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库布其沙漠5公里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上,连片池塘格外引人瞩目。这些池塘就建在盐碱地上,里面养着南美白对虾。如今,盐碱地养虾成为当地增收的重要途径。
内蒙古农业大学朱长波博士是该技术团队的负责人,他常驻当地4年多,负责盐碱地对虾养殖有关项目,突破了当地盐碱水成分改良的难题。“在这里养的虾,从口感上跟其他地方养殖的没有区别,还卖得好。”他指出,盐碱地开发水产养殖一举多得,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效益显著,但产业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技术推广任重道远。
“长”在沙漠边上的鱼塘
据了解,2002-2005年,朱长波在中国海洋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参与了黄河口滨海盐碱地养殖利用的课题,相关工作一直持续到2009年。大约在2017年,内蒙古有少数企业开始自发试行养虾,但成功者寥寥。“本地原本没人养虾,市场消费的对虾全部依靠外地流通进来,仅是冷冻虾就卖到60元一斤,比南方地区的活虾价格还高出不少,市场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2019年,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通过虾产业体系找到朱长波团队,并邀请他们去实地考察。从内蒙古机场出发,走上一天,朱长波来到了沙漠边上,放眼望去,除了脚下几口池塘外,周边都是黄沙。“盐碱化严重,表面看上去白花花,像是撒了一层盐。”这是朱长波对当地环境的第一印象。他介绍道,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土地面积广阔,黄河流经导致地下水位高。然而,日照强烈且时间长,地下水被蒸发,其所含的矿物质在地表处浓缩,就形成了盐碱地。倘若放任不管,土质只会越来越差,最终走向沙漠化。“目之所及,大部分土地都是丢荒的,仅有少部分用于种植。”朱长波解释道,在早春的时候,农民用黄河水进行大水漫灌,给土地“洗碱”,然后通过专门的“排碱沟”排走盐碱水。经此方法处理后,土壤盐碱度下降,可以种植玉米、葵花等少数品种的庄稼。除此以外,还有一些鱼塘用于养殖鲤鱼,密度不高,年产量700~800斤/亩,收益甚微。
情况比想象中复杂,朱长波表示,“盐碱地土壤贫瘠,是一种较难利用的土地资源,一般用于种植耐盐碱植物,选择性不多。”时至今日,盐碱地养虾是完全可行的。对于当地企业试养出现的问题,他认为主要原因是养殖户对盐碱水的认识不足,未能掌握正确处理和利用盐碱水的方法技术。返程后,结合消费市场和品种特性,朱长波团队确定以南美白对虾作为当地盐碱水渔业利用的“先行部队”,“南美白对虾能适应的盐度很广,可以生存在咸淡水甚至高碱度淡水水域,这次团队用的是快大系苗种。”
“废”水变活水
至于养殖用水,朱长波把目光锁定在“排碱沟”里的“废水”身上。他解释道,这些“废水”是浸泡盐碱地产生的,一般情况下会通过排干渠排入黄河,没有再利用。“不能白白浪费这些盐碱水资源,里面有大量的营养盐。”为了实现这个“变废为宝”的计划,朱长波着手研究盐碱水成分改良。
南美白对虾自然生长在海水中,相比之下,盐碱水的碱度和主要成分与沿海对虾养殖用水差异明显,所以必须“改水”。朱长波介绍道,改水主要包括4个内容, 一是通过微生物发酵等手段降低水体碱度; 二是补充微量元素,如钾、钙、镁等; 三是通过络合沉淀等方式去除重金属; 四是去除有害微生物。3~5天后,经处理后的盐碱水符合南美白对虾正常生长的要求,即可开展养殖。
这些年来,当地有关部门持续推广盐碱地南美白对虾健康养殖技术,养殖成功率有了明显上升。“就养殖户而言,调水的难点在于检测判断,要准确检测,根据结果做到缺啥补啥。”朱长波进一步说道,虽说都是盐碱地,但是盐碱水成分相差一公里可能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养殖户直接用盐碱水养虾,可以正常出虾,有的养殖户却不行。方式方法需要因地制宜,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水,不能简单模仿。在科学改水的基础上,按照一般的技术流程养殖,可实现一年一造。
内蒙古属于西北地区,可用于水产养殖的适温期较短,仅有2~3个月时间气温可达到25℃以上,即每年的5月底至8月中旬。因此,目前采用棚塘接力的养殖模式,p5期的苗先在室内淡化再进行大棚标粗培壮,等到温度适宜时移至外塘养成。棚内1个月,外塘两个月,养殖成功率可以得到保证。
养殖规模每年翻一倍
据了解,内蒙古地区每年有长达半年的冰封期,约在10月至次年4月,期间养殖生产受到限制。由于气候条件特殊,温度变化大,如何提前安排养殖节点成为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前年5月,我看到池塘水面有结冰。今年4月底,鄂尔多斯和呼和浩特还降了大雪。每年的7月份,一般气温能达到30℃以上。”朱长波提醒养殖户,每年应根据当年气候情况做出大致的预判,计算好时间,提前安排生产,尽量使南美白对虾苗在适温期到达之时正好达到合适规格,及时转入外塘养殖。如果能够准确把握时机,在外塘养殖一个半月就能达到上市规格。否则,到了9月份气温快速下降时,虾还不够大,只能低价出售。“当地人喜欢吃大虾,小虾卖不到好价钱。”此外,还要注意日常管理。当地光照时间长,尤其是夏季,光照时长有15~17个小时。在这种情况下,水太肥容易倒藻,水太瘦容易滋生青苔,注意控制进水时间,提前做好培菌肥水工作。
有力的政策支持,可观的生产效益,让鄂尔多斯市的南美白对虾养殖业迅速发展起来,沙漠边上“长”出了越来越多的虾塘。去年9月,独贵塔拉镇合作基地的120亩虾塘共出虾6.4万斤,亩产约600斤,收益远高于当地种植的多数农作物。“这里咸水资源丰富,养虾的技术也得到了快速推广,假以时日将会遍地开花。”据初步统计,当地的池塘养虾规模正以每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长。而且,为了克服低温等不利条件,南美白对虾设施化养殖如小棚模式、循环水模式正在这片盐碱地上兴起。
为荒漠治理增加新内容
“中国是水产养殖第一大国,我国养殖水产品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出口国。值得留意的是,我国的水产品进口量也很大。”朱长波指出,作为科研工作者,要想方设法提高产量。以鄂尔多斯市为例,现已推广约两万亩的盐碱地养殖,河套地区还有数百万亩盐碱土地资源尚待开发。
对于内蒙古地区来说,开展盐碱地养虾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提高水产养殖产量,不断满足人们对高端水产品的需求。 二是优化种养结构,助力乡村振兴。在尝试新技术后,牧民、农民、渔民等人均年收入大幅上升,通过劳动创造财富,实现安居乐业。 三是助力沙漠治理。“提到沙漠治理,传统做法是防风固沙,水产养殖提供了新的路径。”朱长波补充道,当地利用从排碱沟中回收的水来养虾,不仅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率,还间接起到了沙漠治理的效果。随着南美白对虾盐碱水养殖规模的扩大,周边土壤中的盐碱矿物质不断渗滤到处于低位的养殖池塘中,随着对虾的收获,水中大量的盐分被直接带走,余下的盐分也难以再返回周边土壤,长此以往,虾塘周边土地的矿化度将逐步降低直至恢复正常水平,有效避免了土壤的沙化,因而非常有利于盐碱地和沙漠的治理。养殖场周边的植被逐年增多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以渔治碱、以渔防沙,盐碱水渔业有望成为荒漠治理的创新举措,打造‘渔业绿洲’”。
接下来,朱长波团队将重点开发耐盐碱新品种和新模式的应用。在新品种方面,开发更多耐盐能力高的鱼虾蟹作为盐碱地养殖的对象,比如斑节对虾、海鲈等。在新模式方面,开发多种综合种养,例如渔-稻、渔-草等模式,提高产业附加值。“我们正在和有关单位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共同探索对虾-海水稻综合种养技术,还有开发‘上草下渔’模式中的牧草品种,如巨菌草等。”
目前,当地盐碱水养殖的主体以散户为主,朱长波团队将继续配合自治区、市、旗的农技推广部门等开展盐碱地养虾技术推广,协助引入更多大中型企业参与其中,加快推动盐碱地养殖业发展。
记者:李易珊
美编: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