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末致财 ,用本守之”详解:

《史记》里《货殖列传》中提到的几个大商贾的故事。司马迁把“富裕”分成三种:本富、末富和奸富,本富就是靠农田致富,末富就是以工商致富,所谓“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然而,司马迁建议,“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商海中奋力拼搏,赚了钱后买房买地,才能把赚来的钱牢牢锁住。在古代,以农为本,买房买地才有固定资产,才能把钱守住。所以以前有那许多的地主

致富经之獾_致富经之獾_致富经之獾

扩展资料:

“以末致财 ,用本守之”的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是以农立国,一向就有重农轻商的传统,把农看做是本业,把商看成是末业。到秦汉大一统的时代,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更是不能容许商业的畸形发展。因为商人剥削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尤其是富商大贾,肆意兼并农民,使农民贫困化,这样就破坏了封建国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因此,先秦以来的一些地主阶级思想家、政治家,大都主张重农抑商,并进一步形成秦汉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这种政策的基本精神,就在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地主阶级的政权。

秦始皇就是主张“上农除末”的。这里的“除末”,就是“抑商”,并把它刻在琅邪台的一块石头上,公布于天下。西汉王朝建立之后,仍然承袭秦代的抑商政策。汉高祖刘邦曾下令禁止商人衣丝乘车,禁止商人及其子孙做官,并规定商人要交纳加倍的人口税,从政治上经济上给商人以打击。

文帝、景帝时,一些政治家如贾谊、晁错等,都提出过压抑商人的主张;而在统治者的一些诏令中,也贯串着重农抑商的精神。但是,这种抑商政策,并没有压抑住商人势力的发展。相反,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话:“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司马迁认为,自然界的物产是极其丰富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商业发展和经济都市的出现是自然趋势,人们没有不追求富足的。“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所以,他主张应根据实际情况,任商人自由发展,引导他们积极进行生产与交换,国家不必强行干涉,更不要同他们争利。这集中反映了他反对“重本抑末”,主张农工商虞并重,强调工商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其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肯定工商业者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突出物质财富的占有量最终决定着人们的社会地位,而经济的发展则关乎到国家盛衰等经济思想和物质观。司马迁注重社会的经济生活,并认识到生产交易和物质财富的重要性。因此提出“以末致财 ,用本守之”的主张。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