烫手,才想到要丢弃。怎样才能利用芦笋秸秆?芦笋能养鸡吗?或是养鸭呢?姚汉兵心想。回家后,姚汉兵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妻子。“你说芦笋秸秆能不能养羊?”妻子的一席话令姚汉兵茅塞顿开。“对,羊要吃‘青头’,芦笋秸秆当然也可以,再说崇明白山羊不正是崇明的特色吗?可以!”
姚汉兵不种芦笋改养崇明白山羊的消息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崇明白山羊肉质鲜美,市场口碑好,经济价值高。芦笋秸秆又是天然、生态的食料,不仅能保证羊肉的品质,还能解决芦笋秸秆的出路问题。”姚汉兵向村民介绍了养羊的好处后,不少村民积极响应,开始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姚汉兵对种地不陌生,但养羊还是头一回。既然认准了方向,姚汉兵一头扎了进去。困难时刻,姚汉兵的合作社得到了政府的扶持,参加了农委的山羊高产养殖技术推广项目。除了自学养殖技术外,他还参加县里组织的科技培训。
爱上芦笋,创业成功
基地建好了,母羊也有了,姚汉兵的合作社正式开始生产。姚汉兵的老家港沿镇是华东地区芦笋种植面积最大的生产基地,每年产生的芦笋秸秆高达7000吨以上。所以,姚汉兵并不担心芦笋秸秆缺乏的问题。
然而好事多磨,姚汉兵一开始养羊,羊就给姚汉兵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羊不吃芦笋。“坏了。”姚汉兵急得双脚跳。那改用草料呢?“不可行。”姚汉兵说,崇明畜牧业发展所需要的饲草料严重不足,草食家畜不但与人争地,而且养殖成本居高不下。
“一味使用草料,成本太高,不利于合作社发展。”姚汉兵暗下决心,准备让崇明白山羊“爱”上芦笋。虽有想法,但这一次姚汉兵心里却没底,他在调查中听说在他之前有很多山羊养殖户试验过用芦笋秸秆喂羊,但是由于芦笋的独特气味,对于山羊来说适口性太差,都失败了。
姚汉兵没有放弃。他主动采样请上海农科院检测芦笋秸秆的成分,在确定其无害且营养价值极高后,坚持了要让白山羊“爱”上芦笋秸秆的想法。“羊在饿的时候,不得以也会吃芦笋秸秆,但不爱吃。”于是,姚汉兵通过更改食料配方,不断提高芦笋秸秆的比例,让羊在不知不觉中,逐渐适应芦笋秸秆的味道。最终,经过半年多的试验和探索,姚汉兵饲养的白山羊终于“爱”上了芦笋秸秆,解决了崇明白山羊规模发展中的饲草缺口问题,又解决了芦笋秸秆污染的问题,而且降低养殖成本,“变废为宝,一举多得”。
经过3年多的努力,姚汉兵的白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存栏白山羊1200头,其中繁殖母羊400头的规模种羊场。同时,姚汉兵的白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在白山羊养殖技术方面已经比较成熟,饲草料搭配、疾病防控和繁殖管理方面都非常有经验,被当地养殖户纷纷奉为样板养殖场进行效仿。农业主管部门看到了姚汉兵所做的努力,也将其作为白山羊养殖示范户,让周边养殖户来参观学习,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姚汉兵对来学习的养殖户总是毫无保留、无私帮助。
“冬天是吃羊肉的季节,合作社里最近的一批羊羔也要上市了。”姚汉兵看着羊棚说,崇明白山羊不同于外地白山羊,其成长时间约需一年,比外地羊多出四五个月,但出栏时,羊的重量却相差无几。“品质的差别,就是这样慢慢‘拉开’的。”说到这里,姚汉兵顿了顿,喃喃地开口,“回崇明,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