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这些都是如今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多年以前,在农村,人们讨论得最多便是,你家今年的玉米长势好不好?颗粒是否饱满?土豆产量以往年相比是否有所增加?等等。
■如今,在生态水城,你或许听得最多是,你家今年土地入股分红得了多少?在基地里务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
■当然,话题的转变,毫无疑问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关,与“三变”改革有关。
■时隔18年,聚焦水城红心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早已今非昔比。
■一场以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让“火起来”的“红心猕猴桃”,成为广大消费者,尤其是市场青睐的农特产“新宠”,并一度强势走出国门,远销俄罗斯、加拿大等国际市场。
■红心猕猴桃的发展,究竟有着怎样的变化历程?农民致富增收的经济增长点何在?接下来,多彩贵州网记者特带你走进生态水城、走进红心猕猴桃里的“三变”之变。
文\图 多彩贵州网记者 胡绍山
放眼望去,如今的水城猕猴桃种植基地,绿了山岗,富了百姓
唤醒“资源”,让沉睡的土地活起来
18年前,六盘水这个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山区,野生猕猴桃悄然生长。其境内野生猕猴桃总面积163万亩290万株,品种达14种,可开发利用面积达60万亩,被誉为“中国野生猕猴桃之乡”。
从那时起,大家都认为,发展猕猴桃种植产业,让沉睡的土壤及气候等资源活起来,是实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主渠道之一。
在生态、气候等资源优势与“思变”相互博弈后,“变”字这一动词,便成为发展致富的首选。
与此同时,经过深思熟虑的水城县猴场乡,于2000年从四川引进猕猴桃苗进行试种,并成为当地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乡镇。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试种结果另种植者喜出望外。
丰收的喜悦,是一抹挂在脸上的幸福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六盘水培育的“红心猕猴桃”,品质优良、口感好。并经检测,富含19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和丰富的微量元素,这些优势让水城县猕猴桃种植乡镇吃下了定心丸。
当时生产出来的红心猕猴桃,一经上市,就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一致认可,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现状。
然而,猴场乡红心猕猴桃的试种成功,为六盘水市大力推广猕猴桃种植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当时,由于部分村民依赖传统农作物种植的习惯根深蒂固,所以很多农户虽然看得到猕猴桃种植带来的经济效益明显,但他们还是担心,生怕‘捡不起来吃’,再加上一些潜在因素,所以当时的猕猴桃种植推广进度相对缓慢。”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区有关负责人说。
2012年,发展的决心下定、步伐持续加快。水城县首当其冲,沿水黄路阿志河大桥,经猴场乡、蟠龙镇、阿戛镇、米箩镇、勺米镇梭沙村等,倾力打造了集“生态、旅游、文化”为一体的“百里猕猴桃产业带”。
红心猕猴桃标本
记者了解到,从那时起,百里猕猴桃产业带相邻的乡镇,不同规模的猕猴桃种植产业也悄然兴起。顿时,猕猴桃种植在整个水城县呈现出“连锁反应”式的变化。
广袤的生态水城大地上,一片连接一片的黄土上散发出浓郁甘甜的水果气息,该县已然构筑起了生态环境的绿色保护屏障。
值得一提的是,水城县营盘乡高峰村的部分农户也纷纷效仿,他们结合营盘乡依山傍水、交通条件、土壤环境及气温适度等优势,启动了猕猴桃种植项目。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高峰村致富带头人余仕礼,在北盘江畔采取“三变”模式,投资180余万元,种植猕猴桃约140亩,涉及贫困户50余户,优先解决贫困户就业30余人。
“种植猕猴桃的关键在于管护,你只要用心把它们‘伺候’好了,效益显而易见。”余仕礼说,下一步,他将全面规划好产业项目,把时间精力主要集中在猕猴桃种植上来。
现场观摩猕猴桃种植基地
另悉,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全面小康。2014年,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实施特色农业产业“3155工程”的意见》,并按照“市统筹、县为主”的原则全力推动实施。
紧接着,水城县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股权化、智能化、联通化的要求,共建成猕猴桃产业标准化种植基地10.39万亩,产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红心猕猴桃逐渐“红起来”,农民的腰包逐渐“鼓起来”。
“三变”改革,让农民有了新“钱景”
2017年,发源于六盘水的“三变”改革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为此,“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展模式得到持续深入推广。
水城县为了让更多农户享受到猕猴桃种植产业带来的更多红利,按照“平台公司+村集体或村级合作社”、“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三变”模式,以股权为纽带,把村集体、企业、农民连成一个共同体,形成“村企联合、产业连片、基地连户、责任连体、股份连心”的“五连”模式,达到“联产联业、联股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