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石家庄10月7日消息(记者孟晓光)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一生致力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2016年4月,因为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去世。他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李保国获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今天(7日)的特别节目推出《李保国: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2016年7月,河北邢台下了一场特大暴雨,这场雨对当地农作物和经济林作物造成毁灭性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十亿元。可是内邱县岗底村的苹果树,却有幸得以保全。
河北省富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员梁国军回忆:“李老师1996年来到我们岗底以后,做了一个防洪系统,水小了它就渗到土里面,水大了它顺着纵向排水沟,从山顶一直排到大河里。”梁国军口中的李老师,就是李保国。
“来来,我给你们说说,凡是你们栽大苗的,栽苗高的那个就随手揪下两片叶,弄不好这棵苗就活了,你舍不得往下揪它就死了。像咱家里头本来日子不好过,一家八口人吃饭,你就受不了了,都得饿着。你就剩下三口人吃饭,就好多了,就能对付过去。”这是李保国教授生前教村民给果树剪枝的场景,虽然是大学教授,但每次他都用最通俗易懂的话让每一个村民都能听得懂。
1981年,23岁的李保国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前身)毕业后留校任教,正逢学校决定在太行山区建立产学研基地,李保国作为首批课题攻关组最年轻的成员走进了太行山。他目睹当地乡亲们贫困的生活,作为农民的儿子,立志扎根太行山,用毕生所学帮助大家脱贫致富。
无论是石头山地、还是干旱丘陵,太行山的每片土地都留下了李保国的脚印。1996年8月,内丘县岗底村的耕地被洪水冲垮。李保国听说后,带着河北农大的科技救灾团来到岗底,每天早出晚归,把全村8000多亩山场的沟沟坎坎踏了个遍,研究如何种植果树和经济作物,向荒山要收益。李保国曾说:“第一产业是苹果;第二产业是板栗;然后,我们还做了一个第三产业,就是所有的林下要间种苜蓿,用苜蓿养小尾寒羊。通过这三个产业,让全村老百姓最多用5年时间,人均收入达到一万五千块钱。”
岗底村大多数人听到李保国的这一规划时都很怀疑,因为当时村里人均年收入才七八十块钱。于是李保国干脆把家搬到村里,一呆就是好几年。岗底村村支书杨双牛说:“苹果质量上去以后,我们运作了品牌,第一年送的多卖的少,第二年卖的多送的少,第三年抢着要买不到。”
李保国用科技之手“点石成金”的奇迹在太行山上不断被复制。在邢台临城,他推广的薄皮核桃,年产值超过20亿元;在石家庄平山,葫芦峪建起现代农业产业园,5万多亩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35年来,李保国在太行山区推广了36项林果技术,带动10多万农民脱贫致富。岗底村村民杨双奎回忆:“只要是李老师一来,就说李老师到就是‘财神到,多学知识有回报’。”
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1998年,李保国患上了糖尿病,2007年又被确诊为疲劳性冠心病,但他带着19种药照样常往山里跑。他去世前的4个多月,在家的时间总共不到10天。
2016年4月10日凌晨2时,李保国心脏病突发,呼吸困难,说不出话来。呼啸而来的急救车把他送到最近的医院,他却再也没能醒过来,没能给家人留下一句话就永远地去了。妻子郭素萍说:“送到医院时,瞳孔已经放大了,心脏也停止跳动了。在我的思想中他没走,一会摸摸他一会摸摸他,可是最后还是走了。”
9月中旬,秋风吹过山岗,硕果挂满枝头。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满山的苹果树散发着诱人的果香,虽然已经过去3年多,但一提起李保国,全村老少仍然难掩思念。杨双牛哭着说道:“我很想念李老师,我这个果园,你说哪一块地、哪一棵树,他都知道。”
35年来,李保国在太行山区举办培训班800多次,培训9万多人,在他的指导下,191名农民获得国家农业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初级、中级果树工证书。李保国生前总和人说,他有一个梦想,就是让自己变成农民,让更多的农民变成他,到那时,农民就都能过上好日子了。“农民需求是什么样的,我怎么从这个角度把我的山治好、把我的树种好,这是要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就是要全力以赴提高农民的素质,把我们的农民个个变成专家,真正靠我们的农业产业,靠山吃山富起来。”
李保国去世后,作为“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他的妻子郭素萍毅然决然地行走在李保国曾经奋斗过的田间地头。李保国的手机里存了400多个农民的电话,他去世后,求助电话仍常常响起。直到现在,郭素萍还在为李保国的手机号续费,并承担起答疑工作。
如今,李保国获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郭素萍说,替保国继续照顾好乡亲,完成未竟的事业,才能不愧对这份荣誉。“他获得的奖,只是一个缩影,是众多科学工作者其中的一个代表。我作为他的妻子,我觉得将来的担子更重了,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把李保国未尽的事业接着干好。跟保国一样,只要能走得动,能为农民脱贫致富,把我们的技术推广开来,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一个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