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10月11日讯 寓意“福禄”的葫芦,深受大众喜爱。安丘市兴安街道葫芦埠村有种植葫芦的传统,村子也因葫芦而得名。10月8日,记者来到该村了解到,今年村里扩大了葫芦种植面积,组织到外地“取经”学习,规划出了一幅“葫芦产业”的蓝图。通过发展葫芦产业,带动村民致富,推动乡村振兴。

村子因葫芦得名,随处可见葫芦架

10月8日,记者来到安丘市兴安街道葫芦埠村,一条宽阔笔直的柏油路由东向西穿过整个村庄,每条巷子和村路都打扫得很干净。村里的七条主要巷子都架起了藤架,葫芦藤蔓缠绕在上面,枝叶有些干枯,一个个即将成熟的小葫芦挂在上面,格外惹人喜爱。藤蔓上的葫芦个头大的有40厘米长,小的不到10厘米长。

在该村东侧的农田里,还有一片葫芦长廊,很多经过的人忍不住拍张照片,用手摸一摸小葫芦。

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欣祥表示,每条架设葫芦藤的巷子有100米长,处于民居的房前屋后,村民负责看护管理自家门前的葫芦。到了夏天,葫芦长得格外茂盛,村民们纷纷到下面乘凉。村东侧的葫芦长廊归集体所有,占地十多亩,长廊旁边的农田种植着各种花卉,田园气息浓郁。

“今年天气干旱,葫芦长势稍弱一些,但依然不失风采。”王欣祥说,葫芦是他们村的一个标志,村子里到处能看到葫芦的身影,墙面上也有“吉祥葫芦”的图案。

提及“葫芦埠村”的村名,众多村民打开了话匣子。在该村附近有一座“九顶莲花山”,相传山上生长着一个大葫芦,葫芦寓意“福禄”,是吉祥的象征,村子因此得名。

该村村民主要种植大姜、芋头等农作物,有部分村民在田间地头或院子里种植葫芦,成熟后用来哄孩子玩,有些可以做着吃。“过去,没有成熟的葫芦可以用来包饺子或炒着吃。”65岁的村民王景祥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村民很少用葫芦来做菜了。不过,依然有很多人保持着种葫芦的习惯。外地人每当听到“葫芦埠村”的名字时,都会联想到村里种植着葫芦。

取经学习专业规划,发展葫芦品牌

记者来到村民王勋家,在北侧窗台上摆放着多种葫芦摆件,有的上面带着图案,有的刚刚晾干。“种植葫芦是村里的一个传统,每年霜降前后,葫芦就成熟了,村民挑选一些好看的做成装饰品,放在家里或当做礼物送人。”王勋说,葫芦寓意美好,深受人们喜爱,更是村里一个标志。

虽然村民有种植葫芦的习惯,但在过去并没有形成产业,直到去年8月份,村里开始在葫芦上做文章,计划着将葫芦产业做好做强,为村里找出新的发展点。

今年春天,王欣祥在潍坊城区遇到了一名做葫芦烙画的艺人,得知了有“中国葫芦第一村”之称的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路西村。他回村后,组织村委成员来到路西村,进行了第一次取经。

“路西村发展葫芦产业已经几十年了,形成了规模和品牌,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很多之前到城里务工的村民,纷纷返乡。一个老人通过做葫芦工艺品,一天也能赚五六百元。”王欣祥说,在考察期间,他们感触颇深,似乎看到了自己村的未来。

王欣祥表示,葫芦埠村很多村民都有种植葫芦的经验,也掌握葫芦的生长习性,缺少的是产业基础和销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村委邀请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对葫芦埠村进行了整体规划,同时流转土地100余亩,引进优质葫芦品种,发展特色葫芦种植,主打葫芦品牌。

“今年春天,我们葫芦长廊里栽植葫芦1万余株,对葫芦进行专人管理。”王欣祥说,巷子里的葫芦也是村里种植的,由村民来管理,谁管理谁受益。

村民实现双收入

发展上下游产业

在外出学习取经的同时,葫芦埠村还成立了金埠葫芦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村里的葫芦产业进行统一管理,带动村民增收。王欣祥介绍,入股合作社的村民将实现双收入,一是将葫芦卖给合作社的收入,二是年底合作社的分红。除此之外,将葫芦加工成工艺品的过程中,需要劳动力,也会带动村民增加收入。

正常情况下,每亩葫芦可带来的直接经济收入高达万元,后期对葫芦进行包装加工,收入还能增加好几倍。加工成带有文化色彩的葫芦,一个能卖到上千元。葫芦埠村将依托葫芦品牌,积极吸引外地企业、业户来村经营与葫芦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实现种植、加工、销售等各类业户规模膨胀。合作社将聘请雕刻、烙画专家,指导生产葫芦摆件、挂件、手玩等工艺品,通过淘宝店铺、乡村赋能平台,拓宽销售渠道。

下一步,葫芦埠村将根据专业团队的整体规划设计,加快实施提升改造,把葫芦埠村打造成为集吃、住、行、玩、购于一体的地方。

葫芦埠村的发展是兴安街道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兴安街道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乡村文化为底色、结构调整为路径、人居环境为保障,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探索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来源:潍坊晚报)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