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进行稻田养鳅,虽然大部分农民都从中尝到了甜头,但也有少部分农民由于没有掌握好稻田养鳅的要领,而导致收益较差。为此,中国农业网的笔者特将稻田养泥鳅的关键技术介绍如下,供农民朋友参考。
一、创造良好的环境
稻田要经过改造才能养殖泥鳅,改造的目的是为泥鳅提供一个相对良好的生长栖息环境,特别是在晒田、施药时能为泥鳅提供一个活动、躲避的空间。需要在稻田中开挖沟、凼,一般来讲,沟宽为40厘米,深为30厘米,形状根据稻田的大小,分为口字形、田字形和井字形沟;凼宽为1~1.5米,深为60~70厘米,一般凼开在出水口位置,要做到沟、凼相通。沟、凼的占地面积,主要根据养殖泥鳅的目标产量而定。沟、凼的面积和水体体积决定泥鳅的承载量,如果每亩生产200千克泥鳅,在考虑泥鳅生长、晒田等因素的基础上,则至少在稻田中需要开挖沟、凼的面积为150米2,即占稻田面积的20%左右。
二、采取防洪防逃防敌害措施
泥鳅的逃逸能力较强,进排水口、田埂的漏洞、垮塌,以及大雨时水漫过田埂等都易造成泥鳅的逃逸,因此,养殖泥鳅的稻田都要加高加固田埂,扎好进排水口,做到能排能灌。有条件的话,在稻田四周要围一圈网片,这样可以较好地起到防逃的效果。泥鳅的生物敌害较多,种类有鸭子、乌鱼、黄鳝、鳖、水鸟、水蛇、青蛙、水鼠、水蜈蚣、红娘华等水生物和昆虫,因此在放养鳅种前要彻底清塘,清除池边杂草,保持养殖环境卫生;进水口要用铁筛网围拦好,防止野杂鱼、水蛇、青蛙、水鼠、水蜈蚣、红娘华等随流水进入池中;在饲养管理期间,更要及时清除生物敌害,严防敌害生物侵入,如发现蛙类应及时捕捉,蛙卵要及时打捞干净;若发现水田里有水蜈蚣,应立即用90%的晶体敌百虫按5克/米3浓度全面泼洒杀灭。另外,水鸟也是泥鳅的天敌,为防止水鸟入田叼鱼,可在稻田的东西向或南北向,每隔30厘米打一个相对应的木桩,每个木桩高20厘米。木桩要打在田埂上,再用直径为0.2毫米的胶丝线在两边相对应的两个木桩上拴牢、绷直,形状就像在稻田上面画一排排的平行线。由于胶丝线抑制了水鸟的飞行动作,所以可以限制水鸟对泥鳅的捕食。
三、苗种规格不能太小
由于泥鳅幼体在发育过程中要经历多次变态,到3厘米规格后,才发育完全,因此,稻田养殖的泥鳅苗规格不能太小,否则影响存活率。建议稻田养殖的泥鳅规格要大于3厘米。放养数量与产量有关,如果设计泥鳅亩产200千克,那么每亩要放养100~200尾/500克规格泥鳅苗50千克以上。
四、科学投喂泥鳅饲料
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中以昆虫幼虫、水蚯蚓、底栖生物、小型甲壳类动物、植物碎屑、有机物质等为食。在稻田养殖泥鳅时,可以充分利用稻田里的天然饵料。如要追求一定的泥鳅产量,光靠天然饵料是不够的,还需要投喂人工饲料。发展直播水稻要注意哪些问题建议投喂浮性颗粒饲料,日投喂两次,时间在上午9~10时和下午5~6时。投饲量一般按泥鳅总体重的3%~5%计算,上午投喂日饵量的40%,下午投喂日饵量的60%.也可按泥鳅实际的吃食情况而定,每次投喂的饵量以2小时吃完为标准。值得注意的是,饲料的粗蛋白含量要达到35%以上才能满足泥鳅的生长需要。
五、管理好稻田水质
稻田水质日常应保持清新,因此要适时加注新水。苗种放养后,稻田水深度应保持在5厘米以上。养殖中期(大约在7月中旬)正是高温季节,田间水深度应保持在10厘米以上。养殖期间一般3~5天换水1次。在每天的巡查中,如发现泥鳅浮头、受惊且日出后仍不下沉,应立即换水。防洪、防逃、防鸟等设施如有损坏必须立即进行修复。
六、搞好稻田的施肥和用药
一般养鳅稻田只需耕1次即可,耕田与施肥要结合进行。施肥的原则应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且少量多次。每亩田每季稻施基肥500千克,并视水质情况施追肥,追肥量为亩施尿素7千克或混合肥5千克。化肥不能使用氨水和碳酸氢铵,否则会造成泥鳅中毒。养殖稻田施农药的最佳时间是在插秧前3~5天或插秧后5~7天。生产中稻田出现病虫害时,宜选用对症高效低毒的农药,如防病除虫可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除草可使用吡嘧磺隆、噁草酮等。下雨前不要施农药。在喷洒农药前适当加深田水,以稀释落入水中农药的浓度。施药时喷嘴要斜向稻叶或朝上,尽量将药喷在稻叶上,这样既利于提高防治病虫效率,又可减少药物落入水中对泥鳅造成危害。由于是稻鳅共生养殖,在水稻用药时,必须考虑到不能对泥鳅造成伤害,还要保证泥鳅的食用安全性,凡是农业部规定的禁用渔药都绝对不能在稻田中使用。
七、要重点防治两种泥鳅病
稻田养殖的泥鳅主要有两种病:
一种是车轮虫病。由车轮虫寄生所致。泥鳅患此病后摄食减少,离群独游,严重时虫体密布,如不及时治疗,轻则影响生长,重则引起死亡。流行季节为5~8月份。防治方法,一是在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田消毒;二是用0.7毫克/千克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田泼洒。
另一种是肠炎病。患病泥鳅的肛门红肿,挤压有黄色黏液溢出,肠内无食物或后段肠有少量食物和消化废物,肠壁充血呈红色,严重时呈紫红色。患此种病的泥鳅常离群独游,动作迟缓、呆滞,体表无光泽,不摄食,最后沉入池底死亡。当水温25~30℃时是发病高峰期,死亡率高达90%以上。防治方法是用大蒜素5克拌入4千克饲料中投喂,连喂3天;或每100千克泥鳅每天用干粉状的地锦草、马齿苋、辣蓼各500克,食盐200克,拌饲料投喂,分上、下午两次投喂,连喂3天。在养殖中还会发现水霉病、腐鳍病、赤皮病等,应及时做好鳅病预防工作,发现患病后,要做到准确诊断、科学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