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1,野生石蛙养殖技术

这个视频不错可看看

野生石蛙养殖技术

2,野生石蛙怎么养殖

石蛙养殖确实是不错行业、但是石蛙真的很难养殖、你要对它的生活习性了解清楚才考虑养殖,养石蛙首先要选择在山区安静的环境建池、如果你想发展石蛙养殖要有耐心和资本才行。

野生石蛙怎么养殖

3,石蛙的养殖技术

控制几个关键点,一就是水质要好,如果有黄泥水,还有其它泥水都是不行的,对于蝌蚪来说是致命的。最好就是干净的山水,或者是地下水也行。基本的一点就是无污染,没有经过化学药物处理的清新的水质。 二就是防逃防鼠。石蛙的跳跃和爬行能力很强悍的,所以一般来说建池上面一定要有网罩,另外也是为了防止天空的鸟下来偷吃石蛙的食物。 三就是防止老鼠了,因为用来投喂石蛙的黄粉虫不单是石蛙喜欢吃,老鼠和鸟都喜欢吃,所以要防止老鼠进入偷吃食物带去病菌。 做好了以上的准备工作,基本上就可以防止犯一些小错误了。 至于具体的产卵,孵化,蝌蚪的饲养,变态。还有就是小蛙的饲养。网上也有相关的资料。但是归根到底还是需要自己实践出真知。因为石蛙的养殖技术就全国来说也还不是很成熟的。就我自己的实践经验谈了以上的几点,谢谢。

石蛙的养殖技术

4,石蛙可以养吗

农业方面各种各样的养殖效益和风险是并存的。说简单的倒也不复杂,说容易的做起来却也不那么简单。奉劝大家不要把本来就不多的资金做一些无谓的摸索性尝试。也许还就是传统的家禽、家畜养殖所得的效益会更高,个人认为黑山羊养殖是最好的养殖项目。石蛙人工养殖技术石蛙养殖看似简单,实际上成功率不高,常使初养者吃尽苦头。南方诸省近年来在石蛙人工饲养方面做过不少尝试,但是真正成功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比较少;主要原因是石蛙的生长条件比较特殊,对环境要求较高,如果没有把其生长规律弄清楚,很难养殖成功。下面列出近年来一此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规律和经验。到下面这个链接网址看看吧。

一般稻田养殖蛙类为青蛙(黑斑蛙或虎纹蛙),牛蛙,因为他们的生长环境和稻田类似,青蛙本身就可以生长于稻田。而石蛙的生长条件要苛刻一些,一般为湿地,山涧溪流,而且生长温度也较前面两种蛙类低,环境不同,且不能适应水稻的生长周期。加之石蛙繁殖驯养不是很成功,故目前最好不要进行稻田养殖。

5,怎样养殖石蛙

适宜的养殖环境选择水源充足无污染,环境清幽的山区建造养殖场,模拟野生石蛙生态环境建造,以适宜石蛙的生长。要求有适宜石蛙栖息、摄食、繁殖等一系列的外部环境条件。培育充足饵料石蛙的食物包括动物性饵料和植物性饵料资源,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有水生昆虫、虾、蟹、枝角类、桡足类等,植物组成有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及高等植物的叶片。人工养殖条件下以蝇蛆、黄粉虫、蚯蚓等动物性饲料为主要饵料。并通过人工培育的方法获得,因而,必须培育充足饵料,以满足石蛙生长需求。控制合理的养殖温度据报道,水温对石蛙卵的出苗率影响很大,2l~23℃是其最适宜的孵化水温,当水温高于25℃ ,石蛙孵化开始出现畸形苗,32℃是其孵化的致死水温。因此,夏季卵孵化时,应增大水的流量,也增加了溶氧量。石蛙生长水温为12~29℃,最适温度为18~22℃,气温超过37℃时,要加深水位,水深保持10~20cm,采取活水饲养,加强防暑降温,水池、饲料台应定期进行消毒,特别是盛夏高温季节,石蛙活动摄食旺盛,更应做好防暑和消毒预防工作,以减少疾病的发生。注意石蛙的病害防治病害防治 应以预防为主,发现病蛙应及时隔离治疗。主要病害有细菌性败血症(红腿病)、烂皮蛙(维生素缺乏综合症)、肠胃病和寄生虫病等。可用10ppm高锰酸钾浸泡,诺氟沙星、磺胺类及其他消炎抗菌类药物拌饵内服的方法来防治。

吷芯嬡淣,你好,”好养殖网”上有朋友在养殖石蛙,欢迎你的加入,共同致富。

6,石蛙人工养殖技术

一、种蛙的选择 石蛙的产卵孵化季节在3-10月,4—6月是产卵高峰期,要提高产卵率、孵化率,必须在种蛙冬眠复苏以后,配种繁殖之前,做好种蛙的选择、配种,产卵、孵化等准备工作。 选择种蛙是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础,在冬眠之后

石蛙,又名石鸡,学名棘胸蛙,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是我国最大的食用蛙之一,营养价值可与甲鱼媲美。1.种蛙选择。自然界种蛙产卵季节在5-8月份,以5月底-6月初为产卵旺季。整个季节产卵一般为2次,每次产卵1000-2000粒。第2次产卵量比第1次少。选择种蛙的条件是:蛙体元损伤,活力强。雌蛙个体重在200克以上,雄蛙个体重在150克以上。当天购买的种蛙要用清水洗净,或者用10-15毫克/千克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洗净,然后用透明塑料瓶装好备用。2.设备与器材(1)苗房建造 苗房四周用砖砌水泥墙,高1.5米,顶高3米,上盖白色塑料瓦或太阳板,以保持充足的光线,地面一定要用水泥浇成,以利流水操作。一般0.5平方米面积可生产小蝌蚪1万尾左右。建房面积视规模而定。(2)育苗架 木质结构,高70厘米,宽40厘米,长视苗房大小而定。(3)育苗盘 白色硬塑料盘,规格为39.5×57.5×l1.5(厘米)。(4)孵化筛 自制木框,内拉一尼龙纱窗布(每平方厘米80-100目)。框架规格31.5×51.5×3(厘米)。(5)自动控温电热棒。控温范围16-32℃,220伏,每个育苗盘一把。(6)受精皿 搪瓷小碟即可,直径约8厘米。

(7)注射器 1毫升针筒配5号针头,20毫升针筒配7.5号针头。(8)镊子 要求尖细、弹性强的不锈钢小镊子,长度不超过15厘米。(9)沉淀、蓄水两用池 砖砌水泥结构,水溶量1-2吨。另备温度计、吸管、换污布、精液处理布、激素、药品等。3.操作规程(1)人工授精。人工授精前一定要备好成熟雄蛙。个体重在150克以上,体健会鸣叫。根据雌蛙数量按2:1或3:1配备。雌亲蛙体重要在200克以上,当发现亲蛙发情进入产卵时刻(注射催产剂10小时以后)应立即捕捉检查。若轻压雌蛙腹部有卵粒流出,则应立即将卵挤人授精皿中,用同样方法立即向授精皿中挤入精液,用羽毛轻轻搅拌约1-2分钟,使精卵充分混合,同时徐徐加入清水,并轻轻搅拌约1分钟左右,倒去污水。重复用清水洗卵后将受精卵移入孵化盘中,进行孵化。(2)人工孵化。第一,排盘操作。即将授精卵用镊子轻轻地摊在孵化筛上,加入清水,使卵刚刚平浮于水面。第二,水温调节。授精皿中的温度应与孵化盘内的温度保持一致。第三,换水。孵化过程中要换水1-2次,换水时温差不得超过2℃,未受精或已受精而受某些影响因素致死的卵,一定要认真剔除,否则会造成水质恶化。影响胚胎发育。孵化的时间长短与水温和水中含氧量有关,一般需3-5天。来源:

7,如何养石蛙

石蛙人工养殖技术石蛙养殖看似简单,实际上成功率不高,常使初养者吃尽苦头。南方诸省近年来在石蛙人工饲养方面做过不少尝试,但是真正成功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比较少;主要原因是石蛙的生长条件比较特殊,对环境要求较高,如果没有把其生长规律弄清楚,很难养殖成功。下面列出近年来一此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规律和经验。 1.石蛙属于流水生活型。常栖于山区水流较缓的小溪内或在流溪的迥水坑内,溪的两岸植被丰富。它们很少离开水域,体色常与它们的居住环境相适应。第二性征向着强烈地拥抱方式发展,雄性体大,前肢极为粗壮,婚刺也极发达,这些特点与繁殖特性有很大的关系,产卵时,雌雄必须将卵产在流水所冲击的溪边,交配时雄性强有力地拥抱着雌性,并借助于腹部的棘加强雄性的固着力,使它们不为水流所冲散。石蛙具内声囊,发声低浊而大,雄性叫声为“咕咕咕”雌性以“咔咔咔”声相应。石蛙有群居和夜间觅食的习性,往往几只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中,石蛙白天也出穴觅食,夜间是活动的盛期。石蛙善跳和攀爬,平时活动较弱、平稳,在繁殖盛期,活动频繁,具有鸣叫和抱对等行为。 石蛙喜食活动的动物,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动的食物,在自然状态下,石蛙的食性广泛,除昆虫、蜈蚣、蜘蛛、马陆、蜗牛、螺、蚬、蚯蚓、虾外还捕食蟹、杂鱼、泥鳅、幼蛇和小型鸟类。

不同地区的石蛙,由于环境所能提供的饵料不同食性亦有差异。石蛙在自然界中一般吞食量为其体重的9%,有时达到12.8%。 蝌蚪:石蛙蝌蚪有时取食溪边水草或水底的水绵,它们使用角齿啃食,把柔软的植物组织啃下来食用。蝌蚪所啃食种类有植物性的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硅藻、甲藻、金鱼藻及植物碎屑;动物性有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等。有人还发现石蛙蝌蚪以刮起水中石块的附生植物,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入水中的植物嫩叶或溪中的动物尸体为食。有时还啮食死亡的同类。 石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最适温度24~25℃,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生长最迅速的季节,4~6月、 8~9月是繁殖后代的最好时期,当水温超过30℃,摄食活动减少。当水温降至12℃,蛙代谢很弱,进入冬眠,冬眠时,蛙双眼紧闭,不食不动,靠脂肪体来维持生命活动,对外界刺激不作出反应,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蛙就会再出现活动。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温在31℃左右,不同季节有所变化。石蛙亦能忍受长期的0℃环境,但水不能结冰,冰封缺氧导致石蛙死亡。 石蛙卵常产于水流平缓浅水处,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粘性强,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有时长达20厘米左右。

卵的直径一般为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根据水温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后,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经50~78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 2 石蛙的饵料 石蛙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蝇蛆等。有关它们的养殖方法在很多书本上都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3 石蛙池的建设 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环境要求水流充足,阴凉,潮湿,水质清新,喜群栖于石穴之中。生长发育、配种、繁衍后代长期处于野生状态。 人工驯养石蛙,由野生变为家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蛙进行人工饲养,对蛙池必须采取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 3.1 养殖场址的选择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一般来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室外可设凉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简地在室内,庭院内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 3.2 蛙池的规格要求 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

3.2.1 种蛙池 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比为3∶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光线阴暗,湿度保持80%,造就一个理想的石蛙栖息的生态环境,促其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卵率和受精率。 3.2.2 孵化池 面积1平方米,池高 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6~8,并含充足的氧气即可。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 3.2.3 蝌蚪池 面积 3~4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需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 3.2.4 幼蛙池 面积4~6平方米,池高 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陆比2∶1,池内铺设 3~5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pH值6~7.5。 各类蛙池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底略为倾斜,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设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敌害生物侵袭。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边,靠近网盖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碱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养蛙

石蛙养殖看似简单,实际上成功率不高,常使初养者吃尽苦头。南方诸省近年来在石蛙人工饲养方面做过不少尝试,但是真正成功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比较少;主要原因是石蛙的生长条件比较特殊,对环境要求较高,如果没有把其生长规律弄清楚,很难养殖成功。下面列出近年来一此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规律和经验。 1.石蛙属于流水生活型。常栖于山区水流较缓的小溪内或在流溪的迥水坑内,溪的两岸植被丰富。它们很少离开水域,体色常与它们的居住环境相适应。第二性征向着强烈地拥抱方式发展,雄性体大,前肢极为粗壮,婚刺也极发达,这些特点与繁殖特性有很大的关系,产卵时,雌雄必须将卵产在流水所冲击的溪边,交配时雄性强有力地拥抱着雌性,并借助于腹部的棘加强雄性的固着力,使它们不为水流所冲散。石蛙具内声囊,发声低浊而大,雄性叫声为“咕咕咕”雌性以“咔咔咔”声相应。石蛙有群居和夜间觅食的习性,往往几只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中,石蛙白天也出穴觅食,夜间是活动的盛期。石蛙善跳和攀爬,平时活动较弱、平稳,在繁殖盛期,活动频繁,具有鸣叫和抱对等行为。 石蛙喜食活动的动物,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动的食物,在自然状态下,石蛙的食性广泛,除昆虫、蜈蚣、蜘蛛、马陆、蜗牛、螺、蚬、蚯蚓、虾外还捕食蟹、杂鱼、泥鳅、幼蛇和小型鸟类。

不同地区的石蛙,由于环境所能提供的饵料不同食性亦有差异。石蛙在自然界中一般吞食量为其体重的9%,有时达到12.8%。 蝌蚪:石蛙蝌蚪有时取食溪边水草或水底的水绵,它们使用角齿啃食,把柔软的植物组织啃下来食用。蝌蚪所啃食种类有植物性的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硅藻、甲藻、金鱼藻及植物碎屑;动物性有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等。有人还发现石蛙蝌蚪以刮起水中石块的附生植物,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入水中的植物嫩叶或溪中的动物尸体为食。有时还啮食死亡的同类。 石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最适温度24~25℃,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生长最迅速的季节,4~6月、 8~9月是繁殖后代的最好时期,当水温超过30℃,摄食活动减少。当水温降至12℃,蛙代谢很弱,进入冬眠,冬眠时,蛙双眼紧闭,不食不动,靠脂肪体来维持生命活动,对外界刺激不作出反应,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蛙就会再出现活动。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温在31℃左右,不同季节有所变化。石蛙亦能忍受长期的0℃环境,但水不能结冰,冰封缺氧导致石蛙死亡。 石蛙卵常产于水流平缓浅水处,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粘性强,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有时长达20厘米左右。

卵的直径一般为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根据水温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后,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经50~78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 2 石蛙的饵料 石蛙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蝇蛆等。有关它们的养殖方法在很多书本上都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3 石蛙池的建设 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环境要求水流充足,阴凉,潮湿,水质清新,喜群栖于石穴之中。生长发育、配种、繁衍后代长期处于野生状态。 人工驯养石蛙,由野生变为家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蛙进行人工饲养,对蛙池必须采取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 3.1 养殖场址的选择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一般来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室外可设凉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简地在室内,庭院内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 3.2 蛙池的规格要求 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

3.2.1 种蛙池 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比为3∶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光线阴暗,湿度保持80%,造就一个理想的石蛙栖息的生态环境,促其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卵率和受精率。 3.2.2 孵化池 面积1平方米,池高 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6~8,并含充足的氧气即可。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 3.2.3 蝌蚪池 面积 3~4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需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 3.2.4 幼蛙池 面积4~6平方米,池高 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陆比2∶1,池内铺设 3~5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ph值6~7.5。 各类蛙池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底略为倾斜,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设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敌害生物侵袭。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边,靠近网盖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碱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养蛙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