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户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致富经天津养猪_天津养猪有多少补贴_天津养猪企业

杜尔伯特银鱼丰收。大庆日报记者 刘为强 摄

故事一

独臂青年成为养菌专家

“我要把种植食用菌的经验传授给其他贫困户,让大家都富裕起来,也不枉党和政府对我的帮扶。”大同区祝三乡建权村团结屯张关成说这话时,信心满满、幸福感十足。可就在年前,他还是一个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怨天尤人的人。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关成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供弟弟上学,打零工、做服务员,没少吃苦。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天津阀门厂当了一名学徒工,本想靠技术改变生活,但由于学习心切,操作不当,将左手绞进了机械当中,失去了左臂。这次意外,让他的身体无法负重,没有单位接纳他,这让他很受伤。回到老家,他靠着当初的赔偿金与年迈多病的母亲相依为命,无所事事、整日消沉,钱一天比一天少,生活一天不如一天。

天津养猪有多少补贴_天津养猪企业_致富经天津养猪

独臂的张关成成为养菌专家。大庆日报记者 崔义鑫 摄

2016年,经祝三乡精准识别,张关成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各级帮扶举措接踵而至,在帮扶责任人和村委会的共同努力下,张关成重燃生活希望,积极寻找致富门路。

张关成来到万仓谷物合作社打工,学习种植养殖技术。由于干得好,合作社免费分给他两亩地,进行小麦复种白萝卜,增收的同时,也坚定了他的信心。随后,张关成又来到恒瑞食用菌合作社打工,先后熟练掌握了双孢菇、平菇、鸡腿菇等市场热销菌类栽培技术,从学徒工到技术员再到管理者,仅仅用了一年时间,不仅工资涨到3万元,还独自负责4栋食用菌温室生产。独臂青年成为养菌专家,这事儿很快在十里八乡传开了,全乡20多名贫困户来向他取经,学种植、谈未来。

曾经赋闲在家的残疾人,如今成为有理想、有抱负、对生活充满希望、不向命运屈服的有志青年,张关成的脱贫致富故事,诠释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张关成说:“我要带领更多人致富。”

故事二

勤奋树起“务工招牌”

生活再困难也没有压垮吕桂芬,她不喊苦、不怕累,啥活都干……林甸县林甸镇东发村二屯农民吕桂芬,虽然生活不富裕,但她从未向命运屈服。

屋漏偏逢连夜雨,2013年,吕桂芬与丈夫索长城先后手术,花光了积蓄,还欠了两万多元饥荒。生活逼了她一把,从未出过远门的吕桂芬走上了外出打工之路。“那几年,我哪儿都去,什么活儿都干,遭到过白眼,也受过委屈,但看着欠条上的数额越来越少,我的干劲就越来越足。只要能挣钱,我什么苦都能吃。”回忆起当年的坎坷经历,吕桂芬感慨地说。

天津养猪企业_致富经天津养猪_天津养猪有多少补贴

吕桂芬成为脱贫致富的农民带头人。大庆日报记者 崔义鑫 摄

吕桂芬打工时,经常遇到她不能独立完成的活,“想接又干不了,为啥不带着村里人一起干?”吕桂芬说,她回村联系了有打工意愿的村民,碰到大活儿,就大家一起完成,活儿越接越多,大家的收入也增加不少。就这样,朴实的吕桂芬成了许多公司和务工人员的“中间人”。

由于信誉好,干活又认真,“吕桂芬”成了务工市场的招牌,她成立打工队,哪里有活儿,就去哪儿干,这一干就是十多年。“最开始手底下就几个人,人少只能接零活儿,大多是一些清理路边沟、拔树苗、扫垃圾的体力活,又苦又累,赚的还少,有的人看不上这份工。我就劝大家‘能挣一分钱就比在家躺着强’。”吕桂芬这样说。

2015年,辽百集团落户林甸,吕桂芬带领200人的务工团队进厂打工,从“散兵”变身正规军。在吕桂芬的带领下,团队务实肯干的工作作风,赢得辽百集团的认可。

2017年,吕桂芬成为了辽百集团的业务经理,年收入两万多元;丈夫索长城在哈尔滨打工,收入也有两万多元,再加上家里种地,收入1万多元,一家人的年收入达5万元,彻底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成为东发村屈指可数的有钱户。目前,吕桂芬的团队全年都有活儿干,团队成员靠打工,人均年收入万余元。

故事三

猪倌一波三折不服输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今年46岁的肇源县福兴乡永兴村养殖户张希庆的人生路颇为坎坷。1995年从军入党,三年后转业;1999年从事建材生意失败,欠下60多万元债务,随后是十余年的打工还债路;2014年,母亲病逝,为照顾父亲,他回到乡里,购买大型收割机并承包160亩地,却意外失去右臂,治病又欠下21万元……妻子马艳秋安慰张希庆说:“只要我们不放弃,就有希望。”

2016年,张希庆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于泥草房改造政策,盖了新房。“父亲需要照顾,两个孩子需要照顾,我一定要战胜自己。”这个五尺汉子在心中给自己鼓劲儿。

“不能种地,为啥不试试养猪呢?”张希庆重燃致富希望。可养猪的本钱从何而来呢?乡干部吴绪荣和兰百山得知张希庆有养猪致富的想法后,伸出援手,帮助协调5万元贴息贷款,并为其担保。

致富经天津养猪_天津养猪企业_天津养猪有多少补贴

不服输的张希庆靠养猪致富。大庆日报记者 崔义鑫 摄

买场地、建猪舍、进设备……张希庆忙得不亦乐乎。为了实现规模化养殖,张希庆又东挪西借,凑了11万元,当年购进136头商品猪,开启了养猪的事业。可正当商品猪要出栏时,非洲猪瘟袭来,生猪价格一路走低,当年,他赔了16万元。

公司倒闭、失去右臂、养殖赔本,人生的厄运一次次打击着这个中年男人。为了减少损失,张希庆决定把136头猪全部出手,不再养猪。妻子安慰他说:“不论怎样,我都是你的右臂,天大的困难,我们一起扛。”卖猪那天,从不轻易落泪的张希庆哭得稀里哗啦。妻子鼓励他说:“生猪的价格不会一直走低,我们应该选一些母猪留下,有母猪在,我们就有翻身的机会,决不能辜负帮助我们的人。”

17头母猪成了张希庆最后的希望。为了帮助张希庆,在外打工的弟弟邮回来2万元钱,用于购买饲料。2018年下半年,生猪市场开始升温,17头母猪也陆续产仔,一年后,已经发展到200多头,首次出栏,纯收入就达30多万元。今年3月,第二批80头商品猪出栏,张希庆又净赚16万元。贷款和欠债还清了,张希庆的养猪事业也越做越大。

张希庆发现,自留母猪产仔低,抗病能力弱,又一次性引进二元母猪10头;今年,他又投入10万元,新建了60平方米的料库,购进新设备,猪舍还装上了监控设备。如今的张希庆在网上学技术,常去养殖大户那里取经。他说:“难关总会挺过去。”

张希庆还主动找到乡、村干部,贫困户只要想养猪,他先赊猪仔,免费提供养殖技术……他想帮助更多贫困群众,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万头养猪场,和乡亲们一起致富。

故事四

从贫困无助到多渠道增收

今年48岁的张福君是肇州县永胜乡胜利村农民,妻子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又要供孩子读书,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2016年,张福君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肇州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孙广作和他结对帮扶。勤劳的张福君在帮扶人的引导和各级帮扶下,拓宽了就业渠道,摸索出了一条由贫困无助到多渠道增收、成功脱贫的好路子。

孙广作常来探望张福君,带来米面粮油等必需品,鼓励他找增收门路,还自掏腰包帮他家装修。张福君感动不已,常反思自己为啥把日子过成眼前这样?他决心努力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致富经天津养猪_天津养猪有多少补贴_天津养猪企业

张福君坚信,只要努力,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大庆日报记者 崔义鑫 摄

要想富,找出路。张福君立志甩掉贫困的帽子,帮扶人逐一帮他找出致贫短板,出思路、想办法、谋致富。“我想在种植和养殖上下功夫,农闲时再打点儿零工,一定能把日子过好。”张福君多渠道增加收入的方式,让人欣喜。

那年,孙广作带来的猪仔年底长大,卖了3000元,这让张福君信心倍增。开春,鸡种蛋、鹅种蛋堆满了他家的炕头,满院子都是能卖钱的家禽;春耕时,两口子又种了30余亩地,为了多创收,种烤烟、打苞米、收黄豆……从年头到年尾,哪有赚钱道儿,两口子就去哪儿打零工。

好吃懒做的“老张”不见了,如今,田间地头,总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张福君用勤劳努力,让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有了存款,2016年实现了脱贫。张福君不满足现状,不等不靠,奔向富裕生活的劲头越来越足。如今,他加入了胜利村粮食种植合作社,既减少了种植风险,又学到不少种植技术、知识,激发了自身发展动力。

“人穷志不能短,只要意志坚定、目标确定,就一定能够致富奔小康。”张福君坚信,只要努力,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故事五

党护我一时,我爱党一生

“我家地里的机井随便用,免费给大家抽水浇地。”杜尔伯特腰新乡后心村贫困户郭玉芳用实际行动报党恩,回报各级帮扶。

今年55岁的郭玉芳因残致贫,丈夫于2016年去世,她随后被查出左腿股骨头坏死。没钱又要供孩子上学,沉重的生活压力让她一度丧失生活的勇气。面对各方帮扶,郭玉芳总说:“成为贫困户不是光荣事,困难是暂时的,还得靠自己站起来。”

致富经天津养猪_天津养猪企业_天津养猪有多少补贴

郭玉芳说,只有靠勤劳的双手赚钱,腰杆才直。大庆日报记者 崔义鑫 摄

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郭玉芳拖着残腿,一瘸一拐地穿梭在剪羊毛的路上,当时剪一只羊5元钱,她舍不得吃舍不得喝,饿了就嚼口干巴饼,为了养家糊口,阴天下雨都不敢停歇,日子苦得不能再苦了。如今,在党的惠民政策下,她住上了彩钢房、喝上了自来水,两不愁三保障全部实现。

家勤则富,只有靠勤劳的双手赚钱,才能不让人戳脊梁骨,腰杆才直。郭玉芳听说驻村工作队组建贫困户劳务队时,号召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积极报名和参加村内公益岗劳动。

每天,郭玉芳第一个来到工作现场,认真完成驻村工作队分配的工作,记录贫困户出工时间和次数,她公平、公正和详实地记录,参加劳动的贫困户都信任她,并亲切地称呼她为“郭领导”。

今年,为巩固脱贫成效,鼓励贫困户家庭发展庭院经济,她报名领取了鸡雏、鹅雏,在小院里带头种起红谷子和绿色蔬菜,主动与工作队签约,不施用化肥和农药,她利用业余时间,还当起“辅导员”,帮助其他贫困户搞庭院经济,成为致富“带头人”。用驻村工作队队长肖强话说:“她就是驻村工作队编外第四队员。”

积极上进的郭玉芳多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她说:“是党的关怀让我站了起来,我一直受党照顾,余生也要为党做点儿贡献。”

大庆日报记者 崔义鑫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