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决定读博的呢,如果决定读博读研期间应该怎么规划?
我当初决定读博是因为一直以来对科研比较感兴趣,硕士期间拥有了更多接触科研的机会也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是纯粹的兴趣爱好。我希望通过读博更系统地训练自己,提升自己的科研实力,为祖国科研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考博不同于考研,考研主要是文化课的准备。但是考博主要是科研成果的比拼,除此以外,本硕学校的出身、英语综合水平、研究背景也对考博有一定的影响。
#2
读博申请有哪些注意事项?论文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呢?
读博申请一般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专业课笔试(所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英语考试(包括英语笔试和口语)、综合PPT汇报(主要是自己的科研成果)。PPT汇报要做到思路清晰,表达流畅,尽量把PPT做得精美一些。
① 英语水平。所有的学校都会对英语水平提出要求。一般要求英语通过六级或者以第一作者发表过英语论文,但一些顶尖高校,比如浙大和复旦等会额外要求英语达到480以上或者更高。因此,英语水平是决定能否有资格参加博士考试的基本条件。所以,读研期间如果打算考博的话要争取通过六级,如果英语成绩比较好,建议可以去考雅思或者托福,这在联系国内博导时是一个很大的加分项,甚至可以联系国外的博导。
② 科研成果。科研成果是申请博士最主要的因素,决定着能否通过考博逆袭去往更高的学府深造。近年来,国内的论文成果与日俱增,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排名,论文也决定着老师能否更顺利地申请科研基金。因此,论文是考博的敲门砖。此外,申请本校的硕博连读也大多需要论文成果。总的来说,想去好的学校读博的话对论文的要求越来越高。
③考博之时间安排考博不同于考研,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文化课。如果要考博的话,建议大家从研一开始就着手自己的课题研究并且尽量多发论文成果,由于研二阶段是主要的出成果期,因此在研一阶段尽量解决上面所讲到的英语问题。
联系博导的话理论上是越早越好,但是一般都是从研二和研三之间的暑期开始联系(也就是7月份开始联系),需要提前准备的材料包括:个人简历、攻博期间的科学研究计划书、自我推荐信。其余的专家推荐信等材料可以等到9月份再准备。
#3
导师让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该从何下手呢?
以我个人经验来讲,首先是大量阅读相关文献,找到该方向在行业内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之后就需要构思解决思路,通过网络上各种可能途径进行充分调研及阅读大量高水平文章,这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实验的灵感,制定可行的试验方案,科研小白可以首先与导师或有经验的师兄师姐沟通,规避一些潜在的风险,之后通过科学严谨的实验进行验证。
#4
一般通过什么渠道获取专业相关大型会议信息?投稿会议论文有什么注意事项吗?
我一般是导师或师兄师姐推荐,介绍专业相关的会议,通过询问他们了解有关会议的情况。另外,还可以订阅专业组织及协会邮件,之后他们会向你发送有关会议和论文征集的信息。一种类型的会议是由同一个团体组织的,每年或每两到三年举行一次,在不同的地点举行,主题也略有不同。另一种类型的会议是就某一特定主题的一次性活动。如果你喜欢一个会议,那么请确保你注册以接收随后几年的信息。专业组织及协会有些年会是由大型专业组织举办的。有些组织只接受会员演讲,这意味着你必须先加入会员才能在会议上做演讲。这些大型专业组织有自己的网站和出版物,因此很容易了解他们的活动。期刊也是了解会议的一个好方法,因为如果你专业组织及协会的期刊上出现了广告,或者你对其感兴趣,那么该会议应该与你有关。
投稿会议论文方面本人没有太多相关的经验,建议搜索:EI学术会议中心,里面有不少关于会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和投稿指南等信息,比较全面。一般来说,投稿流程通常有三个方式:
① 直接Email投稿,在投稿之前不用注册,只需把论文按照会议提供的论文模板调整好格式即可;
② 注册esaychair投稿,一般会议会提供地址给你,让你去注册并上传稿件投稿;
③ 去会议投稿系统注册账号然后投稿。
这三种方式,第一种最常见,第二种比较少见,第三种最少见。但投稿方式一般会议上都会说明的。
#5
科研是一个艰难的历程,请问如何去找一个创新的课题?遇到科研难题时又是如何去解决呢?
我认为所谓的创新课题首先要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主动解决“卡脖子”的重大科学问题。这些问题很难,但不是没办法解决。首先,要有仁爱之心。我们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服务人类,这样动力就有了,困难便不再是一种折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开发新的技术,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科研难题,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善于学习。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人工智能时代,因此信息极多,交流极其方便。有了问题可以通过文献调研、请教专家,没必要闭门造车。总之,做科研是难,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
三. 黄世清,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热加工过程中淀粉结构变化对食品品质及营养特性的影响。在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Food Hydrocolloids、Carbohydrate Polymers等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3篇;申请专利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编英文著作1章;主持2021年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022年天津科技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创新资助项目。曾获2022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0-2021学年天津科技大学优秀研究生、“ 第十六届太阳岛博士论坛 ”论文一等奖等荣誉奖励。
代表性成果
[1]Huang Set al.New insight into starch retrogradation: The effect of short-range molecular order in gelatinized starch[J]. Food Hydrocolloids, 2021, 120: 106921.
[2] Liu X,Huang S, Chao C, et al. Changes of starch during thermal processing of foods: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J].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2021.(共同一作)
[3] Chao C,Huang S, Yu J, et al.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formation of starch-lipid complexes during simulated food processing: A dynamic structural analysis[J].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20, 244: 116464.
[4] 参编Springer Nature出版社专著《Starch Structure, Functionality and Application in Foods》章节:Phase Transitions of Starch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2020).
[5] 王书军,晁琛,黄世清,一种快速检测加工过程中淀粉-脂质复合物含量的方法(专利号:ZL 2019 1 0677695. X)
专访✦
1. 在研究中遇到瓶颈是如何解决的呢?
研究中遇到的瓶颈主要是实验和论文两方面。当实验失败时候,我认为不要盲目地重复实验,不如停下来思考是否是实验设计出了问题,或者是有哪些实验细节没有被考虑周全。这时候需要及时向导师请教学习、多和实验室的小伙伴们交流,因为他们会站在和你不一样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你来说焦头烂额的问题或许在交流的过程中就迎刃而解了。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我们不免有才思枯竭的时候,我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动笔前大量地阅读文献,因为只有充分了解国内外研究者在这个领域做到了什么程度,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突出自己文章的创新之处。
2. 怎么样才能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读博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适合的前提是喜欢和热爱。在读研期间,我们能否沉下心来思考自己的研究课题,及时跟进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找到课题的创新点并把自己的实验结果撰写成文章,为推动学科发展做出一定贡献,这是最关键的。
3. 如何规划自己的实验安排以及写文章的时间呢?
我认为在设计好实验后,即使实验结果还没有出来,我们也可以在脑海中先把文章框架构思出来。我的习惯是当天的数据尽量当天处理,并且一边思考这部分处理好的数据一边做下一部分实验,这样当所有的实验都做完后就可以开始着手写文章了。这样做效率更高,也能让自己在做实验和写文章的过程中思路不掉线。
4. 觉得写好研究论文最重要的有哪些点呢?
每一篇好的文章都会提到创新之处,这个创新之处怎么来呢?就是发现本领域的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仍存在的一些没有被解决的科学问题,并通过实验设计去解决这个问题。那么科学问题怎么找呢,就得通过大量阅读文献来寻找。对于研究生而言,文献阅读必须要贯穿整个研究生生涯。当然,大量不等于盲目,我们必须带着批判性思维去阅读文献,多阅读高水平SCI论文。只有这样,我们在撰写自己的论文的时候,大脑才会习惯性模仿高水平论文的写作方式,正如我的导师说过的——你阅读的文献水平决定了你未来发表文章的水平。
5. 读博有哪些收获呢?硕士和博士阶段有哪些不同呢?
读博期间收获很多,比如论文写作能力,PPT制作技巧,逻辑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对我而言,硕士阶段只需要按老师指定的课题做相应的实验及写论文,几乎没有额外的工作。到了博士阶段,很多事情都要独立解决,比如说导师可能只给抛给你一个课题大方向,具体的章节需要博士研究生自己通过查阅文献来决定。博士阶段也比硕士阶段有更多机会去申请一些科研项目,写项目申请书的过程是非常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另外,博士阶段也会开始参与综述的撰写工作,这也要求我们比硕士阶段有更多的知
四. 赵蕾,生物工程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木质纤维素组分绿色高效分离酶制剂智造。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在Acs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一等奖学金、学业二等奖学金、天津科技大学优秀研究生等荣誉。获得天津科技大学优秀博士学位 论文创新项目资助,参与第七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并获校级银奖。
代表性成果
1.Lei Zhao, et al. Functional and mechanistic study of a lytic polysaccharide monooxygenase that contributes to xylan degradation by xylanase.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2022, 10 (42): 13955-13963.
2.Lei Zhao, et al. Biological degradation of lignin: A critical review on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s.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2022, 188: 115715.
3.Lei Zhao, et al. Efficient saccharification of cellulose by a photo-assisted biocatalysis system.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2021, 174: 114191.
4. 路福平,黄爱岚,赵蕾,等. 计算机模拟在食品工业用酶改造中的应用[J]. 中国食品学报, 2020, 20(11):10.
5.赵蕾,等. 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天津科技大学校赛高教主赛道校级银奖.
采访
1、师姐请问在发表文章时如何快速找到与自己文章相匹配的期刊?
在做自己课题的时候我们会阅读大量文献,我们可以从这些期刊中挑选。如果这些期刊中没有合适的,可以通过网站检索筛选,步骤如下:①粗筛,利用关键词+论文类型在PUBMED中做一个粗略的检索,看看哪些杂志可以发表这些论文,粗筛出3-5个目标期刊;②匹配,根据5大关键指标(影响因子/年发刊量/录用率/一审时间/是否为OA杂志)确定是否选择期刊;③看这些期刊的投稿经验分享;④确定期刊并根据投稿指南修改格式。
2、师姐对我们这些学弟学妹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一些忠告吗?
根据我的经验,总结了2条我认为最重要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①掌握基本科研技能
我们是来读研的,研究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有5个:1)读文献2)论文写作3)实验设计4)数据统计5)撰写项目书。其中,读文献是科研生涯的基本功,有很多同学会抱怨读文献的枯燥和无聊。但是科技和社会的进步迫使我们不断地学习,而快速读文献的能力就是通往新知识的桥梁。
②正确安排时间
研究生比本科自由得多,我们有大把自由支配的时间,要合理安排好这些时间,分多少给科研,分多少给自己,正确利用好这些时间实现自己的目标,你会收获你想要的人生。
3、师姐请问怎样规划自己的整个研究生生涯?
读研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不同,完成的程度也可以不同,但一定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①研究生第一年:在顺利完成所有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完成和导师的大部分对接,包括学位论文选题的确定、包括筹划部分1-2篇学术论文等,为后面2年打下基础,做好开头。
②研究生第二年:这一年会面临学位论文开题,如果在第一年还没有确定选题,那么第二年开始就应该尽快确定选题,并着手写作,不然草草开题只会对后面的计划造成负面影响。其次应该准备发表科技论文,这个一般是限定在答辩之前公开发表就可以,但是实际情况是,越晚发,越被动,耗时耗力耗财。
③研究生第三年:我认为第三年是总结并冲刺的一年,前述的要求大体完成之后,唯一的目标就是博士论文写作,粗略算下来,只有8-9个月的时间完成大论文,期间还可能由于一些不可控因素影响论文进度。
凡事赶早不赶晚,就像康辉老师说的,一件事你迟早都要做,为什么不现在做呢,天道酬勤!
4、师姐如何快速找到自己的课题切入点?
基于个人经验,研究课题的切入点来源大概有两类。第一类,做导师擅长方向的更进一步,沿着导师和师兄师姐的脚印一路向前,前面的路他们都趟过了,我们站在他们的肩膀上解决的就是前沿问题,或者看看师兄师姐博士论文提到下一步要做的内容,那也许就是你的努力方向。
第二,导师申请的项目或课题方向,这一类课题需要阅读大量领域内文献,找准“卡脖子“问题,分析总结现有方法存在的局限性,如何打破局限性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5.师姐在科研之余有什么兴趣爱好吗?平时应如何排解科研压力呢?
为了应对研究生涯中的黑暗时刻,必须主动培养些“无用”的爱好,把它们作为焦虑和摆烂时能排解心理压力的出口,帮我们尽快回归好状态。对我而言,每周会选择一天完全休息,这一天可以收拾一下宿舍卫生,泡杯咖啡或者茶,看一个自己喜欢的电影,读一本喜欢的书,去操场跑个5公里,放空自己。这样一天把科研暂时抛开,换换脑子,第二天会有更充沛的精力投入科研。
备注:上面信息来源天科大研究生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