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北方农村,农民大多一年只会种两茬粮食,一茬是小麦,另一茬就是玉米。可粗略地算下来,农民这一年的种地收入,主要来源于玉米,而小麦的收入大约只能抵这一年的种地开支。
虽然今年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提高了一分钱,即每斤1块1毛3,但种植小麦的收益,仍然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不过,有人就成功另辟蹊径,用小麦秸秆做成了儿童餐具,用干小麦做成手捧花等,这些小麦的新用法,比单独卖粮食的利润高出了约5倍。
按理说,农民完全可以如法炮制,来进行类似的生产,以获得除种植以外的经营性收益。可是,考虑到目前的市场空间和前期的投入成本,并不是所有农民都有能力加入。而且,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效果,与农村自有的生态循环脱不开关系。
其实,以小麦秸秆为代表的农作物秸秆,之所以难实现综合利用,是有原因的。
近几年,国家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专门用于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在今年,国家更是对21个试点县,安排了每县600~1500万元的扶持资金。可是,在现实中,这些扶持资金,被更多地用于饲料加工企业,让它们成为消耗秸秆的“大户”。而这种消耗,称不上综合利益,而消耗的量也实在有限。
与此同时,为了保护环境,很多农村地区也对农民散养和土灶进行了“叫停”。可是,如此一来,农作物秸秆喂牛、牛粪育肥土壤的生态循环被就此打破,农作物秸秆作为燃料的这一利用途径也被终止,进而造成农作物秸秆年年禁烧,却年年烧的问题。因此,农村自有生态循环的中止,降低了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效果。
综合以上来看,正是由于以上两大因素的存在,使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不过话说回来,这也从反面衬托了农村自有生态循环的重要性。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恢复以前的“刀耕火种”,而是说通过适当降低农村散养门槛,重新恢复农村历经数千年的自然循环,让农民获得养殖收益的同时,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
对于农作物秸秆的利用问题,国家出台了很多措施,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银行机构要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免担保的贷款服务,并积极推广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这一措施的出台,可以说解了很多计划或正在返乡创业农民的资金需求,他们可以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身份,更容易申请到银行贷款。值得一提的是,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量,也会随着新型农业主体的增多而增多。
第二,通过有序发展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能,积极发展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加工业,并使其尽快实现产业化。这一措施给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了一个大的方向,即燃料化和产品化。如果这一措施能够全部落实,未来农民不仅可以利用上廉价的燃气,来解决冬季取暖和日常做饭的需求。而且还能够通过做手工,来赚取一定的利润。
面对以上秸秆的利用问题,农民最需要注意的就是,目前小麦已经或接近成熟,在小麦收获后,千万不要露天焚烧秸秆。因为现在多地已经开始部署今年的禁烧检查,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也能在第一时间锁定燃烧区域,建议农民千万不要因为一时侥幸,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