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
致富能手、文化能人
乡村教师、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人士等
正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体
他们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
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
是家乡人身边看得见、摸得到的
精神楷模、道德标杆、致富榜样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白古屯镇
认识几位助力文明村镇建设的“新乡贤”
1981年出生的冯迎春是土生土长的东马房村人,2001年外出工作,2011年回乡创建天津凯耀豆制品科技有限公司,将原来村里的豆制品小厂发展成天津市豆制品主要生产基地,直接带动500多户种植大豆,每户年增收近万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300多人。
走上致富路的冯迎春,始终秉承“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富”的理念,引导全村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幸福生活。他每年都拿出一定的资金帮助贫困农户采购农资,并进行统一种植管理和收购。公司招工时,冯迎春特别注重贫困家庭,每次都把他们招进到公司安排适当工作,让他们在农闲时挣一份工资补贴家用。
针对村里的一些鳏寡孤独,冯迎春都会把他们请到公司,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69岁的老党员程跃宗,老伴儿早年去世,儿女早已成家立业,平时一个人生活。冯迎春了解情况后,请他担任收发室的工作,这样既解决了日常照料问题,还能丰富业余生活。“现在每天在收发室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还能听着收音机,了解国家大事,心情甭提多舒畅了。”程跃宗高兴地说道。
先富不忘穷乡亲,归雁情深报桑梓。冯迎春返乡创业,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吸纳帮扶贫困群众就业,不断带动家乡群众增收致富的事迹已成为家乡百姓的美谈与佳话。
在东马房村不远的韩村,同样有一位返乡创业、深耕农产品种植的代表,他就是43岁的王海宝。2013年王海宝走出家门,外出打工开眼界、学本领。多年来虽然在外工作,但他一直心系家乡,2014年决心回乡创业,如今已成为村里数一数二的富起来的“红薯专家”。
说起种红薯,王海宝打开了话匣子。“刚开始,就是觉得红薯能填饱肚子,跟着村里的乡亲一起种。”王海宝回忆说。但在经过几年种植后,见多识广的王海宝渐渐明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才是根本出路。为了规模发展红薯种植产业,带动周围群众靠种植红薯增收致富,他找到村“两委”介绍了自己种红薯致富的经验,在镇村两级的帮助支持下,成立了“津小韩薯来宝手工坊”,对红薯进行深加工,并让人实地体验薯粉、薯干等红薯初级产品的制作过程,“红薯哥乡村振兴”实践点也正在打造。
“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作为区人大代表,王海宝经常和大伙儿说说红薯种植、红薯加工等技术,和大家一起研究如何增产增收,为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贡献力量。
乡村振兴,既要塑型,也要铸魂。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 走进韩村文化礼堂,活动安排满满的,但人气最旺的还是让村民“宁舍一顿饭,不舍一出戏”的评剧团。2019年5月,天津评剧院与韩村结对共建,成立“昭晗评剧艺术团”,村里的文化能人高小兰当上了团长。
作为一名文艺爱好者,高小兰经常和评剧团成员来到文化礼堂参加活动,为村民群众送上戏曲演出。她说:“听到村民们的掌声和喝彩声,我就知道我们唱的还不错,老百姓的感受也不错,这种文化志愿服务让我也乐在其中,非常享受。”
“卢大娘,您今天想听哪段戏?您点,我唱。”
“小兰啊,上次你唱的《红色娘子军》是真好、真过瘾,今天我想听一段《霓虹灯下的哨兵》。”
高小兰和团员们积极配合村党总支成立“一个人的剧场”活动,专门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送戏”、“入户唱评剧”,通过戏曲传递党的政策理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有时候评剧团还帮助打扫卫生,关心这些行动不便的人。平时,高小兰积极参与“韩村红舞台”等各类演出工作,和大伙儿研究、排演评剧,为参观人群献上韩村的文化特色,助力韩村的乡村振兴事业。
同样被称作文化能人的还有东马房村的杨士春,83岁高龄的他既是村里的老书记,又是一名退伍军人,更是书法爱好者和中华传统书法文化的传播者。
杨大爷自幼就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自1985年以来,每天坚持练习书法,临摹过颜真卿贴、赵孟頫帖、王羲之帖等各类名家字帖,三十多年他这种精心苦练、锲而不舍的精神,练就了其深厚的书法功力,使其书法挺拔苍劲、形神兼具。
杨大爷的书法艺术深受村民喜爱,平时他积极发挥自己的爱好特长,用自己的书法服务邻里乡亲。他利用4年时间编撰了杨氏家谱,教育后代传承良好家风;连续11年利用暑期周末免费为周边村庄的小学生上书法兴趣课,把书法文化融入教育。特别是疫情期间,他亲自书写防疫宣传标语百余条,发挥一名老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杨大爷说,“只要大家喜欢我的书法,就是对我最大认可。”在他看来,练书法不仅能修炼个人情操,充实晚年精神生活,也能带动村民践行文明的乡风文化,培养孩子的书法兴趣,让下一代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把中国传统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白古屯镇像冯迎春、王海宝、高小兰、杨士春一样积极投身家乡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新乡贤不在少数,他们在推动乡村产业、人才、 文化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带领父老乡亲一起朝着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