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记者 许旭 通讯员 胡敏 陈鲜忠 本版图片由长兴县煤山镇提供

拥有“中国吊瓜之乡”美誉的长兴,早在2005年,吊瓜的种植面积就达到9万亩,成为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目前已经形成3亿元的市场,在全省都有示范带头作用。然而,很多人不知道,这农民眼中的致富金瓜,也曾遭遇成长的烦恼。记者通过采访,解读“中国吊瓜之乡”的产业振兴路。

由盛转衰 吊瓜成长遇坎坷

在长兴,最先将野生的吊瓜引种的就是煤山镇。

早些年,这一只只灯笼似的吊瓜,主要种在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到了秋天采摘下来后,吊瓜子是煤山农民过年时招待亲朋好友的“土特产”。随着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逢年过节端上桌的炒货丰富多了,但来客对香润可口的吊瓜子依然情有独钟。每次客来客往,吃剩最少、带走最多的,就是吊瓜子。

上世纪90年代末,长兴的吊瓜子试销上海和省内其他城市,市场反响很好,价格从每公斤60元攀升到120元,涨了整整一倍。乡亲们奔走相告:一粒吊瓜子能卖五分钱,一株吊瓜的收入胜过了一头猪!

“早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在原白岘乡罗岕村等部分山区,村民在自家房前屋后种植吊瓜,任其自然生长,在春节炒制后成为待客的休闲干果。而后开始大面积种植,到2005年达到鼎盛时期,当年普通品种的吊瓜产业生产规模曾达到9万亩,亩产将近50公斤。”长兴县煤山镇东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温志洪回忆起当时户户村民家门口挂满吊瓜的场景时说。

伴随着吊瓜产业的繁盛,多家吊瓜子加工厂应运而生,温志洪在当时也办了一家。

然而,2005年之后,普通吊瓜品种面临病虫害技术瓶颈,亩产收益日趋低下。“我记得当时亩产不到100斤,而且颗粒非常小,都卖不出去。”村民沈忠华也是个老吊瓜种植户,2010年前后,他种植的20多亩吊瓜因基本无收益而无奈停种。

和沈忠华一样,当时,其他种植户也纷纷弃种、改种,一时间,长兴竟寻不到吊瓜的半点踪影。

没有了原材料优势,当地的吊瓜子加工厂利润大幅压缩,除了因品质不理想售价不高之外,还得面临去外地找原材料而增加的每斤0.5至1元的运输成本。

如果不改变当时的状况,那么,这些吊瓜子加工厂势必面临倒闭的危险。

产学合作 技术开启复兴路

当初的“致富金瓜”被村民们舍弃,温志洪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复兴”吊瓜,自2010年后,就开始寻找吊瓜产业的破局之路。

“凭我多年的销售经验,其实吊瓜子在江浙沪一带挺受欢迎,只要打破品种局限,还是大有可为的。”抱着对市场的足够信心,温志洪开始在全中国各地跑,一年365天有200多天都在外面,找专家、跑市场。

2013年,经过朋友引荐,温志洪接触到了绍兴农科院,在那里,他看到了希望。

经过6年时间的钻研和反复试验,最新一代高品质、高产量的吊瓜品种“越蒌3号”问世。温志洪将村里的一处复垦地打造成北山园吊瓜种植基地,把村里10余户低收入农户吸纳到吊瓜基地,开展土地翻耕、搭棚架、施肥、种苗,并邀请农科院专家指导科学种植吊瓜。

在销售方面,村里出面联络当地十几家吊瓜炒货厂,签订协议,负责全部收购,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大降低了农产品销售风险。

2019年,“越蒌3号”亩产达到了100公斤,东风村的吊瓜原产地品牌在沉寂了10余年之后,再一次一炮走红,影响力不断扩大。10余户低收入农户也通过基地的帮扶实现户均增收1.2万元,并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

打响品牌 小瓜“吊”出大“钱”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2020年迎来了“越蒌3号”亩产的第二年,比想象中还要丰产。

“我想着拿出这两年积攒的钱,再去承包点地增加种植面积,靠着吊瓜准能赚钱。”低收入农户胡汉良激动地说。

周边一些村和乡镇看到东风村吊瓜的“变身”,也纷纷开始来村里“取经”。2020年,长兴县新增吊瓜种植基地7个,共计1000亩,吸纳低收入农户140余户,带动集体经济增收120万元,吊瓜产业致富范辐射效应进一步扩大。

如今,东风村成为了长兴吊瓜产业的核心区域。今年,基地全部安装了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建设了吊瓜产业综合服务中心,配建了污水处理池、水肥泵房,以及吊瓜子品种、加工产品展示厅,建立病虫害药品使用管理制度,打造精品吊瓜园区。

“我们现在施肥、防治病虫害、浇水等各个环节都有精准的设计,既科学又环保。”新的种植方法深受沈忠华的青睐。

随着吊瓜产业的“复兴”,全镇乃至周边乡镇的吊瓜都拿到东风村来清洗、加工、包装、销售。俨然,煤山镇已经形成研发、种植、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链,把吊瓜产业打造成了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

2020年,煤山镇从事吊瓜产业相关的有近300人,人均收入4.5万元左右。2020年8月,该县吊瓜产业农合联成立及党支部相继成立,为当地吊瓜产业的后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们将不断扩大吊瓜产业规模,到2025年,高品质吊瓜基地将达到10000亩。”温志洪说。

扎根汶川 两地结出共富果

在新一轮对口帮扶中,浙江打造的五张“金名片”,产业协作就是其中之一。四川省汶川县是长兴县的结对县。今年3月,东风村和汶川县漩口镇集中村成为结对村,由此,一股增收“东风”从东风村吹到集中村。

长兴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东风村村干部、技术人员前往考察,发现汶川县丘陵多,气候与长兴相似,在当地种植吊瓜可充分发挥两地产业、区位优势。

很快,长兴县农业农村局、煤山镇东风村正式与对口支援的汶川县签订了吊瓜产业扶持项目,首批100亩吊瓜开始试种。一棵吊瓜藤蔓,蔓延2000公里,从东风村伸展到集中村,送去管理经验和种植技术,把两地人民的心紧紧拴在一起。“吊瓜是我们的致富金瓜,希望也能成为新时期汶川地区发展致富的金瓜。”煤山镇党委委员方萍说。

“等到吊瓜成熟,我们也会保底回收,确保集中村的吊瓜销售价格不低于每斤16元,如果市场价比16元高,按照市场价收购,如果市场价低于16元,按照16元收购。”话虽如此,温志洪却一点不担心,这些年来,东风村的吊瓜单价从未低于20元。

相比茶叶、苗木等其他作物,吊瓜当年种、当年产,一次投入、多年受益。据悉,100亩试点成功后,长兴县还将协助汶川打造吊瓜示范产业园,为汶川县培育农业产业新业态,不断加强两地在农业产业发展、科技人才培养、产品宣传推介等领域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富民产业结出累累致富果。为扶持农户增收,煤山镇建起吊瓜、猕猴桃等9个产业帮扶基地,结对低收入农户127户、278人,提供工作岗位52户,集合美丽经济打造文旅产业链,2021年,全镇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0796.66万元,经营性收入4253.42万元,村均总收入449.86万元,村均经营性总收入177.23万元,同比上年分别增长10%和12%。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硬件基础和一批新时代文明志愿者,煤山镇聚焦开展移风易俗活动,针对性地打造一批志愿服务项目,重点打造吊瓜帮扶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党员、乡贤、技术帮扶,同时结对湖北、四川汶川等地,助力共同富裕。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