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沂水县院东头镇桃棵子村深处大山之中,原来村民种粮食,只能看天吃饭,如今凭借青山绿水、红色文化和上级部门的帮扶,桃棵子村发掘旅游资源,发动村民利用自家庭院开办农家乐,打造乡村游、红色文化游,走上脱贫致富路。

最好的农家乐

去年挣了12万

家庭致富小项目_致富月季_致富经6月30日

资料图

1月28日,农历大年初一。上午10点多,桃棵子村党支部书记张在召来到村民张在俊家。除了张在俊和他的儿子,还有三名开办农家乐的村民也等候在这里,张在召打算和他们商量年后的工作计划。

张在俊今年59岁,在2014年,他开办了村里的第一批农家乐,也是眼前效益最好的一家。

桃棵子村四面环山,土地瘠薄。张在俊说他穷了大半生,七年前,他和妻子为给儿子建房、买家具、操办婚事,几乎借遍了亲友。

2014年,沂水县政府鼓励有资源优势的落后村落发展乡村旅游。张在俊的家在两道山梁交汇处,出了院门就是一道溪流,既能看到远处叠峦的大山,又有溪水相伴,适合开办农家乐,他决心抓住这个机会。

他和儿子肩扛手抬搬石运土,先平整了家门前的沟渠。又利用当地政府提供的3.2万元改厨改厕资金,把宅院的厨房、厕所进行了规范改造。还申请到了3万元的农家乐客房补助款,再贷款2万元,并找亲戚朋友筹借了七八万元,不仅把自己的住宅改造出了餐厅、客舍,还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小花园,和两间木屋客房。

刚开业,张在俊就接待了一个来自烟台的20多人的旅游团。这拨游客在这里住了两天,共消费7000多元。一算账,仅两天,张在俊就赚了2000多元,这几乎是他家种地一年的收入。

到了年底,张在俊就还上了给儿子结婚用的借款和开农家乐的贷款。2016年,张在俊农家乐的纯利润更是达到了12万元。

致富经6月30日_家庭致富小项目_致富月季

张在俊的农家乐去年挣了12万。

“光靠我这一个农家乐根本不可能挣钱。”张在俊说,在他开农家乐前后,政府重修了通向山外的公路,家家户户门口也通上水泥路,还建起了知青老屋、红嫂文化馆等景点。如果没有这些大环境,外地游客不可能钻到山旮旯里吃住游玩,他的农家乐也乐不起来。

成立旅游合作社

村里人人拿分红

家庭致富小项目_致富月季_致富经6月30日

红嫂旅游纪念馆

桃棵子村能有今天,多亏了上级扶持。2015年,国务院扶贫办、国家旅游局启动了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桃棵子村入选。

中央财政拨付资金100万、省直第一书记专项扶贫资金拨付30万。原临沂军分区的100余名老兵,捐资600多万元,在桃棵子村建成了红嫂祖秀莲纪念馆,每年吸引7000多人前去学习参观。

廊坊武警学院政工系的七名学员到桃棵子村走访见学。他们拜谒了红嫂墓,参观了祖秀莲纪念馆。学员赵元泽说,置身这片红色热土,他和战友们的心灵都得到了升华。了解到当地正在发展旅游帮乡亲们致富,他和战友们回去后会向自己的亲友推荐,鼓励他们到这边看一看,走一走,多支持革命老区的发展。

张在召又拿出自家的老屋,建起了“公社记忆大院”,包括知青馆、公社办公室、政治夜校等。

来这里学习实践的党校学员、大学生等群体,在接受思想教育的同时,也为这里的风景、人文赞叹。有人在节假日带上家人再次前来,住上一两天。其中不少是来自北京、上海、济南、青岛等国内大城市。

2015年6月,桃棵子村利用上级扶持的旅游扶贫资金,成立了红嫂故里旅游专业合作社,在招商发展“红嫂故里民俗园”等项目时,把村里的闲置的房屋、古树、生态等资源折价入股,由中标的旅游公司管理,合作社作为全体村民的代言人每年领取分红。

春节前,桃棵子村的旅游合作社给全体村民发放了分红。60岁以上的每人600元,60岁以下的每人500元,此外每户还能领到一些米面油盐。“钱不多,但也能解决一家老小的日常花销。”张在召说,以后会一步一步好起来。

2014年精准扶贫对贫困户建档立卡时,桃棵子村共有133户、319口人人均年收入不足3372元这一“脱贫线”。2015年起,通过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进行旅游扶贫,全村已经有80户已经成功脱贫。而在春节前,剩余的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

红嫂藏八路军处

也要改建成景点

在村民们的眼里,如今的能致富,多亏了见过世面、头脑灵活的桃棵子村党支部书记张在召。

张在召同时还是沂蒙红嫂祖秀莲的亲属。按辈分,祖秀莲是张在召的本家太奶奶,同时又是张在召母亲的亲姨。这样算起来,张在召与红嫂祖秀莲是亲上加亲。

今年46岁的张在召,年轻时当过出租车司机,收入可观,是村里走出去的少有的富裕户。看到乡亲们在致富路上走得漫长而艰难,9年前,他毅然回到村里,竞选村支部书记,决心带领村民们脱贫。

1月28日,即大年初一上午8点多,齐鲁晚报记者来到张在召家时,只有他的妻子在,原来年三十早上他到镇里值班去了。9点半左右,值完班的张在召回到了家里。匆匆吃过妻子煮好的水饺,他又打电话联系了几户村里开办农家乐的村民,打算去找他们聊一聊开年后的打算。

72岁的张道森老人,透过一米多高的院墙,远远地看到张在召后,走到门外朝他挥手打招呼。

他惦记着一件事,去年夏天,村里开始在红嫂祖秀莲藏伤兵的山洞外施工,山路难走,他还没过去看过,不清楚现在建成了啥样,打算问问张在召。

张在召笑呵呵地走上前,一边替张道森扣好撑开的衣领襟,一边介绍“藏兵洞”景点的建设情况。临走时,张在召又回头说,还要修一条到藏兵洞的盘山路,到时您老就能坐着汽车上去啦。

(文/片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高祥 邱明)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