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特殊的地理位置、绿色的生态条件为发展中药材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近年来,上郑乡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让荒山变绿地,土地增效益,为当地村民开出了一剂“共富良方”。

谋与动因地制宜蹚新路

海拔350米至800米,低山、林下、水气充足,上郑乡美丰村是野生菜头肾的理想家园。在一处名为洞坑山的山地,我们见到了种植户王天飞,他正穿梭在一片绿意中,精心照料着一株株看上去毫不起眼的植物。这就是他的致富“宝贝”——菜头肾。

菜头肾又名土太子参,全草或根入药,有养阴清热、补肾的功效,是黄岩道地中药材品种。这几年,菜头肾的价格持续走高,一公斤卖到了120多元。

为了方便照顾这些“宝贝”,王天飞索性在林子里搭了一间小木屋。每天,王天飞和妻子一大早就骑着摩托车,从家里出发前往种植基地照料菜头肾,中午就歇在小木屋。“现在都是电话订购,预订多少采摘多少,采摘下来的药材很新鲜,一年下来种药材挣个十多万元没问题。”他乐呵呵地说。

王天飞是美丰村最早种植菜头肾的种植户。那是2007年,妻子将采摘来的野生菜头肾幼苗随意栽种在自家枇杷树下,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小小的菜头肾在泥土里一天天长大,3年后被挖出来卖了高价。从那以后,他和妻子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种植菜头肾上。

2013年,王天飞与王天德、林华良三人合伙出资10万余元,流转承包了150亩山地,开始了菜头肾的规模种植。2年后,他们赚到了“第一桶金”——15万元的收益。

处在长潭水库一级饮用水源生态保护红线内的美丰村,没有工业,没有养殖业。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美丰村告别了零打碎敲的中草药采挖,蹚上了一条人工引种野生菜头肾的致富新路子。

调与增共富产业添“新军”

在美丰村,种植的中药材并非菜头肾一枝独秀,三叶青种植也初具规模。

种植大户王天友经过多年的试验、培育,三叶青的种植规模达到了50余亩。三叶青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被誉为“植物抗生素”,每公斤能卖到600元。

为了优化种植结构,王天友今年又种了15000株重楼,明年还打算试种毛慈菇。王天飞也试种了黄精、雪里开等新品种。“品种多元一点,收益相当也能稳定一点,最好一年中的每个时节都能采收药材。”王天飞说。随着种植技术的日益成熟,他们不再束手束脚,哪有抛荒地,就去争取流转,种植规模越来越大。

不仅品种增多了,他们的“致富经”也引来了村民们的效仿。村民潘菊青今年刚回到村里,看到种植菜头肾效益不错,也想尝试一下,只是苦于没有技术和种苗。“今天刚好碰到王天飞在挖菜头肾,然后他就提出来免费送给我。”潘菊青满心欢喜地接过种苗,不一会就拾掇妥当,在王天飞的指导下种到了山林里。

就这样,在种植大户的示范带动下,周边很多村民开始小规模种植。土地不够,就开发闲散林地,种植技术不到位,大家就相互学习共享技术。“我们这里的山以前全部都是荒山,现在每家每户都在种植中药材,收益也越来越好。”王天友感慨地说。

慢慢地,以美丰村为核心的中药材种植产业逐渐向周边村庄辐射,截至目前,上郑乡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1700多亩,成为富民增收的一大特色产业。

补与强下大力气破瓶颈

大山的宝贝养在深闺,如何才能搭上产业的“快车”,让山里的“绿宝贝”成为“金宝贝”?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链、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为打破瓶颈,上郑乡党委政府多方施策,努力为中药材发展打开新局面。

在区乡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上郑乡与南京中医药大学谈献和教授技术团队达成合作,重点开展优质菜头肾种源选育、产品性状鉴别与有效成分分析、林下栽培规范化生产技术等研究,为菜头肾道地药材认定、规模经营、产业链开发提供技术支撑,让“绿宝贝”造福更多村民。

今年,上郑乡又投入170多万元,把昔日蜿蜒难行的山坳土路修成了水泥路。与此同时,美丰村两委班子成员还开始考察林间操作小道,为方便村民继续扩大中草药种植规模做准备。

“基于这个产业前景比较好,村里打算再扩大两倍,让这个产业成为我们村里真正的‘共富’产业。”美丰村第二党支部书记张桂波表示,数年来,村里的药材销售只能被动依靠采购商上门收购,价格严苛地控制在采购商手中,最近他们正在争取与医药公司签订保底采购合同,希望能从根本上解决销路问题,打消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因时而变,因势而新。如今的上郑乡,以生态促产业发展,以产业带动增加群众收入,不断激发农村的生机与活力,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共富”之路。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