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华工商管理研究生、北大经济学博士。11年前,他辞掉上市公司高管职务,放弃百万年薪,回到家乡的大山里开始艰难的创业之路。他,就是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育贤。

从百万年薪到艰难创业,如今,张育贤的企业已经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并在新三板成功上市。更重要的是,这家企业带动了近2000个贫困家庭、6000多名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张育贤也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

04-1

张育贤

不做企业高管,不要百万年薪

他要回家养猪带动乡亲致富

2009年,张育贤毅然从广东回到了家乡通江。在此之前,他是广东一家上市企业的总裁,年薪上百万。

而在回通江之前,张育贤已经做好了下一步规划——养猪。

张育贤的这一决定,在亲戚朋友看来很不可思议。“有的觉得我是不是在外面‘混’不下去了,有的觉得我是不是疯了。”张育贤说,面对各种议论,他并没有动摇。

其实,对养猪,张育贤并非门外汉。1994年,20岁的张育贤大学毕业后,就分配到了通江县畜牧局工作,所以,对于养猪,张育贤是相当专业的。

张育贤进入畜牧局工作那一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出台实施,作为扶贫一线的畜牧工作者,那是张育贤第一次与扶贫结缘。

那个时候,张育贤是扶贫者。而作为农家子弟,张育贤从小也吃够了贫穷的苦。在他19岁时,父母先后离世,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张育贤完成了大学学业。张育贤说,即使上大学后,他都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

“我自己经历过贫穷,而当我回到家乡时,通江还有很多贫困人口。”张育贤说,他希望通过养猪,带动更多的父老乡亲走上致富的道路。

养猪,养什么猪?在回乡的一年前,张育贤也已经做好了计划。

2008年“瘦肉精”事件发生后,张育贤就想到了儿时吃过的家乡美味——青峪黑猪肉。“青峪猪是通江的地方猪种,肥而不腻、细嫩爽口、肉味香浓、营养丰富、抗病性好,更重要的是青峪猪猪肉是有机绿色食品,食用安全放心。”张育贤决定将家乡青峪猪品牌培育壮大。

顶着各种闲言闲语,带着2000万元积蓄,张育贤回到通江,开始了他的创业路。

04-3

创业路上政府助他“闯关”

他把企业做到新三板上市

回到通江后,张育贤创业第一步就遇到了门槛。

由于在之前几十年,全国上下推广白猪养殖,张育贤回到通江后发现青峪猪几乎灭种。面对这一情况,张育贤意识到这次回乡创业所面临的失败危险,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的创业也对青峪猪这一优良地方猪种的抢救性保护将起到作用。

为了寻找到纯种青峪猪,从2009年到2010年,张育贤与科研院校以及省、市、县的畜牧专家,跨越四川、陕西、重庆3个省市、6个县、上千个村庄,行程上万公里。

2009年4月18日这一天,张育贤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一天,我们找到了第一头纯种青峪猪,那是在原来的通江县砥坝乡一个村里,不通公路,我和几位专家走了十几个小时的山路。”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走访寻找,张育贤最终甄选出可以做种的216头能繁母猪、36头公猪,建立起青峪猪原种场,成立了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1年,当拿到四川省首家民营企业猪业原种保种证书后,张育贤百感交集。从2009年回乡,这两年多的大部分时间,他都用到了寻找猪种上,而此时,张育贤带回来的2000万元也所剩不多。

04-2

在创业的过程,困难也与之相伴。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张育贤面临着一道道难关,但所幸的是,有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出手相助。“缺资金,市委市政府开专题会议帮我们解决;涉及到土地、环境的问题,市县主要领导到现场一个个解决。有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我就可以放下包袱,认真干事,踏实创业。”张育贤说,正是因为党委政府的支持,帮他化解了一个个后顾之忧,助他迈过了一道道难关。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如今的巴山牧业拥有1个原种场、3个放牧场、1个A级屠宰加工厂,现正在建设占地200亩的巴山牧业生态园。青峪猪获得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福利养殖金猪奖”,产品远销意大利、法国等地,供不应求。而在2017年,巴山牧业正式登陆新三板,这也是我市第一家上市企业。

04-4

一贫如洗的贫困户

因张育贤而改变命运

张育贤的事业做得红红火火,而带领乡亲父老一起致富的初衷他从没忘记。

“如果没有张总,没有巴山牧业,我这一家可能还在贫困的泥潭里挣扎。”提到张育贤,通江县沙溪镇大林坡村的陈洪林直言,他是自己的恩人。

曾经,陈洪林这个家庭用“一贫如洗”来形容毫不为过。“我刚嫁过来的时候,他家里的房子只有几十个平方,而且还是个烂篷篷,没办法,只有借别人家的房子住,没有床我们就睡柜子上。”提起以前的日子,陈洪林的妻子王丽娟忍不住流泪。

为了把这个家经营好,陈洪林夫妻俩双双北上到北京务工。“外头的钱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好挣。”陈洪林说,夫妻俩在外打了十年工,每年挣的钱仅够补贴家用。

2012年,陈洪林的父亲患脑溢血,母亲的身体也不好,再加上两个孩子读书,夫妻俩只得回到家中照顾家人。回到家中后,陈洪林四处找装修做点零活,妻子王丽娟则干起了男人的活——抬石头、做木工、编背篼……

父亲手术,家里没钱,陈洪林夫妻俩借遍了所以的亲戚朋友才凑够了20多万。“那个时候我女儿也考上了山东大学,每次她上学的前几天,我们就瞒着她到处借学费、路费,把她送走了后,我们又要考虑到哪里去给她找下个月的生活费。”陈洪林说,那时候他深深地感受到了什么叫“走投无路”。

2015年,陈洪林一家被纳入贫困户。“但凡我们有点办法,我也不愿意被评为贫困户。虽然被评为了贫困户,也不能光向国家伸手要。”陈洪林说,他和妻子之前在北京养过猪,养过鸭,“我和我老婆都还是想搞点养殖。”

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的帮扶人、镇党委书记李天志,在李天志的引荐下,陈洪林来到了巴山牧业,认识了张育贤。自此,陈洪林一家走上了脱贫之路。

04-6

摘掉贫困帽,走上致富路

他养青峪猪半年赚了十多万

在巴山牧业的帮助下,有养猪经验的陈洪林夫妻俩被列入养殖大户重点培养,开始养殖青峪黑猪。

“巴山牧业给我们提供猪苗、饲料,包销售,免费为我们进行技术培训指导,我们只管养。”陈洪林说,2015年10月,巴山牧业给他送来了100头猪苗。

6个月后,陈洪林夫妻俩养殖的这100头青峪黑猪出栏销售,这100头猪的销售利润,再加上巴山牧业给的奖励,陈洪林夫妻俩挣了十多万。“就像做梦一样!以前在外面打工,我们两个人三四年都挣不到这么多。”陈洪林说,当年,他家就成功摘掉了贫困帽子。

在巴山牧业的建议下,2016年9月,陈洪林联合村里的多户贫困户成立了通江县龙头奔康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作为养殖大户的陈洪林夫妇开始带动村里更多的养殖户。

在第一批青峪黑猪出栏后,尝到甜头的陈洪林开始扩大圈舍规模,第二批养殖启动时,他从巴山牧业运回了200头猪苗。半年后,第二批青峪黑猪出栏,这一次,陈洪林夫妻俩不仅自家赚得更多,合作社里的每一户也都拿到了分红。

还清了欠账,盖起了新房,如今,陈洪林一家已经从贫困户华丽转身,成为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陈洪林说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得益于巴山牧业,得益于张育贤的支持。

五方联动让贫困户受益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