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秋菊易传辉张正旺Summary:胡蜂是重要的昆虫资源,具有极高的食用、药用、保健价值,并可以作为优良天敌昆虫加以利用。对胡蜂基础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人工养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述,提出了加强胡蜂研究以促进胡蜂产业快速发展的建Keys:胡蜂;人工养殖;关键技术;病虫害;越冬Q969:A:0439-8114(2018)18-0010-04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18.00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TheStatusandProblemsofWaspsArtificialBreedingHEQiu-jua,YIChuan-huib,ZHANGZheng-wanga,RENXi-penga,LINZhong-yanga.(a.KeyLaboratoryofForestDisasterWarningandControlinYunnanProvince/CollegeofBiodiversityConservationandUtilization;b.CollegeofLifeSciences,SouthwestForestryUniversity,Kunming650224,China)Abstract:Waspsarekindsofimportantinsectsresource,whichhavehighvalueofedible,medicinal,healthforpeople,andnatureenemyforpests.Thebasicresearch,presentsituationandexistingproblemsofartificialbreedingofwaspsweresummarizedinthispaper.Andatthesametime,suggestionswereputforwardtostrengthenthebasicresearchtopromotetherapiddevelopmentofindustryofwasps.Keywords:wasps;artificialbreeding;keytechnology;diseasesandinsectpests;overwintering胡蜂通常被稱为黄蜂或马蜂,为膜翅目(Hymenoptera)胡蜂(Vespidae)昆虫的总称,包括胡蜂亚科(Vespinae)、马蜂亚科(Polistiinae)、蜾赢亚科(Eumeninae)、犹胡蜂亚科(Euparagiinae)、马萨胡蜂亚科(Masarinae)和狭腹胡蜂亚科(Stenogastrinae)6个亚科,全世界已记录5445种(亚种),其中中国记录290种(亚种)[1]。
胡蜂具有极高的食用、药用和保健价值,并可作为优良天敌昆虫加以利用。近年来,胡蜂人工养殖在全国各地兴起,促进了胡蜂产业的发展。但由于基础研究等相对薄弱,制约了胡蜂产业的健康发展。对目前胡蜂基础研究和人工养殖进行了概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胡蜂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资料。1胡蜂的价值.胡蜂含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和微量元素,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研究表明,基胡蜂(VespabasalisSmith)、金环胡蜂(VespamandariniaSmith)、黄裙马蜂(PolistesSagittariusSaussure)和哇马蜂(PolistessulcatusSmith)幼虫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为53.18%、54.59%、46.17%和57.88%,平均为52.96%,显著高于猪肉(肥瘦肉21.42%,干质量计)、牛奶(28.04%,干质量计)和鸡蛋(48.83%,干质量计);基胡蜂、金环胡蜂、黄裙马蜂、哇马蜂、凹纹胡蜂(黄脚胡蜂)(VespavelutinaourariaSmith)和黑尾胡蜂(VespatropicaducalisSmith)氨基酸含量分别为43.91%、52.20%、36.11%、45.02%、49.03%和42.44%,平均含量达44.77%。
其中含人体必需氨基酸7种,占总氨基酸的37.12%。金环胡蜂各虫态中K、P、S、Ca、Mg、Fe、Zn和Se等含量丰富;《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常吃蜂子会使人容颜姣好,不显老,且补虚广辟赢伤中[2-4]。中国食用胡蜂历史悠久,唐代刘恂《岭表录异》中有胡蜂采集和烹调详细记载,世界多地有食用胡蜂幼虫和蛹的习俗[5,6]。胡蜂除了具有非常高的食用和保健价值外,还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胡蜂幼虫、成虫、蜂房和蜂毒均可入药,是传统药物,国内外早有应用。蜂毒主要用于蜂蛰过敏症、心血管系统疾病、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等,是治疗支气管炎、哮喘的特效药,对肝硬化具有良好疗效。此外,蜂毒还具有镇痛及抗辐射等作用。最新研究表明,蜂毒对肿瘤细胞具有很好的杀灭作用。胡蜂幼虫、蛹还是很好的化妆品原料[7,8]。另外,胡蜂是很多农林害虫的天敌,在农林害虫防控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9,10]。2胡蜂人工养殖现状.近来来,由于食用胡蜂的人越来越多,促进了胡蜂市场发展,也促进了胡蜂养殖的兴起。2.1传统养殖每年6~7月,村民利用昆虫、猪肉等引诱职蜂前来取食,利用细线或植物纤维将白色羽毛或其他易于辩识轻质物栓于胡蜂腰部,追踪职蜂找到蜂巢,晚上再将蜂巢取回,树上筑巢种类悬挂于易于管理的树上(常见村民将取回的蜂巢直接放在房顶),土中筑巢种类则在土坡上挖一人工洞穴,将取回的蜂巢放入,8~10月取幼虫食用。
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养殖,仅人工迁移了其筑巢地点,以便于收获和看管。由于缺乏对胡蜂生物学习性等的了解,在养殖密度和地点等方面认识局限,常导致养殖失2.2人工养殖2.2.1前期探索人工科学养殖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用于农业害虫防治。1974年河南省商丘县利用亚非马蜂(PolisteshebraeusFabricius)、陆马蜂[Polistes(megapostes)rothneyigrahami]和德国黄胡蜂[Vespegrmanica(Fabcicius)]防治棉田害虫,取得了较好效果。之后,人们开始研究胡蜂的人工繁殖,在胡蜂越冬、越冬后管理与筑巢方面取得较大进展[11,12]。刘楠[13]对胡蜂人工养殖技术进行了总结,并用于药用胡蜂的人工养殖。前期探索阶段技术不成熟,仅在越冬等少数环节上有所突破,没有形成完整的养殖体系,养殖规模小,养殖技术推广应用有限。2.2.2规模养殖人工规模化养殖起源于云南省。20世纪90年代,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张运功对胡蜂规模化养殖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功。1994成功养殖金环胡蜂39群,凹纹胡蜂66群,并进行了技术培训与推广[14]。
其.后,郑国权等[15]对凹纹胡蜂的人工养殖技术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养殖技术体系,为后来的规模化养殖奠定了基础。2012年前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郭云胶等[16-18]在传统养殖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胡蜂人工规模化养殖 技术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在胡蜂交配、越冬、筑巢和初级蜂群管理等方面取得 进展,迈出了真正意义上胡蜂人工规模养殖的第一步,实现了胡蜂小规模人工 养殖,并通过开设培训班对养殖技术进行了推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胡蜂人 工养殖。中央电视台7 频道《每日农经》等栏目多次进行了报道,一些学者和 科研机构也相继加入到胡蜂人工养殖中,进一步促进了胡蜂养殖的兴起[19]。 目前,胡蜂人工养殖遍及全国,但仍以南方各地为主。云南省是胡蜂人工养殖 的最主要地区,其次为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等省(自治区)。养殖 以农民为主。 目前,养殖种类主要为黄脚胡蜂(凹纹胡蜂),占整个养殖总量的90%以上, 其次是金环胡蜂。另外,一些养殖户对基胡蜂(俗称七里蜂)、黄腰胡蜂 [Vespaaffinis(Linnaeus)]等种类进行了养殖探索。 3存在问题 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胡蜂人工养殖取得了巨大进展,实现了小规模人工养 殖,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一些关键技术有待突破和提高。
3.1基础研究薄弱 对部分常见胡蜂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报道的有凹纹胡蜂、黑尾胡蜂[20]、 黑盾胡蜂(Vespabicolor)[21]、黄腰胡蜂[22]、基胡蜂[7]、金环胡蜂 [23]、墨胸胡蜂(VespanigrithoraxBuysson)[24,25]等,涉及形态特征, 生活史,食物,筑巢时间、地点、筑巢材料、巢的结构,交配,产卵,饲幼, 幼虫活动、行为与发育,工蜂日活动情况,蜂群结构和越冬等方面内容。胡蜂 .食物以昆虫为主,特别喜食鳞翅目幼虫,并取食植物花蜜。部分研究涉及到胡 蜂天敌,其天敌主要为捻翅目蜂煽以及双翅目寄蝇和食虫虻等[26]。前期研究 为胡蜂人工规模化养殖奠定了一定基础,但由于所涉及到的种类较少,研究内 容有限,很多与人工养殖相关的关键研究缺乏,无法解决胡蜂人工养殖中的关 键问题,限制了胡蜂人工养殖产业化发展。 3.2关键技术有待突破 3.2.1病虫害研究薄弱有少数研究涉及虫害[27],但无详细研究;没有病害研 究相关报道。在调查中发现,胡蜂病虫害普遍存在,部分养殖点十分严重,常 引起胡蜂大量死亡,导致养殖失败。越冬后准蜂王死亡率常高达60%以上;建 巢初期幼虫也常出现大量死亡,常见工蜂将死亡幼虫移出巢外,丢弃在蜂巢周 围;并发现工蜂有蜂螨寄生,被蜂螨寄生个体偏小,行动异常。
胡蜂病虫害目 前已成为人工养殖的最大阻碍因素,严重影响了胡蜂养殖产业的发展。 3.2.2养殖种类较少,缺乏优质种源目前人工养殖种类较少,凹纹胡蜂为目前 最主要养殖种类,其次是金环胡蜂;黄腰蜂、夜食蜂(Provespaspp.)、七里 蜂等也有少量养殖。种源主要来源于云南省,其中龙陵县是最主要来源地。胡 蜂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适应性决定了不同种类胡蜂的分布区域,导致了引种养 殖失败。随着养殖技术的提高,部分养殖户开始驯化本地种源,但由于缺乏应 有的专业知识,成功案例不多。养殖种类单一,种源来源较少已成为胡蜂养殖 产业的另一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3.2.3交配技术有待提高很多越冬后准蜂王不做巢或产卵极少,第一代就开始 出雄蜂或第二代开始出雄蜂,导致养殖失败,其原因与交配不完全有关。这一 现象主要出现在金环胡蜂中,比例较大,凹纹胡蜂中也有较大比例。胡蜂雌雄 均有多次交配习惯,但目前并不清楚雌雄最佳配比。养殖户通过人工干预的方 .法部分解决了金环胡蜂交配不充分问题,其方法是用手抓住准蜂王,不让其咬 啃雄蜂,保证雄蜂有更长的交配时间。胡蜂多次交配意味着可以接受更多雄性 个体精子,这可能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学和遗传学基础,即可增加子代的遗传多 样性。
人工干预下仅能与一只雄蜂交配,可能减少了子代遗传多样性,子代的 适应性是否受到影响,以及一只雄蜂精子量是否足够,有待于科学研究予以验 3.2.4越冬目前多仿照自然条件下在枯树洞里越冬习惯,在枯木桩上打孔,将交配好的胡蜂放入,然后用泥、牛粪等材料将孔口密封。此方法胡蜂越冬成活 率高,可达90%,但越冬结束后死亡率高,可达60%以上。这是否与越冬空间较 小、空气不流通而导致的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有关;同时,越冬结束后直接放入 筑巢箱中,空间过小不利于胡蜂活动,更无法飞行,这是否也是导致胡蜂死亡 率高和后期不筑巢的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另外,越冬后主要饲喂蜂蜜和蜜 蜂成虫,并有部分养殖户在蜂蜜中添加维生素和其他成分,从目前养殖情况来 看,食料可以满足准蜂王需要,但营养是否充分,是否完全满足其生殖系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