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9″)
审稿:杨云燕
终审:李逸扬
一读:刘思远
正文:
[解说]近年来,重庆市丰都县高海拔山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中药材产业成了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12月初,记者在丰都县太平仙境市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区看到,当地种植的中药材大黄迎来了采收期,村民们正忙着对大黄进行切分。村民曹兹文是当地的中药材种植大户,目前,曹兹文种植大黄300亩,年底将采挖70多亩。曹兹文种植的大黄销路好,尤其是种芽,已经全部被预订,将销往陕西、四川、云南等地,预计今年曹兹文的大黄收入将达到250万元。
[同期]丰都县太平坝乡中坝村中药材种植大户曹兹文
首先我们大黄这个芽,每颗芽是在8角钱到1块钱的位置,今天是1块钱,这一个大黄要出芽二十几颗。芽切了以后,(剩余部分)做商品(药材)能做1公斤左右,1公斤(药材)目前(价格)在17元左右。这1棵(大黄)的话应该值30多到40元左右。
[解说]产业效益好,当地的其他村民也从中获利。曹兹文告诉记者,种植规模起来后,他除了直接支出土地租金,还得请附近村民劳作,除草、施肥、采挖,一年下来,项目的工资支出在60万元左右。
[同期]丰都县太平坝乡中坝村中药材种植大户曹兹文
基本上每天(务工的村民)大约是零散人员20个人左右,每天都有人做。因为我们这个大黄采挖的时间都比较(固定)。基本上十月份过后,每一个月工资(总体支出)就是5万元,一年差不多60万左右。
[解说]当天,在中坝村另一村民万统兵的药材种植基地里,五六十名工人也正在山坡上忙碌,掏沟、下苗、覆土……大家干得热火朝天。据介绍,万统兵种植的是中药材竹节参,为了应对竹节参结果期重庆地区多雨易涝的天气,万通兵采取了坡地种植、大棚遮雨的培育模式,这种模式在高海拔的太平坝乡每亩需投资10万元。
[同期]丰都县太平坝乡中坝村中药材种植大户万统兵
我们这个一亩投资在10万左右,我们的收入来源是哪方面呢,我们种子收入每亩达到3万,它每一年都收。我们块茎在7年以后(开始收获),它的块茎(亩产)可以达到3000斤以上,(竹节参)单价一斤现在可以卖到170元一斤。综合这七年的话,我们这一亩的产值可以在70万元左右。
[解说]万统兵说,种源基地除了能使自己获得良好的效益,为当地群众带去更多的就业机会,将来他还计划利用这片基地带动当地更多的村民一起发展。
[同期]丰都县太平坝乡中坝村中药材种植大户万统兵
我们以后准备做集体经济,我们就把苗拿到每个村上发展村集体(经济),我们请专业的人才去种,(种苗)算的成本的话,按市场价我们只算三分之一左右,最后每亩达到20万(元收入)以上,我们才考虑收余下的(种苗费),如果(亩产值)达不到20万以上,我们余下的(种苗费)是不准备收的。
[同期]丰都县太平坝乡党委组织委员柴壹
近年来,我们完成了中药材产业的提质、升级及转型,从原来单一、粗放的种植品种及模式,发展到现在的种植优质大黄、重楼、竹节参等中药材2400余亩,中药材基地逐渐成型,在产业规模化、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同时,也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新华社记者沙青,报道员刘先华重庆报道。(完)