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阶段。在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背景下,粮食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渔业作为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被赋予了保稳保供新任务。

我市是杭州山区之县级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境域水系属钱塘江流域,新安江、兰江、富春江“三江”贯穿境内,干流总长84.2公里;38条中小支流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二级支流8条。在新安江江段由于受新安江水电站高坝尾水影响,电站坝下形成长23公里、面积1.5万亩的冷水区。全市水域约11.5万亩,适宜水产养殖的约有8.5万亩。目前水产养殖面积共2.52万亩,其中池塘6500亩,山塘7400亩、水库7900亩、围坝3400亩。另有稻田莲田养鱼面积约1500亩。

一、我市渔业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全市水产养殖主体约150家,其中30亩以上规模养殖主体约80家,其中渔业从业人员2790人。2020年,全市放养水面积达2.52万亩,其中规模精养鱼塘6370亩;水产品总产量达9755吨,渔业产值达21205万元,渔民人均收入27256元。现有县(市)级苗种生产单位1家,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8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个。

1.种类丰富,名优养殖稳步发展

近年来,我市认真实施水产科技入户工程,大力推广名优养殖和基地建设,相继建立杭州市菜篮子水产养殖基地17个,累计总面积3427亩,完成鱼塘标准化改造面积达到4500亩。不同的生态类型水域,形成广泛的水产养殖对象:养殖鱼类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鱼、翘嘴红鮊、花鱼骨等常规传统品种以及鲟鱼、团头鲂、瓯江彩鲤、镜鲤、锦鲤、异育银鲫、彭泽鲫、湘云鲫、瓦氏黄颡鱼、长吻鮠、美国斑点叉尾鮰、加州鲈鱼、太阳鲈等30余个名优品种。养殖特种水产有珍珠、河蟹、青虾、小龙虾、美国青蛙、石蛙、甲鱼、田螺等。在以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传统常规鱼为养殖产业发展基础上,大力推广名特优新水产新品种养殖,主推以“严州三江”鳊、鲫鱼等为特色的主导产业,拓展以光唇鱼、棘胸蛙、中华鳖、青虾、鳜鱼等为主导的名优水产品,其名特优产量占水产品总量的50%,产值占水产品总产值的80%。名特优新水产养殖得到稳步发展。

2.模式多样,生态养殖快速增长

积极引导渔民,转变渔业发展方式,确立生态渔业理念,保障水产品安全供给。经多年实践,创新和发展了多种养殖模式。一是推广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在池塘中建立水槽,集中养鱼,即将传统的池塘养鱼与流水养鱼技术的有机结合, 将传统池塘“开放式散养”模式改造为新型的池塘循环流水“圈养”模式,大大提高养殖产量,减少污染。全市推广池塘循环水养殖基地13个,建养鱼跑道59条,累计总面积1596亩,养殖产量450吨,产值810万元。二是推广山塘水库健康养殖技术。在饮用水源水库、重要生活水源保护区山塘水库发展洁水渔业。利用花白鲢等滤食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吸收降解有机物污染物生态链关系,以放流花白鲢滤食鱼类,捕获鱼类方式达到净化水质和水产增产增收。全市实施山塘水库洁水渔业2500余亩,年产量125吨,产值150万元。三是推广石蛙沟渠式仿生态养殖技术。为了充分开发利用我市山区溪流水域渔业资源,开展了野生石蛙驯养、繁育试验,创建了沟渠式仿生态养殖模式,逐步掌握了石蛙人工亲本培育、人工孵化、蝌蚪培育和成蛙养殖技术,并进行推广应用。全市利用溪流水域养殖石蛙面积近200亩,养殖产量80吨,产值1440万元。四是推广石斑鱼流水养殖技术。发明创新了一批“光唇鱼网箱养殖技术”、“苗种繁殖技术”、“池塘流水养殖技术”、“桶装内循环水养殖技术”等,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光唇鱼养殖省、杭州市级示范基地:“室内桶装内循环水养殖基地”、“室外桶装流水养殖基地”、“水泥槽池流水养殖基地”、“地模槽池流水养殖基地”,全市石斑鱼流水池(槽、桶)集约化养殖模式面积达150亩,养殖产量108吨,产值1410万元。五是推广稻鱼综合种养模式。利用小水域(稻田、莲田、茭白田)资源和稻鱼互利共生生态关系,实施稳粮增产工程,推广“三田”种养模式1500亩,养殖产量328吨,产值350万元。六是实施增殖渔业。在富春江水库库区及溪流水域每年放养鱼苗700~1000万尾,使库区渔业得到恢复,放流增殖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捕捞产量达3080吨,产值6766万元。

3.综合利用,休闲渔业增添活力

近年来,我市将现代渔业与旅游、观光、健身、餐饮和普及知识等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的渔业生产经营模式--休闲渔业正在逐步发展,建立了适应不同消费层次、不同类型的休闲渔业和旅游观光的项目,成为渔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如三都渔村推出“住在渔家、玩在渔家、吃在渔家”的“渔家乐”休闲旅游项目,成为杭州市和建德市首批“农家乐”示范基地,并获得浙江省旅游协会组织的“2007美丽乡村综合奖”和杭州市旅委、农办和文管集团组织的“快乐乡村游最佳民俗奖”。建德市小诸葛实业有限公司集利用山塘水库坝拦库湾水域开展休闲渔业生产,将水产养殖与餐饮、垂钓、观光等项目融为一体,增加了渔业生产效益,丰富了市民的假日生活。2020年,全市休闲渔业生产主体有126余家,其中稍有规模的休闲渔业基地32家,休闲渔业生产总投入资金1500万元,经营总产出2895万元,利润1350万元,接待游客人数达到13.85万人次。

二、存在的瓶颈问题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逐步发展,也凸显出一些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人们会更多观注到如环保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水资源问题等相关可以改进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市渔业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1.渔业生产投入不足

我市地处山区,由于发展空间受限,养殖面积较小,区块分散,基础设施薄弱,防洪抗旱能力低下,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很难得到保证;由于各种因素制约,我市渔业政策性投入较为有限,养殖户靠低成本、低投入、不等不靠的“慢慢悠”的常规养殖,无法充分挖掘渔业发展的潜力。

2.支撑服务体系不健全

由于市镇两级技术推广队伍力量薄弱,未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基地,对鱼类病虫害的有效防治、渔业新技术的推广、水产养殖新领域和新模式的拓宽都有较大的影响和制约;现代农业企业管理水平落后,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人才严重缺乏。

3.产业化格局尚未形成。

全市渔业经营主体仍是以家庭为主的小规模养殖户,这些养殖户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偏低、创新意识不强,尤其对生态养殖观念不敏感,目前池塘养殖场正常运行达标处理养殖尾水的养殖水面1800亩,处理率仅18%;渔业专业合作组织顺应市场思维不快,接受新品种信心不足,拳头产品缺乏;小散养殖户联营强度不大,品牌效应不响,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有效办法不多。在水产品加工方面仅仅初加工为主,加工量较少,在休闲渔业方面仅是小小规模经营,档次较低。

4.水产品质量安全不乐观。

由于养殖业疫病时有发生,在水产养殖生产中使用各种抗生素、激素类和高残留化学药物行为已不是个别现象,且用药不规范、不科学,导致水产品药物残留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养殖基地的兽药仓库普遍简陋、养殖档案不全,水产规模化、规范化示范基地较少,水产品品质、品牌等方面无竞争优势,目前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目前仅有1家。在运输过程,为降低新鲜活鱼对外界的感知能力,降低新陈代谢,保证其经过运输后仍然鲜活,容易添加地西泮、孔雀石绿、氧氟沙星等禁用药物。在销售环节,销售记录不全、外来批发流通性大等问题,给溯源及执法处罚带来一定困难。2021年1-11月,我市区域经营的淡水虾、淡水鱼、牛蛙等食用农产品累计开展抽检93批次,不合格3批次,合格率为96.77%。

三、相关对策与建议

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为进一步探索生态渔业发展模式,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实现渔业养殖方式转型升级,为水产养殖业的低能高效发展助力,为推进共同富裕奠定重要产业基础和物质基础,我们建议:

1.加强科学布局,明确渔业发展新方向。

一是加强政策引领,转变养殖方式。研究制定《建德市渔业产业绿色发展攻坚方案》,打造绿色渔业,推动水产养殖健康发展。主推池塘循环流水跑道养殖模式和稻鱼共生种养殖模式,主攻溪流石斑鱼流水池(槽、桶)集约化养殖模式、石蛙沟渠式生态养殖模式和工厂化陆基养殖模式,实施增殖渔业、洁水渔业;二是优化发展布局,提升产业发展空间。在新安江冷水区岸边推广发展陆基养殖,在富春江水库大水面水域实施增殖渔业,对中小型水库水质保护水域实施洁水渔业和休闲渔业,对池塘和围坝精养水域推广循环流水养殖,在小溪流岸上荒地、非粮地、低丘缓坡旱地上拓展石斑鱼流水池(槽、桶)集约化养殖和石蛙沟渠式生态养殖。同时,以项目方式招商引资,吸引外来资金投入和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渔业发展资金投入。三是提升发展层次,形成区域特色。利用建德特有的新安江流域冷水区水资源积极引进主体发展冷水鱼工厂化陆基养殖示范基地,积极打造提升为健康养殖示范场。利用现有水产养殖场和渔业水面资源,按照休闲游乐、享受生态、享受渔业文化的理念,迎合游客垂钓、猎奇、玩水、观景、享受丰收等方面的多层次需求,突出农家田园的特色,展现田园风光的魅力,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建立一批建德特有的城镇郊区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恢复富春江水库水域渔业资源种群数量,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加强资金支持,有效增殖资源,特别是要加强对河蟹增殖的研究和增加增殖力度,恢复河蟹增殖,增强“梅城清水蟹”、“大洋河蟹”的盛名,促使富春江水库增殖不断取得更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积极探索发展山区溪流性渔业生产,发展和提升石蛙、光唇鱼养殖产业,实现“养石蛙、光唇鱼到建德学,吃石蛙、光唇鱼到建德来”品牌效应。

2.强化技术指导,拓宽服务体系新局面。

一是强化渔技推广队伍。加强对渔技推广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增强责任感,提高工作能力与服务水平。成立水产技术服务专家组,制作发布微视频、开展现场培训等,指导渔业生产、稳定生产规模、提高养殖技术。制定年度重点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池塘标准化健康养殖等水产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二是搭建研产合作平台。推行“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合作模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尽快将科研成果、专利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效开发利用资源;继续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协作攻关,加强在种苗繁育、饵料开发、病害防治、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协作研究,力争有新突破,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和强力发展后劲。三是发挥村集体力量。积极探索“村集经济+企业”社会组织经营模式,实行自我经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由村组织和社会互助组织、龙头企业在当地区域内直接破解服务难题,解决实际问题,开展科技推广、渔需物资供应、病害防治、市场营销等社会化服务工作。深化水域使用制度改革,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渔业水域流转,由村组织收回,集中承包经营,积极推行渔业股份合作制,推进规模化经营。

3.紧盯前沿科技,培育智慧渔业新产业。

一是拓展渔业养殖新模式。引导有条件的企业、乡镇发展集约化工厂化陆基养殖和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水泥池(桶、槽)流水养殖,开展智能化高密度养殖模式。二是探索多元融合业态。探索“苗种培育+水产基地+休闲垂钓+观光游乐+环保科普”等多业态综合发展模式,努力打造特色化渔业休闲旅游品牌,让石蛙、石斑鱼养殖逐步成为我市农旅产业“新名片”。三是推进标准化水产健康养殖。积极推行水产养殖标准生产,编制水产生态养殖管理机制、考核办法,完善养殖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加强对渔业农户的技术培训,增强一线生产者的技能素质、质量意识、生态意识。四是建设智能示范渔场。将工程技术、机械设备、监控仪表、管理软件和无线传感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用于渔业生产,采用LoRaWAN无线技术、网络化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对养殖环境、水质、鱼类生长状况、药物使用、废水处理等进行全方位管理、监测,实现高密度、高产值、高效益的标准化养殖模式,实施数据渔业,实时采集分析、食品溯源、生产基地远程监控等,创建智慧渔业示范基地。

4.聚焦质量安全,打造渔业品牌新高地。

一是致力于源头监管。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制作通俗易懂的水产养殖禁用药清单,制定并发放《水产品质量安全实用手册》,提高社会安全养殖的意识。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定期和随机对重点养殖区和养殖品种进行抽检,确保我市水产品在上市前未使用违规违禁药品。二是推进“三品一标”养殖基地建设。借助宜居建德优势,以“提质增效、绿色发展”为目标,创建省级、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打响建德渔业品牌的知名度。开展“减量用药”工作试点,选取两家养殖试验场开展“减量用药”试点工作,了解掌握我市水产养殖用药整体应用状况,分析解决潜在风险隐患。三是合力共创水产品安全市场。主管部门要积极推广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承诺达村合格证),并与市场监管部门做好对接,强化准入端口,有效提升我市水产品养殖主体追溯码合格证使用率,倒逼生产主体自觉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同时,加大对市内水产养殖企业检查力度,重点检查水产养殖主体是否存贮、使用禁用药物,使用限用药物是否遵守休药期制度售卖水产品,是否依法建立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和销售记录等制度。财政要保障检测费用的支出提高检测标准,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要按照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有关水产品治理要求,多开展联合行动,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提案人:民革建德市委会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